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占领金陵城,有三个人的功劳最大:冯国用、常遇春和陈野先。冯国用从龙之初就为朱元璋谋划割据金陵,以图霸业;常遇春身先士卒,攻太平,下采石矶,武功卓著。而陈野先,则设计诛杀郭天叙、张天佑二人,为朱元璋扫除了生前的障碍。

然而进入金陵城后,朱元璋所面临的危机却比在滁州时要多了不少。金陵以东,元将定定虎视眈眈;金陵以西,天完军徐寿辉早已垂涎三尺。而在金陵城的南边、北边,还有骁勇善战的八思尔不花以及青衣军。更令朱元璋头疼的是,在金陵城的东南方向,还有名震寰宇的张士诚。

那么朱元璋是如何在这样的困境中脱颖而出的呢?他的那些竞争对手们,又会落得一个什么样的下场呢?

“笼中鸟”徐寿辉

徐寿辉,天完政权的皇帝。他本是一个落魄的布贩子,因长相出众,被彭莹玉推举为王。彭莹玉是元末最活跃的动乱分子,可他却从未称王称帝,因此在屡次起义失败后,彭莹玉都得以顺利逃脱。

1351年,韩山童、刘福通在颍州揭竿而起后,彭莹玉联手徒弟邹普胜拥立徐寿辉起事,夺取蕲水以及黄州路,建国称帝。天完政权成立之初,攻无不克,战无不取。元朝大将宽彻不花屡战屡败,连续丢掉饶州、信州等地。而赵普胜则北上安徽,夺取太平诸路,声势浩大,与刘福通的北方红巾军相比,丝毫不差。

然而天完政权缺乏战略眼光,它仿效汉末绿林、赤眉起义,走哪打哪,没有建立坚固的“根据地”。故而折腾了一年有余,天完军所占领的城池又相继丢失,连徐寿辉所在的蕲水,也成了元军的“屠宰场”。

当时,彭莹玉战死于瑞州,邹普胜又以修道为名,深入名山大川,访仙拜友,因此重整天完军的重任落在了精明能干的倪文俊身上。倪文俊能力出众,很快为徐寿辉打下了大片疆土,可他野心极大,竟在得意忘形之时,妄想取代徐寿辉成为天完政权的皇帝。然而徐寿辉早已洞察倪文俊的不臣之心,在倪文俊兵谏之前,就下令捕杀。尽管倪文俊顺利逃脱,却死在了昔日部下陈友谅的手中。

1357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在池州爆发了严重的冲突。朱元璋为了扩大自身地盘,不断向外兼并作战,在天完军内讧时,常遇春、廖永安率先向池州发难,击杀天完守将洪元帅,攻占池州。可惜好景不长,陈友谅吞并倪文俊所部后,随即派遣赵普胜猛攻池州。赵普胜骁勇善战,又极善水战,不仅夺回了池州,还袭扰朱元璋控制的太平,令朱元璋极为苦恼。

在徐达、常遇春接连不能取胜后,朱元璋巧施离间计,利用陈友谅的猜忌之心,设计诛杀了赵普胜。赵普胜死后,朱元璋得以顺利攻占池州,居高临下地俯视着陈友谅的兵马。而陈友谅也除掉了徐寿辉的拥簇者,为他日后称帝扫除了威胁。

因此在陈友谅攻占龙兴时,徐寿辉成了困在江州的“笼中鸟”。夺得天完大权,陈友谅的野心急剧膨胀。他本是一个睚眦必报的人,又渴望树立新功,重塑威望,故而远在金陵的朱元璋成了陈友谅的首要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元璋的死敌

1360年夏,江水暴涨,陈友谅乘巨舰抵达太平城下,利用“水涨船高”,顺利攻克太平,砍杀了朱元璋的义子花云。花云死后不久,陈友谅自感实力雄厚,称帝欲望愈来愈高,遂锤死徐寿辉,改元“大义”,建立“大汉国”。

当时,花云战死的消息传至金陵,人人惊骇。跟随朱元璋多年的将领,要么劝他投降陈友谅,要么劝他躲入钟山,暂避陈友谅的锋芒。唯有谋士刘基对陈友谅的大军不屑一顾,在他看来:

“天道后举者胜,我军以逸待劳,何患不克!”

刘基一席话,惊醒梦中人,辗转反侧多日的朱元璋遂下定决心,与陈友谅拼死一战。朱元璋本是一个天生的军事家,尽管他读的书少,却有极强的战场嗅觉。他先令胡大海抄袭陈友谅的后路,攻略江西上饶。后派遣陈友谅的好友康茂才诈降,将陈友谅的巨舰诱入狭窄的水道中,使陈友谅的船只无法掉头转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久后,埋伏于两侧的徐达、常遇春、张德胜水路齐出,杀的陈友谅丢盔卸甲,狼狈逃窜。陈友谅逃跑之际,朱元璋并未停下进攻的步伐。他一反“穷寇莫追”的常理,跟在陈友谅身后猛追猛打,相继夺取太平、信州等地,声威大震。

在陈友谅躲在江州“舔舐”自身的伤口时,朱元璋又大军齐出,主动进攻陈友谅的老巢。此战不仅攻克了“大汉”的都城,还收服了陈友谅麾下两员大将傅友德、丁普郎,江西以北诸镇也相继投靠在朱元璋的麾下。

仅仅一年的时间,陈友谅、朱元璋的位置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年前咄咄逼人的陈友谅如今成了过街老鼠,而置之死地的朱元璋,却成了南方红巾军的霸主。

愤恨之余,陈友谅又干起了孤注一掷的事情。他倾尽“全国”之力,打造了上千艘战船,裹挟兵马六十万,围攻朱文正所在的洪都。当时,朱元璋带兵前往安丰救援韩林儿,陈友谅不趁此时机顺江而下,直捣金陵,反而留连在小小的洪都,可见其短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在洪都城下,陈友谅也并未取得他想要的战果。驻守洪都的副将邓愈脑子灵活,他将战场上少见的“火铳”运用到防守作战中,打得陈友谅兵马屁滚尿流。而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围城战时,朱文正又采用诈降之计,诱骗陈友谅,缓解了陈友谅的攻势。

在来来往往的85天攻防战中,尽管朱文正麾下战死了14员大将和数不清的军士,可依然未让陈友谅踏入洪都城一步。等到朱元璋的救援兵马赶到时,陈友谅的士气已泄,疲态已显,距离败亡之日,已为时不远了。

先前说过,朱元璋具有天生的战场嗅觉,他在康郎山与陈友谅兵马相遇后,短暂观察之际,就曾对徐达、常遇春等人说道:

“陈友谅的巨舟首尾相连,不利于进退,可破也。”

随后不久,朱元璋派遣一支兵马进驻泾江口,另一支兵马屯于南湖嘴,遏制陈友谅的退路。而后告诫诸将道:

“接近陈友谅的船只后,先发火器,再使用弓弩,最后短兵相接,定可破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友谅被杀

徐达、廖永忠等人遵照朱元璋的指示,率先冲入敌阵,杀敌数千人,俘获“汉军”巨舰一艘,夺了个头彩。而后俞通海以火炮为武器,轰炸陈友谅的船只二十余艘,溺杀“汉军”一万余人,取得了鄱阳湖之战的首胜。

尽管如此,“汉军”的反扑也相当危险。当时陈友谅麾下骁将张定边远远望见朱元璋的指挥舰,立刻水军袭击。在仓皇逃窜之际,朱元璋的船只不幸搁浅,被张定边所率领的数艘战舰包围。程国胜、陈兆先为护佑朱元璋的安危,拼死抵抗,韩成更是穿上朱元璋的冠服,投水自杀。

“汉军”本就为了朱元璋而来,眼见“朱元璋”已死,纷纷下水打捞他的尸体,竟忘记了铲除余孽,给了朱元璋喘息之机。在这短暂的休整时刻,常遇春的救援船只已然抵达,他一箭射中张定边的肩膀,迫使张定边不得不后退。而后俞通海、廖永忠也相继赶来,救了朱元璋一命。

在第二次交战时,陈友谅杀红了眼,他以铁锁将战舰串联在一起,横亘在湖面之上,极为壮观。相比之下,朱元璋的船只短小简陋,面对铜墙铁壁般的“汉军”巨舰,难免心生畏惧。而在朱元璋麾下兵马纷纷充当逃兵之时,郭兴却进言以火攻之,必可大获全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千年前,周瑜火烧赤壁,击败曹操的八十万大军。而在三国小说成型的元末,陈友谅竟摆出了与曹操一模一样的阵势。朱元璋采纳郭兴的意见,在东北风起时,分募敢死队员,乘七艘渔船,火烧陈友谅的巨舰。此战双方损失极大,陈友谅的弟弟陈友仁、陈友贵死于火中,而朱元璋麾下战将丁普郎也战死在疆场。

当然,陈友谅大军的士气也越来越弱,他们不再主动出战,反而龟缩在一起,不敢动弹。朱元璋趁此时机,进驻左蠹,控制鄱阳湖的咽喉,将陈友谅彻底压制在水道一侧。不久后,陈友谅麾下最强悍的左右金吾大将,领兵来投,陈友谅的败亡已势不可挡。

一向心眼小的朱元璋也没忘记羞辱陈友谅,他在写给陈友谅的信中直言道:

“以你平日的强暴,应该与我决一死战,为何屡屡受制于我,像是我的属下一般,这可不是大丈夫的所作所为。”

陈友谅看过信后,怒从心起,竟下令当众绞杀了俘虏的数千士兵。而朱元璋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不仅释放了所有的“汉军”,还为他们治疗伤病,博得了不少好感。

随着陈友谅受困的时间越来越久,他在鄱阳湖之外的城池也相继被朱元璋攻陷。久困烦躁的他不顾众人劝阻,执意从朱元璋早已布好阵地江口突围,却在伸头观察形势时,被一支弓弩贯穿眼睛,当场身亡,年仅43岁。

陈友谅死后,他的长子陈善见沦为了朱元璋的俘虏,而他最信赖的大将陈荣则率领五万水军向朱元璋投诚。至于他的小儿子陈理,则在投降后被朱元璋送往高丽,交给高丽王严加看管。

鄱阳湖之战后,朱元璋曾对刘基言明:

“我不该亲自去救韩林儿,倘若那时陈友谅趁我不在金陵,顺江而下,直捣巢穴,到时我进无所成,退无所归,大事去矣!天幸陈友谅不攻金陵,反围洪都,出此下计,不亡待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