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削藩不成反被藩削,皇太极:跟我比削藩,你还有的学呢

历史上有不少皇帝去世后,自己子孙的皇位被部下甚至是自己亲人夺取的例子。例如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继位,是为明惠宗。朱允炆年轻气盛,准备大干一场,上来就削藩,结果削藩不成,反被燕王朱棣给削了,明惠宗朱允炆皇位不仅丢了,还落个下落不明的下场。其实说起来还是朱允炆过于年轻,没什么权谋,在加上所用之人难堪大任,各地藩王的势力也很大。跟朱允炆比起来,皇太极就聪明的多,他的权谋实践应该是一个带有起承转合性质的系统工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努尔哈赤去世之后,皇太极虽然成功上位,但他的位置并不稳固。大贝勒代善位高权重,且资历最深,而且父亲努尔哈赤去世前曾想立代善为储君的念头。而努尔哈赤大福晋阿巴亥的三个儿子阿济格、多尔衮、多铎组成同盟。要知道满洲一共八旗,而八旗中多尔衮三兄弟就领了三旗,具有和皇太极分庭抗礼的实力。所以皇太极面临的形势不太乐观,这些人不是藩王胜似藩王。所以皇太极也要像朱允炆一样削藩,但他削藩要慢慢来,不能像朱允炆一样急功近利。皇太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传“先帝遗命”,令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为努尔哈赤殉葬。接下来,这个男人所施展的手段更加老辣成熟,游刃有余,令人目不暇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金天命十一年九月一日,皇太极正式承继汗位。事实上他为这一天的到来蛰伏了十五年,韬光养晦十五年,心机用尽十五年。登基仪式庄严举行,皇太极华服美冠,焚香盟誓,动作老练沉着。等众人宣誓完毕,皇太极突然转身向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三位贝勒行了大拜之礼。皇太极表示今后他对他们不以臣礼相待,而以兄弟之礼行事。皇太极甚至说今后他们兄弟四人将同时面坐北朝南,共听国政。皇太极最后强调,他这个汗王称号其实就是“聋子的耳朵——摆设”。这个王朝归根到底是兄弟们的,大家今后一起同舟共济,共建美好未来。皇太极说这一番话时表情诚恳,脸上没有半点杀机,而是笑意盈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皇太极为什么会在此时无条件地出让最高权力?为什么要取悦于三大贝勒,是真的要实行四人共治吗?究竟有什么东西值得皇太极如此煞费苦心并且做出重大让步呢?在继位大典过后一个月时间里,皇太极始终对他的兄长们毕恭毕敬。每天,兄弟四人集体坐北朝南,共听朝政,而皇太后和代善、阿敏、莽古尔泰按月轮流值班制度也维持不变。朝中大事,都由值月贝勒说了算。直到进入十月,皇太极才慢悠悠地开始一项改革议程:创建旗务大臣制度。所谓创建旗务大臣制度,一言以蔽之就是扩编。皇太极规定:八旗中的各旗都要设总管旗务大臣一人,总管旗务大臣有权总管本旗一务,并与诸贝勒一起参与朝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每旗再设佐管旗务大臣二人,总管刑狱之事。这还不算完,皇太极宣称,为了军事战斗的需要,每旗还要再增设调遣大臣二人,以出兵驻防之用。这下子局势乱了,权力构架也搞乱了,众人不知道听谁的好了。但皇太极却乐见其乱,因为大乱才能达到天下大治,权力分散才能走向权力集中。皇太极的本意就是要打破旗主的控制权,使得决策机关变成咨询机关。这是他此次改革的真正目的之所在,也是他不能与人言的良苦用心。皇太极的改革不是一揽子工程,而是系统工程,是慢慢展开的险恶用心,是徐徐渗透的权力侵蚀。就在此次改革三年后,皇太极宣布了个决定,免去三大贝勒按月值班掌政的权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给出的理由竟然是他们太累了,还是让其他小贝勒代理算了。又过了三年,皇太极宣布一个决定,废除“与三大贝勒俱南面坐”的旧制,改为他自己“南面独坐”。这是公元1632年的2月,正是乍暖还寒时节。皇太极宣布这个决定的时候一脸庄严,隐隐的便有了帝王之相。代善等大贝勒们也终于出局,在权力格局中靠边站。但是,皇太极依旧痴迷于权力的收官情境而不能自拔,后续动作源源不断。因为有一块心病皇太极还没有去除——小贝勒们还在代理朝政,怎么办?看来一切还得求助于制度设计,毕竟改革就是制度的重新设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谓人事的流动和更新可以在制度变化下的背景下暧昧的完成。天聪五年(1631年),离皇太极废除“上与三大贝勒俱南面坐”的制度刚好还有半年时间。后金也设立了吏、户、礼、刑、兵、工六部,这是皇太极版的未雨绸缪。在皇太极的六部中,一般是由小贝勒在管事,他们是多尔衮、德格类、萨哈廉、岳讬、济尔哈郎、阿巴泰等人。但过了没不久,皇太极下令“停王贝勒领部院事”,这些可以与皇太极叫板的小贝勒们也赋闲下岗了。皇太极的做法非常高明,实际上是一种权力的剥离,对这些掌权贝勒们的剥离。而顶替他们上岗的则是这样一些汉臣:范文程、李永芳、马光远、高士俊、高鸿中等人。在后金新的权力格局中,范文程等们受到了皇太极的倚重。至此,一场有关改革的系统工程才告一段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以权力清洗为背景的汉化改革中,后金承袭了明朝的专制主义集权体制。皇太极也变得越来越像皇帝,而不是大汗了。在废除“上与三大贝勒俱南面坐”制度后的第四年后,公元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正式建立清朝。皇太极终于如愿以偿地坐稳了皇位,跟朱允炆比起来,他的手段确实高明的多。朱允炆是在明朝建立后近十年,天下大定之后出生的,没有像皇太极这样丰富的人生经历。而且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钦定的接班人,所以他坐上皇位只是时间问题。而皇太极就不同了,努尔哈赤并没有确立接班人,他能够成功上位,全是靠自己的努力。朱允炆和皇太极两人所处的环境很相似,不得不说皇太极明显技高一筹。同样是削藩,皇太极的堪称教科书式削藩,朱允炆还有的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