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9年8月,黄子澄上疏朱允炆,请他调任李景隆替代耿炳文北征。听闻消息后,朱棣哈哈大笑,对诸将说道:
“李景隆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缺乏谋略和勇气,朱允炆将五十万兵马交付于他,完全是坑自己。”
不久后,李景隆兵败白沟河、单骑走德州,折损数十万兵马,惶惶如丧家之犬。然而,在朱棣攻进南京城后,李景隆却摇身一变,成了永乐朝的大功臣,位列第一。那么,李景隆是不是像朱棣所说的那样坑害了朱允炆?他又为何能在朱棣称帝后名列众臣之首呢?作为建文旧臣,在残暴的朱棣面前,他是如何保全余生的呢?
“将门虎子”李景隆
李景隆是开国名将李文忠的儿子。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李景隆的父亲李文忠与祖父李贞同时被封“曹国公”。作为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一家极受宠信。而李景隆虽从小在军伍训练,却始终带有“纨绔子弟”的色彩。
李文忠病逝后,李景隆承袭“曹国公”爵位。大明开国勋贵中,“六公”之首李善长全家被诛,冯胜被赐死,诸子不能承袭爵位,常遇春的儿子常茂因罪废爵,邓愈的儿子邓镇受到李善长牵连被杀。因此,在朱元璋晚年,能与李景隆并列的“将门虎子”,只有徐达的儿子,承袭魏国公的徐辉祖。而李景隆又是朱元璋的外孙,故而朱元璋对他非常重视,大力培养。
朱元璋用培养沐英、蓝玉的方式教导李景隆。屡次派他到湖广、河南练兵,整顿军事。当时,大明与西番的关系趋于紧张,朱元璋就安排李景隆掌管西番茶市、马市,锻炼他与外族沟通的能力。而在朱允炆册封皇太孙后,李景隆加封太子太傅,掌管左军都督府。
左军都督府是明朝极为重要的军事府第,分领京城、浙江、山东、辽东,大明五分之一的兵马受到他的节制。可见,朱元璋不仅极为器重李景隆,更将他作为护卫皇权的屏障留给朱允炆。
1398年,朱元璋病逝,朱允炆听信齐泰、黄子澄的劝说,力主削藩。当时,朱元璋在世的儿子中以燕王朱棣年龄最长、实力最强。朱允炆采取先易后难的战术,分割、包围、压缩朱棣的势力范围。因此,朱棣的同母弟弟、驻守开封的周王朱橚就成了首个被削藩的对象。
作为朱允炆的近臣,李景隆对此事当仁不让。由于李景隆常年在河南练兵,故而再次路过开封时,并未引起周王朱橚的警觉。在包围周王府后,李景隆迅速捉拿周橚,将他贬为庶人,流放云南。
李景隆毫不费力地拿掉朱橚,大有当年朱棡擒杀蓝玉党羽的风采。因此,朱允炆对他更为看重,将他比作“定国基石”。
连战连败的大将
1399年,朱允炆逼死湘王朱柏后,朱棣终于在北平起兵“靖难”。朱允炆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理由杀掉四叔朱棣,如今他谋逆造反,恰好中了他的心意。故而,朱允炆调遣老将耿炳文,北上征讨。
耿炳文是朱元璋时期硕果仅存的老将之一,他虽是开国名将,却更擅长防守。耿炳文大军抵达真定后,就遭到了朱棣部下丘福、张玉的轮番进攻,不得不转入守势。耿炳文守住了朱棣的疯狂反扑,却让坐镇京城的朱允炆大为不满。一向寻求速战速决的朱允炆将此次作战失败的原因归咎于耿炳文的保守,因此他迫切渴望换上一位善于进攻的统帅。
当时,名气与实力并存的人选并不多,只有郭英、徐辉祖和李景隆。郭英身体不好,常年卧病在床,并不适合担任大军统帅。徐辉祖虽效忠朱允炆,可他毕竟是朱棣的小舅子,裙带关系扯不清。而李景隆为人忠义,又有练兵经验,且曾兵不血刃地拿掉朱棣的弟弟朱橚。因此在朱允炆看来,李景隆是取代耿炳文的合适人选。
1399年8月,朱允炆极为倚赖的两位文臣黄子澄、齐泰也纷纷上疏,请求他以李景隆取代耿炳文,改变被动防守战略,转而寻求进攻,彻底消灭朱棣叛乱。随后,朱允炆将五十万大军托付给李景隆,命他为大将军,北上平叛。临行时,朱允炆亲自为他送行,以此激励李景隆战场杀敌。
然而,听闻李景隆挂帅后,朱棣却哈哈大笑,对诸将说道: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