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棋足压经炉

款:大明宣德年制

9.7 cm. caliber 4.5 cm. high 重 370 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炉形扁矮,口沿过渡圆润,两耳坚挺有力,粗细富变化,置双环,三足作棋子状,枣红皮色,光泽夺目,底署“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与传世多见的压经炉式不同,本炉倒与《宣德彝器图谱》所绘“押经炉”相似,略异者,此为棋足,彼为乳足。传世压经炉多属厚重一路,形体中等、硕大者皆有之,多连座,款识以篆体为主;本炉则清丽、小巧,颇为鲜见,然更鲜见者,系此炉之式样与皮色结合而成此隽妙器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颇得公允而无伪作之虞的《沈氏宣炉小志》中,对压经炉的描述与本炉更为相符:“压经:……式扁浅,两耳有圈,三足列棋子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压经”之称,沈氏言:“俗指为焚香可置佛经上,故称压经,未知何据。”如今对“压经”一名的认知仍停留于此。宣铜炉其余各类炉形皆有圆满解释,唯“压经”之命名一直为谜题,这也使其多得一分奥秘。

在谈论宣炉色泽时,沈氏写道:“旧色佳者……红如朝霞映日。”若以“红如朝霞映日”形容本炉皮色,极为允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Lot 4377

清乾隆

铜洒金双联瓶

款:乾隆年制

11.8 cm. high 重 474 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该双联瓶由大小两瓶连铸为一体,高低错落。大瓶敞口细颈,口沿、肩、足各饰回文一圈,上下呼应,腹部以回纹为底饰夔龙纹,胫部饰蝉纹,瓶底錾刻“乾隆年制”四字楷书款;小瓶纹饰相对简洁,口沿下饰圆珠纹,颈部饰勾连纹,肩、足部饰回纹,腹部偏下饰如意云头纹各一周。全器造型精巧,工艺复杂,仿古铜色古朴肃穆,与灿烂的洒金相互映衬,构成既古雅且新颖的审美效果,为典型的乾隆官作器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双联瓶因两瓶联成一体而得名,又称“连体瓶”或“合欢瓶”,为经典瓶式之一,清代雍、乾时期的景德镇窑瓷器中多采用。此件双联瓶以精铜铸造而成,腹部刻云雷纹,洒金点缀,光彩绚丽。这类铜质文具,具有体型小巧、局部以洒金装饰的共同特征,为乾隆时期首创的仿古新样,应为清宫造办处专门制作,存放于多宝格中供乾隆皇帝赏玩的御用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 故宫博物院 清宫旧藏 清乾隆 铜洒金凤耳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2 故宫博物院 清宫旧藏 清乾隆 铜洒金方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3 《文玩萃珍 Arts from the Scholar's Studio》

所录 清乾隆 铜鎏金五蝠双联瓶

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清乾隆)铜洒金凤耳瓶(图 1),底部刻“乾隆年制”四字款与本器款识风格一致,此外,二者亦有诸多共同特征,如腹下皆饰蝉纹,均采用局部鎏金装饰工艺,这些特征在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清乾隆)铜洒金方瓶(图 2)上亦有充分的体现。此外,《文玩萃珍 Arts fromthe Scholar's Studio》所录清乾隆铜鎏金五蝠双联瓶(图 3)为同类器,形体相对较小,器底刻“乾隆年制”四字款,与本器款识风格一致。另,本器纹饰元素亦多见于馆藏清乾隆官作器物上(图 4、图 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4 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官窑器局部纹饰

参阅:

《故宫宣铜器图典》(故宫博物院编,故宫出版社,2020年)

《文玩萃珍 Arts from the Scholar's Studio》(东方陶瓷学会,2011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Lot 4384

清早期

大鬲炉

款:大明宣德年制

20.8 cm. calibe 9 cm. high 重 4173 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炉形扁矮,平口起线,颈部内凹,起两道细弦纹。炉身饱满,圆腹无纹,轮廓线条流畅。铜质精纯坚实,触手柔滑,隐隐泛金星。炉底开方框署“大明宣德年制”三行六字楷书款,为铸后修磨成款,笔画匀称,圆润劲秀。内膛精修,款识整饬,是典型的清早期官作风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该种炉式,有一类唇沿较厚,宜置于殿堂之上,浑厚沉雄,器型大小皆有。如本件口唇厚薄适中的鬲炉,则多一分娟秀之气,中小器较多,大器罕见。《自珍集》中辑录一件“玉堂清玩”款大鬲炉,王世襄称:“李卿丈所赐十炉,皆其铭心之物,而对此鬲更视为重器。造型之硕大浑厚,色质之静穆精纯,诚属仅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世襄先生旧藏“玉堂清玩”款大鬲炉(口径22.2厘米,高9.9厘米)

本件“大明宣德年制”款大鬲炉与之相比体积相当,亦不失所谓造型硕大浑厚,色质静穆精纯。鬲炉以其简洁圆润的美感受到明清皇室及文人的喜好,无论在庙堂抑或是文房器物中均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

参阅:

《自珍集:俪松居长物志》(王世襄编著,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16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Lot 4393

仿宋烧斑蚰耳炉

款:玉堂清玩

出版:《明清宣德炉》(张明、何朝阳主编,紫禁城出版社,2012年)163页

10.5 cm. calibe 5.6 cm. high 重 1180 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器型典雅,双耳孔向上,富力量感,内膛见旋痕,属典型明代风格。该炉皮色较为特别,斑驳古穆,表面有凹凸,细看犹抽象画作,色泽律动,有肌理感,不同于常见铜炉的皮色处理工艺,应为《帝京景物略》中所记载的“仿宋烧斑”(图 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 《帝京景物略》(明)刘侗、于奕正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2 王世襄先生旧藏 “玉堂清玩”款蚰耳炉

与常见“玉堂清玩”款炉相比(以王世襄先生旧藏“玉堂清玩”款蚰耳炉为例)(图 2),该炉字表平整,与炉底在同一平面,字地修刻痕迹明显,为典型刻款,更富古味。膛内明显可见的旋痕,亦是其时代佐证。本炉曾出版于《明清宣德炉》(紫禁城出版社,2012 年),颇具独特性且著录明晰,尤为珍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帝京景物略》认为“仿宋烧斑”为明宣德初期所被崇尚的皮色,且在嘉靖、隆庆之前也曾一度流行。然存世可信且确切到代的实物,目前于不论公、私藏品中,皆未曾见。本炉属典型明末风格,以“仿宋烧斑”之工艺达到古旧斑驳之效果,非但有别于常见的“玉堂清玩”款炉,即使在各类存世明清宣铜炉中,亦属百难一见。

参阅:

《帝京景物略》(明刘侗、于奕正著,清乾隆金陵崇德堂刻本)

《自珍集:俪松居长物志》(王世襄编著,生活· 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Lot 4395

清早期

铜长方素炉

款:望莱氏珍藏

出版:《双清藏炉》(洪三雄著,台北历史博物馆出版)113页

27.7 cm. long 16.7 cm. wide 6.9 cm. high 重 3412 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炉身作长方形,斜直壁,自上而下渐收,四“L”形足——在铜炉中,迄今器型属仅见。明清铜炉器型以圆者居多,方者为少。在方炉品类中,本炉尺寸较巨。从《西清古鉴》所载“汉方盂” (图 1) 的绘本可知,本炉造型应承袭了汉代铜方盂的设计。其审美趣味又与明代以至于清初的宫廷以及贵族文人阶层所用以装点庭院而订制的石盆略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 《西清古鉴》所载“汉方盂

刊刻于明代万历年间的《图绘宗彝》中载有类似形制的花盆(图 2),盆中以偃松、奇石构景,堪为案头清供,俨然彼时文人生活兴味的写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2 《图绘宗彝》明万历刊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3 明 佚名《上元灯彩图》局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4 丁文父《石盆雅趣》所录明代白石隶书铭文长方形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5 故宫御花园中的石盆

明人画作《上元灯彩图》描绘了明朝中晚期南京地区元宵节期间的街市景致,并被认为系描绘灯市与古董贸易相结合的集市活动。明朝中叶金陵的富庶安逸,从这幅图卷上可略窥一二。画面中有多件长方花盆(图 3),概亦本件长方素炉器型之滥觞。丁文父著《石盆雅趣》(文物出版社)中即载有明代白石隶书铭文长方形盆(图 4),其造型与本炉相近,二者相形之下,该炉线条更臻洗练、完美,极素、极简乃其最突出的特点。此外,故宫御花园中亦有类似形制的石盆实物(图 5)。炉底开框署减地阳文篆书“望莱氏珍藏”五字单行横排款,篆体款字规整、精准,字地平整,略见修刻痕迹。款识工艺具备清早期特征,在同时期风格私款铜炉中极为出众。

“望莱氏”失考。关于“望莱”一词:

① 浙江乐清古有“望莱桥”,《道光乐清县志》有元泰定元年“望莱桥坏”的记载,《浙江通志》《大清一统志》均录其名,一说古人在此曾望见蓬莱仙境,故名。

②《全宋词》收录李曾伯《贺新郎(己丑为亲庭寿)》有“望莱庭、斑衣拜祝”句,此处“望莱庭”系借春秋时楚隐士老莱子戏彩娱亲典故向高堂祝寿。

可见“望莱”一词,或是表达对蓬莱仙境(先秦神话传说中的仙山)的向往,亦或是标榜尊奉孝道之意。此外,本炉曾收录于《双清藏炉》(台北历史博物馆,2000 年),经台双清馆主人洪三雄递藏。器型稀有,款识珍罕,另附旧配硬木座。

图文数据来源:中国嘉德

版权声明:

专委会微信公众号文章来源于作者授权或者投稿文章,大部分转载文章都尽量标明了出处以及作者信息,版权都归作者所有,若涉及到版权问题,请添加微信:17376750585 联系删除,谢谢!【文玩收藏出手问题也可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