家世觅踪

陈泰利

我们是一框时序轮转的风景,奈何不了谁先寂寞,因时间风雨的漂洗,传世谱牒便成了历史,只有坚持历史唯物史观,才能诠释顺流而下的传世故事,尚若下雨的天会使故事潮湿,我们只能默默地承受。家谱世系经历了跌宕起伏的人世苍桑,在风吹雨打中早已湿透,甚至浸泡在雨水之中,若将悲壮、辛酸的世牒捞起,只有千疮百孔、血泪斑斑,不会有一页完整的书迹。烟波浩渺难目极,时过境迁有迹痕,我思索着走过了史殇的斑马线,用三十多年的时光、游走各地,拜访了陈氏史家、知情智者、爱族长老,聆听了父母亲对家世祖祖辈辈的传说,及其一些流传已久的世系轶事,我把他们提供的详细史料,认真梳理、去伪存真,避免出现移花接木,附大为荣,认官当祖的唯心史观。在这里我谨以标杆测量、点线相连的写法,略记本家世系的脉络传承、以及枝叶旁牒。然而,因时间久远、战火纷飞、朝代更迭,以及各种局限性,难免会导致牒谱中出现错漏之处和不尽人意的地方,望读者见谅。

陈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大姓,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所传,传至胡公满时已有36世,当时周朝周武王分封建诸侯国,胡公满被封为陈国王,后裔也就以国为姓,故胡公满被尊称为陈胡公,陈胡公便成了天下陈氏的鼻祖。而我们这支海南陈氏后裔之一,则源于北宋来琼的陈彥博,要讲明陈彥博的来龙去脉,先从陈诩讲起,陈诩是陈顼的耳孙,陈顼是南北朝时期,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的大哥陈道谭的二儿子,也是陈文帝陈蒨的弟弟,陈顼是陈朝的第四位皇帝也叫陈宣帝,陈顼的第六子,叫陈叔明,立为宜都王,生于公元562年,卒于公元614年,叔明公支系的后裔将之称为一世祖。陈朝灭亡后,陈叔明带领亲属,到福建莆田的甘蔗园村、玉湖村以及闽县一带避难,改朝换代后,也有人回迁江西、江浙等地,到了宋朝,仁宗听取了文彥博和包拯的奏折,又令陈氏“义门世家”,析庄分迁至全国各地。

陈叔明的第六世孙是陈佥(公元783年生),陈诩是陈佥的第六子,生于福建闽县(公元812年——公元889年),登进士第,官至户部郎中(知制诰),翰林学士,著有诗集十卷,有《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公元881年,黄巢(农民起义军首领)攻破长安时,陈诩就迁居浙江省龙泉市宝溪乡溪头村(古时称处州),卒于公元889年,享年77岁。因战乱不得安宁,他的曾孙辈们(12世——从陈叔明的第一世算起)又往南迁(多数都是随军征战),迁入四川阆州的做了后蜀人,迁入江西南城县的成了南唐人。陈省躬和陈省华是堂兄弟,陈省躬生于南唐(公元931年——1001年)。陈省华生于后蜀(公元939年——公元1006年),他俩都得到好的教育,均考中进士。宋朝统一中原后,省躬在河南鹿邑县任知县,省华出任河南济源县县令,往后省华官升至宰相级别。

陈省躬于宋初公元961年喜得一独子,名叫陈彭年,他悟性特好、才思敏捷,富有文采,十三岁时就写出了万余言《皇纲论》,他十八岁时要报考科举,但父母要求他先成家后科考,彭年是孝子,遵从父母主张,与大家闺秀完婚生下两男,大子陈彥博(生于太平兴国六年即公元981年),次子陈彥先。彭年于公元985年第三次考中进士,前两次是主考官宋白故意黜落,理由是与考官相轻。彭年中进后,初任江陵司理参军,因监刑场处死囚犯,胆小畏惧,只好改任主薄,不久升至秘书郎、大理寺祥断官,后外调浙江湖州任盐税监(官),因盐税案过失被停职。彭年有过人之才,被宋真宗于公元998年重新起用,调任四川阆州知州,他不愿去,就改任知金州,后入翰林,依附王钦若、丁谓两人,并受王钦若指定修纂了《册府元龟》等书。陈彭年获得宋真宗的赏识和厚爱,官至兵部侍郎,参知政事(从一品,相当于副宰相级别),定格为北宋大臣、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音韵家,他著作颇丰,共有200余卷。主要作品是《江南别录》,主要成就是修撰《广韵》,这两部著作影响深远,贡献巨大。 当朝派系斗争激烈,彭年和丁谓、王钦若、林特、刘承珪等五人被认定结为“五鬼”,并写入宋史。陈彭年清廉勤勉,业绩颇丰,却被定为五鬼,确实是冤枉。陈彭年和尧叟、尧左、尧咨,同朝做事,是同血脉族亲却不相认、不往来,省华还写条幅:“请禁宾友相过”,交由皇帝批准执行。他们帮派不同,政见相异,也巧,彭年和尧叟是同一年生,也同一年死,真的是生不相见,死不往来。公元1017年元月初九,陈彭年陪宋真宗祭祀改元,突发跌倒,回家医治一个月无效而逝。彭年卒后,因其忠于职守,鞠躬尽瘁,清廉自律,功勋卓著,真宗对他特别厚葬,并追赠他为右仆射(宰相之职),谥号“文僖”公。

陈彥博始于丁谓手下工作,考中进士后被委任福建汀州最高行政长官(太守,从四品),后因“贪腐”案被流放发配到海南岛白沙津挖河挑沙、疏浚港道、充当苦力。陈彥博在海南岛得知父亲逝世,无法归家尽孝,悲痛欲绝,宋真宗得知此事后,便下诏特赦之,陈彥博获得自由后,未知何种原因不愿回家,来年便与本地姓梁的女人成亲,在海口秀英西秀海边立村居住(他起村名为博湳村),公元1021年10月生下长子陈奭,当时海盗抢劫骚扰频繁,无法安身,他时刻都想离开此地。到了公元1023年初,陈彥博得知丁谓被罢相、贬来崖州任司户参军(八品),他立马携妻带儿来崖州投靠丁谓生活工作,丁谓喜出望外地说:“你容貌酷似父亲,能来陪我,幸哉、乐哉!”。陈彥博在崖州辅助丁谓工作三年半,教崖州人制砖盖房,办学教育,推动集市贸易,并帮助丁谓誊写了《天香传》、《知命集》等书籍。在此期间,陈彥博与梁氏继续生下二子陈熙、三子陈孚(生于公元1026年)。公元1027年底,丁谓转贬雷州,临别时陈彥博送词一首与丁谓——“《江城子•送父执》:流落贬窜几时休,出宫墙,总漂流。共话当年,志高气横秋。古来成败总无常,谁能料?尽天酬。北风吹梦入简楼,南山幽,何能留?青马缄别,泪眼望雷州。宁远河水湿愁绪,谩回头,谁与随? 彥博敬呈 天圣五年”。丁谓接过赠词后就语重心长地对陈彥博说:“埋名隐忍,不露不扬,后裔方兴”。丁谓走后,陈彥博仍然居住在崖州水南村。公元1041年冬季,陈彥博得知好友宋守之出任琼州知州,便携带二子、三子投靠,择地于海口南郊新坡镇南渡江畔立村安家,他把村起名为北宋村。陈孚就是在宋守之的教导培育下出类拔萃的,并于公元1048年考中进士,号称海南第一进士。在此期间,陈彥博带着小儿子回汴州拜祭父母先祖墓,才知道弟弟陈彥先已去世几年,他盘缠不多,此时得到了忘年之交的词友李流谦解囊相助,于是他又前往福建长汀,寻找他在福建的两个儿子,大儿子名叫陈逵,经打听得知儿子已随母亲迁至龙岩永定县岐岭乡,当时陈彥博年事已高,在大陆拜祖寻子已半年之久,因交通和行动不便,只好在失落和无奈中,与小儿子陈孚回到海南北宋村,(上世纪六十年代,曾有永定岐岭乡的老人陈添裕说:他的祖先在海南岛,是被流放过去的)。陈孚“学而优则仕”的梦想无法实现,是因当朝宰相文彥博的隐讳心理做祟,以及父亲陈彥博“贪腐”案件的牵连。陈孚只能带着遗憾和理想回村助力父亲办学教书,布施仁政,修路建桥。小儿梦断汴梁,令陈彥博想起了丁谓的嘱咐,因此,他毅然把自己的名字改为陈益,从此埋名隐居、致力于办“英明书院”收徒教学,卒于熙宁四年即公元1071年,终年90岁。到了北宋元丰年间,陈孚把村名改为沃宋村。

陈彥博(陈益)在海南崖州生的大子陈奭、当时已成家,任崖州吉阳县监,不便跟父母随迁海口府城。仁宗嘉祐四年即公元1059年,陈奭生下长男陈中孚,随后又生陈中乙、陈中和。陈中孚生下陈适、陈庚(十二岁以万安藉参加乡试过关、中解元)。陈中孚参加举荐考试(举文学),成绩优秀被录用,从此便走上了仕途,他始任万安县(万宁)知县,由于治乱维稳有功,于崇宁二年即公元1103年调任儋州昌化军知军(时年44岁。北宋神宗熙宁六年即公元1073年废儋州置昌化军),他善诗文,著有诗集,可惜散失,但在宋朝的《永乐大典》中能见到收录他的两首诗,其一是《茶岭》:“天柱峰头拔晓云,灵芽一寸得先春。紫芹绿笋方知贵,雷发枪旗未足珍”。可见文美意妙!诚然,收录于《永乐大典》的诗文绝对是一流的,《永乐大典》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是国家图书馆善本中的“四大专藏”之一,可见诗文真棒!陈中孚清廉勤勉,爱民如子,深得儋州人民爱戴,公元1135年病逝、享年76岁,当时因客观原因,无法回崖州,只好埋葬于儋州光村镇白沙塘村。

陈中孚的长子陈适,中举后出任临高县县尉,当时王高造反,因平叛有功,于公元1148年任命为昌化军知军(时年43岁),形成“父子继美”,留芳百世,由于陈适有功又调任琼州总镇(寿终葬于琼山府城)。陈适在儋州期间,重视文化建设,推崇冼夫人信仰文化,推行教化工作的改进和落实,令迁扩建矮小简陋的儋州学,一年后竣工的儋州学,布局设置合理、美观,内有藏书、授课、斋祀、诵读等专用堂室,还有厨房、浴室、操场、围墙、门卫等。环境有山有水,势向开阔美观,深得儋州人民的喜爱。他与被贬此地的李光(南宋副相)交情甚密,在“无倦斋”夜语中,李光讲述了陈适的曾祖父陈彥博(陈益)的身世经历和来海南的坎坷遭遇,以及蔡京等人迫害陈氏宗亲的残酷事件,陈适听(读)后百感交集,夜不能寐。

陈适的儿子,把侄孙陈国华从崖城带到府城读书培养,于南宋赵昀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考中进士,全国排名第四,与文天祥同榜,为崖州第一进士。南宋灭亡,附马都尉陈国风(国华二弟),绕道越南进入崖州跟国华一起生活。陈国华就是陈彥博(陈益)的第七世孙。陈国华有子陈一服、孙陈元道、曾孙式义、式古。

陈明甫是陈国华的堂哥,也是陈彥博(陈益)的第七世孙,生于南宋绍定三年(公元1230年),他是习武的贡生,性格张扬,爱打抱不平。年青时与番人(羊栏回族人)合作养殖珍珠、十三鳞,后因在海上交易中,屡遭海盗抢劫和官府苛税,因此,他萌生了组建保护队的想法,在他和堂弟陈公发的发动组织下,不到二年时间,邻近十几个村庄,四十岁以下的汉族、黎族、苗族、回族等青壮年约两万人前来入伍,并于公元1265年,占据临川镇。他带领大家在鹿回头海湾凿石筑池办起了养殖场,在榆林角办造船厂、锻铁坊,在临川岭脚下(临川河边,后人把川改为春)开发盐田,在鹿回头岭角、龟颈角、榆林角(兔尾岭)建造“连珠寨”,号称“三巴王国”,在连珠寨总部鹿回头岭,升起了“三巴陈大王”旗帜,自称为王,并严格建制管理,按朝庭等级穿朝服。他出入乘坐双龙头船舶,骑栆红色大马,有一次他骑马去找淡水,当马走到羊栏路段时(今三亚市天涯区凤凰村),马就嘶鸣不前,并双蹄刨地,几个回合后便见水泉,马饮即静,陈明甫便在此挖掘修筑成井,供当地人使用,倍受百姓夸奖,并将此井起名为“马踢井”。在此期间,他的团队造大船五艘,供“王国”使用(小船舶不计在内)。他是三亚第一个开创对外贸易的人,以打“白条”的方式奠定了古代期货交易的雏形,他贸易的期货是十三鳞油及其鳞片制作的饰品,还有珍珠、盐、沉香、花梨木、槟榔、椰子、和藤制器皿、家具等,他的贸易船舶能通达七州和东南亚,换回来的是金银、琉璃、丝绸、棉纱、谷种、米面、南油(水油)等。这种贸易往来的局面,持续了8年之久,带动了当地的经济繁荣和手工业的发展,本地百姓也获得了短时期的生活改善和安居乐业。到了蒙古人立元灭宋的时候(元朝1271年~1368年),陈明甫的贸易船只,经过广西南宁邕州邕江泊岸时,被成吉思汗的第六世孙云从龙发现,便以新朝保命并升官二级为诱饵,唆使钦州太守马成旺,带着兵马船只跟踪至三亚,与陈明甫大战三个月,战中陈明甫成功地将未成年的儿子和侄子四人送到崖城水南村寄养。他招募了一些兵马,又重返战场,最后因寡不敌众,全军覆灭,他和堂弟及成年的孩子共六人被云从龙抓捕斩首,时值公元1274年十月,当时天昏地暗,阴雨绵绵,场面凄惨。

脉动有传人,朝代血洗新。陈彥祥是陈中孚的第七世孙,他共有五个兄弟,(彥隆、彥瑞、彥光、彥英),彥祥排行第四,生于元朝公元1286年。元朝仁宗皇帝于公元1313年诏诰恢复科举选士,史称“延祐复科”。公元1315年(延祐二年)陈彥祥以举人身份在大都皇宫参加殿试中进(与张起岩同榜),元•仁宗下诰命:任陈彥祥为治书侍御史,并赠他一台石砚,人们都尊称他为御史郎官(后因遭受迫害,除名贬谪)。公元1317年陈彥祥受邀、以宗亲身分,参加了湛江坡头乾塘陈氏大宗祠落成庆典活动,此举被当朝嫌疑为纪念抗元民族英雄陈文龙。元朝宫廷拉山头排异己斗争激烈,因此,宰相借此事惹是生非,迫害陈彥祥,公元1320年底被贬到儋州任县监。举家随迁到儋州后,陈彥祥便去寻找太祖(陈中孚)的坟墓,一年后在杂草丛中找到了墓地,他带着家人劈荆除草,修成一个宽阔的墓园,他在太祖的坟头跪哭了一个时辰,哀惋动容,引来了乡村邻坊的群众近百人陪哭,场景感人。他来儋州后朝庭斗争愈演愈烈,可谓腥风血雨,排汉及腐败现象非常严重,加之他与本地官员不和,在诸多无奈中他毅然弃官,于公元1329年举家从儋州迁来乐东佛罗昌后村(后改为昌厚村)落户。公元1337年,遭“山贼”打家劫舍,他凭借着自己过硬的武功,及其亲人的共同反击,最终击退了劫匪。当时他预感到此村无法藏身,他号召家人分散居住,于是,他三更半夜携带部分家人迁往乐东黄流西边(通远县)隐居,靠办私塾教学、种田捕鱼的微薄收入养家糊口。他曾写诗填词,却不见留传,但祖祖辈辈口传他的几句话,值得传颂——“情义交友,止于信”;“官不知民,是之惰,民不聊生是官责”;“诗书助神,五谷养气”。他性格开朗,光明磊落,不为得失所困,卒于公元1380年,终年95岁。

陈彥祥的大子德懋依旧留在昌后村生活,生权佐、权隆两兄弟,权佐生陈銮四兄弟,陈銮生允恭、允让、允怀三兄弟,允恭生邦宁、邦固、邦本、邦光、邦辅、邦爵、邦文、邦盛、邦玉九兄弟,第五子邦辅和权隆的后人又迁徙黄流、抱本、孔汶,(黄流一带的后人,把彥祥称为该地区的一世祖)。第八子邦盛(禀生)的曾孙陈启光传陈鼎和,也随其两子迁往黄流一带,其后人多数分布在赤命、赤桃、赤龙、尖界、新村。陈世泰(贡生)是鼎和的第三子,留居昌厚村,之例是世泰的长子,从昌厚村搬来番塘村(因有番人长期在此塘捕鱼而得名,后改为丰塘村),他的三个弟弟:之贡、之佑、之佐依旧在昌厚村。之例是尔俸之父,陈尔俸传学聪、学超、学高、学光、学达五兄弟,学超传月升、月瑛(公元1766~1815,清•恩授登仕郎)、月玉(生鸿芳但未成家)、月院(出继给堂伯尔修之子学仕)。学达传月郎,月郎传鸿量、鸿宽。月瑛传鸿度(堂弟月瑞之子,学高之孙过继,因月瑛早逝,由弟月玉抚养)。鸿度(清•修职郎、贡士)、传道生、道昌两兄弟,(道昌奉祀月玉、鸿芳,传有人福、人禄、人祯、人珊、人模)。道生(奉祀月瑛、鸿度),他于清•道光年间入学国子监,后经会试被录取为贡士,官职修职郎,出资在黄流高道村、行道村边垦荒近千亩良田,是富甲一方的乡绅,乡村邻坊人称他为“亿爷”。为人慷慨大方,布施乡里,给弟弟和自己四个孩子买地建房,扶助读书,他为黄流陈氏书院的建设捐五千两银子。他生于公元1834年,卒于1932年,享年98岁)。

陈道生传清华,生于公元1870年,卒于1905年。在广州越秀山簏“学海堂”读书三年,毕业后从事海上运输业,公元1895年底加入兴中会,因运输革命物资,在海上遭遇清兵劫难就义、时年36岁,兴中会的杨衢云挥笔为他题下四个大字:“英姿卓越”。道生还生清雅、清藻、清惠,他们均为富有的地主。

陈清华传人甫、人拔两兄弟,还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妹妹。人甫1900年生,卒于1959年10月。1922年至1926年就读于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后整合为广东大学(今中山大学前身)因年幼时父亲逝世,由祖父道生抚养和供给读书。一生从业教师,公元1931年起在感恩县(今东方市板桥一带)办私塾,1938年至1939年在琼西中学任教,中学停办后又在感恩县续办私塾。1944年秋至1945年春,在三亚某小学教书,因抵制日语被解聘。1946年秋在崖县四区五区联区工作团团长邢谷伍(老乡,共产党人)的推荐和罗业鼎校长(知识分子,思想进步的民主派人士)的帮助下,被聘于冲坡村“崖县国民中心小学”教书一年,又于1947年秋聘于九所“崖县第二初级中学任教至1949年初。1949年秋至1953年,于崖县(今乐东)黄流高级小学教书,掌教六年级的课程,他的书法在本地区是一流的,后因脚疾、眼疾而辞职。1948年夏、曾受国军中将陈策之邀,到海口纂修全岛陈氏族谱,因战火及陈策将军1949年8月病逝而未就,全部编纂资料被当做陈策将军的档案运往台湾。纂谱中除了记录彥祥祖的邦辅支系和邦盛支系纂修的派序:“河清人运泰,积善乃贻谋,俊杰绍承业,英才世后猷。”外,还把1933年孙中山长子孙科(原配夫人陈淑英)赠予陈策的一首诗、做为海南陈氏统一派序用字,此诗是:“颍川延世泽,棠棣保华名。有宋垂绵奕,元明益显荣。崇先修尔德,怀远振家声。万支宗一本,宏规允信行。”(有些海南宗亲也用此诗字作为序列起名)。

陈人甫生陈运休,陈运豪,陈颕运,三兄弟,还有一个姐姐陈光花。陈运休1919年生,卒于1947年,崖县三高毕业,十六岁参加游击队,十八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特委派云鹤畴从延安来海南崖县,建立党组织,拓展抗日根据地,1939年底云鹤畴(后改名为叶云夫,任崖县县委书记)亲自来莺歌海驻村近半年,指导开展组建抗日党支部事宜,他经过调查研究和听取陈世德、李大和汇报后,决定在新丰村(丰塘村)发动组建一个党支部。1940年秋、丰塘村(新丰村)成立了第一个抗日党支部,陈运休被崖县叶云夫书记提名任支部委员,从事特科工作,后因奸人陷害,牺牲在新村的芦苇丛中。陈运豪,征用矿工,1945年初,在石碌铁矿帮助老矿工传递“纸条”,被日寇发现后毒打至死,时年十四岁;陈颖运1936年9月生——卒于2023年1月6日亥时。曾在海南自治州师范学校初师班读书,从业经历:曾任扫盲教师、乐东县机械厂办公室、乐东县利国糖厂办公室、新村缝纫社、佛罗丰塘经济合作联合社主任,他是有名的裁缝师、他的毛笔书法和碑刻在本地区享有盛名,有诗文、对联和书法在报刊发表,获得高级民间艺术师职称。娶邢永引为妻,生有泰康、泰利、泰雄、泰成、泰秀、泰梅、泰媛。

综上所述,传世简表为:陈顼~陈叔明……陈佥(陈顼的七世孙)~陈诩……陈省躬~陈彭年(独子)~陈彥博(后改名为陈益,有弟陈彥先)~陈奭(有三兄弟)~陈中孚(有三兄弟)~陈适(有弟•陈庚)……陈彥祥(四子,共有五兄弟)~陈德懋(69岁、独子)~陈权佐(大子,庠生,有弟权隆)~陈銮(大子,岁贡,有三个弟弟)~允恭(彥祥的第五世孙,大子、庠生,有允让、允怀二个弟弟)~邦盛(第八子,禀生,共有九兄弟)~梦熊~联登~启光~鼎和~世泰(有三兄弟)~之例(四兄弟)~尔俸(共有三兄弟)~学超(共有五兄弟)~月瑛(有弟月玉、月院—过继堂伯学仕)~鸿度(有兄鸿宾,鸿度过继给堂伯月玉、月瑛两兄弟)~道生(有弟•道昌)~清华(有清雅、清藻、清惠三个弟弟)~人甫(有弟•人拔)~颖运(共有三兄弟)~泰康(子:积尧、积舜、积玺、积兰),泰利(子:积鋆,字•陈隆),泰雄,泰秀(子:浩宇、浩赢)。

落笔锵锵,意犹未尽,虽然笔尖有泪、墨迹淡了一点,但是,字里行间能敬宗收族、聚德归厚。鼻祖缘布四海,而在时光的长廊里、已无法找到他们的踪迹,即使用现代量子摄像机,也无法拍摄到他们喜怒哀乐的旧影,我在追忆与思索的彷徨中、分不清对错的喜忧,唯有想念在笔尖下一次次滑落。长情难写,敬请各地、各位宗亲含容谅解!望后裔们感恩思孝,敦亲睦族,惜缘团结,端行修德,懂得薪火相传、光前裕后之理,托福祖国的繁荣昌盛,融入潮流,勤勉工作,慧心笃行。

根生参天木,源添环山水,有源则流长,有本则枝茂。我虔诚地祈祷家谱世系、宗亲家族,像长江、黄河奔流不息、万古长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读史断想

陈泰利

读史得知,公元前十世纪出现了玛雅文明,而最为鼎盛的时期是在公元三至九世纪。关于这个文明,是否传承后人,还是消失殆尽?至今没有找到确切的证据和答案。但是,有学者认为,是美洲印第安人创造了玛雅文明,而且与中国元素有关,有研究发现,印第安人的语言、发音习惯和音色,居然和中国的古汉语同出一辙,在文物考古的发掘中,发现印第安人的生活圈里,有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象形文字、太极图,还有祖祖辈辈口传的“天狗吃月”,崇拜龙图腾,竟然与中国的传说毫无两样。另外还有很多方面的相似:如登高祭祀、占卜预言、方型建筑、天文历法、传统守猎等等,甚至印第安人的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内修气质,都和中国人有高度相似和相通之处,注意观察他们的貌相与蒙古人是一模一样的,我们也是蒙古人的一个支系,是不是A等于B,B等于C,那么A就等于C的逻辑关系呢?!难道华夏文明和玛雅文明有血脉相承?是一脉族人的开创?上帝不会因人们来不及深究,就令日月停止穿梭,时间的长河依然滚滚向前,淘汰着生生灭灭,历史依旧地沉淀着先哲智慧的结晶,凝聚着古代圣贤人格魅力永久的清香。诚然,对历史的考证(考古),总是严格研判着:异化与趋同,归化和突起的内在联系和演变过程,实事求是的去伪存真。也许人是外来物种,他们要选择好的环境来安居乐业,必须奔走呼号不断探索,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从太平洋东岸,迁徙到太平洋西岸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我们也就容易理解了。俱往矣,不管文明出于哪里,文明都可以互相冲撞,互相点燃,互相渗透,互相派生,互相成就,互相促进。

史史事事史史事,事事史史事事史。也许会在某一时代,当量子纠缠时,就大白于天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泰利,中国人民大学(MBA)在职硕士研究生,高工,海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三亚市作家协会会员,世界华文作家联合会副主席,当代诗人,《文学欣赏》杂志社签约作家。有各类作品散见于各级报刊及网络。曾四次获报刊和网络平台征文比赛一等奖,获第17届“作家报杯”全国优秀文艺作品大赛三等奖,获三亚市作家协会“2018—2023文学创作突出贡献奖”。有作品收录于《当代诗人文选》《当代作家文选》《2020优秀诗歌年选》《2022中国诗歌年选》《跨世纪文库》等多种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