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湖生师傅是浙江杭州人,他曾在黑龙江省富锦县插队落户生活了不到两年,后来通过征兵入伍离开了那里。时隔这么多年,刘师傅说他至今难忘在富锦县插队落户的那段知青岁月,特别是一想起当年的房东王大娘,他心里就像刀割一样疼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据刘湖生师傅回忆,他们是1969年春天(3月份)来到黑龙江省富锦县的,当时他们九名杭州知青是被分派在富锦县福民大队第五生产小队插队落户的。因为队里的那几间房子没有火炕,他们五名男知青和四名女知青就临时借住在五保户王大娘家。

村里的王大娘祖籍是山东平度县的,她七岁那年跟着父母闯关东来到了松花江畔的福民屯(福民大队),就在福民屯安了家,扎了根。王大娘的娘家姓管,她十九岁嫁给了福民屯靠打渔为生的王有福。婚后第二年松花江开江的时候,王有福和他爹到江里打鱼,遭遇不测,王有福父子俩葬身松花江,张大娘成了寡妇。她守了一辈子寡,也没留下一儿半女。

知青们来插队那年,王大娘六十九岁了,当时她家有三间正房还有一间半偏厦子(厢房),院子里拾掇的也挺利索。知青们到她家来借住,王大娘很高兴,她把偏厦子里的那铺火炕烧的热热乎乎,让五名男知青住在偏房里。四名女知青住在正房的西间屋里,王大娘一个人住在东间屋里。

知青们在王大娘家借住,也和王大娘一起搭伙吃饭。别看王大娘快七十岁了,可她的身子骨很硬朗,王大娘主动担起了为知青们烧火做饭的义务。

东北的3月天气跟冬天还没有区别,举目四望,到处都是皑皑白雪,松花江面上厚厚的冰冻,还能承载马车和雪爬犁在冰面上行驶,通往村子的那条道路,也是厚厚的冰雪,由于马车、牛车和爬犁的碾压,路面上形成了两道清晰的车辙。

每天早晨天还不亮,王大娘就起床了,她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先帮知青们烧炕,然后再做饭。为了给知青们做饭,王大娘家原来的灶台重新改造后,队长买来了一口大铁锅,那口大铁锅能蒸窝头能贴饼子,烧火做饭时正好能把王大娘睡觉的火炕也烧热了。

那时的饭菜很简单,有时是发面窝头,有时是大饼子,还有时是大碴子粥(玉米碴子加上大豆熬的粥),早晚都吃咸菜,中午有炖菜(酸菜炖土豆偶尔有粉条)。后来王大娘家的酸菜和土豆萝卜都吃完了,王大娘就挎着一个土篮子(荆条筐)到老乡家里去要,乡亲们宁肯自己不吃,也会拿出来给知青们吃。知青们来到福民大队的第一个春季,吃的菜和咸菜都是乡亲们从自己口里省出来的。

每天做好饭,王大娘就会很亲切地喊道:“孩子们,都来吃饭啦。”吃饭前,王大娘还会让知青们用锅里的热乎水洗手洗脸。在王大娘心目中,这帮远道来的插队知青,就像她的孩子一样。

春耕春播生产开始以后,也就正式进入了农忙季节。当时的东北农村一年中有两个最忙碌的时节,也就是春季和秋季。春季是春耕春播生产最苦累的时候,要往地里运送土杂肥,要耕地,要播种,真的是顶着星星出工劳动,迎着月亮收工回家,天天都有干不完的农活。

春耕春播的劳动量很大,又苦又累,再加上知青们都是十六七岁的孩子,他们又是刚开始参加生产劳动,这一天下来,大家都累的连饭也不想吃。为了改善知青们的伙食,六十九岁的王大娘就把玉米、高粱和小麦用水浸泡后,推成磨糊,给知青们摊煎饼吃,还把疙瘩咸菜切成细丝,拌上辣椒油,提高大家的食欲。

摊煎饼很辛苦,王大娘一个人推磨糊,一个人摊煎饼,还要为知青们熬小米糊,拌咸菜丝,有时也炖菜。看王大娘天天起早贪黑为知青们忙碌,刘湖生他们心里都很过意不去。王大娘却乐此不疲,她说自己一辈子没有孩子,家里突然多了一大帮孩子,她心里高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等到锄地间苗的时候,王大娘天天都会挑着两个土筐给知青们送水送饭,知青们吃的煎饼,王大娘在家就提前在煎饼里卷上了用熟豆油拌好的咸菜丝和大葱,每次吃着王大娘亲手卷好的煎饼卷,刘湖生说他心里总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温暖和感动,王大娘给知青们的爱,比母爱还温暖还周到。

到了快秋收的时候,知青们陆续收到了杭州寄来的香肠、罐头和笋干菜,有的家长还给自己的孩子寄来了白糖糕点等副食品,大家都把好吃的送给王大娘品尝。看着知青们送的好吃的,王大娘很高兴,她眼含泪水说:“我一个无儿无女的老妈妈,有这么多孩子疼我,我、我真是上辈子修来的福气。没想到我一把岁数了,还吃到了杭州的点心。”

大家送给王大娘的香肠和罐头她根本就舍不得自己吃,做汤炖菜的时候,她都切碎了放在汤菜里。王大娘说孩子们下地干活累,她一个老妈妈,又不下地干活,吃了香肠罐头白瞎了。

到了秋后,队里为知青们盖了四间土坯房子,成立了知青集体户,刘湖生他们都搬到知青集体户吃住了,就不在王大娘家借住了。知青们搬家的时候,王大娘哭了,她说孩子们都走了,院子里就她一个老妈妈了,怪冷清的。

平日里都是王大娘帮着做饭,大家不在王大娘家借住了,就得自己做饭吃。刘湖生他们就跟着王大娘学会了贴饼子,连蒸发面窝头都没学会,更别说摊煎饼了。顿顿吃饼子,大家一点食欲都没有。

一天要吃晚饭的时候,王大娘又给知青们挎来了一篮子新摊的麦子面煎饼。当时乡亲们一年的口粮主要就是玉米,小米和麦子都是细粮,只能偶尔改善一顿伙食,谁家也不能经常吃。王大娘分的麦子也不多,她自己连顿面条都舍不得吃,却把麦子推成磨糊给知青们摊煎饼吃。

下雪前的那段时间,王大娘天天都到知青集体户帮知青们做饭,但她很少吃知青们的饭。有时知青们硬是留下她一起吃饭,她就笑着说:“我一个老妈妈,天天闲着怪难受的,帮你们做顿饭,还得吃你们的。”

在福民大队插队落户的大半年时间里,王大娘义务帮知青们做了大半年的饭,一分钱的报酬都没有,王大娘还把自己家不多的麦子都拿出来给知青们摊煎饼吃了,知青们留她吃顿饭,她还不肯。想想这些,刘湖生他们心里都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刘湖生师傅讲到这里时,眼睛都湿润了。

下雪后,路滑难行,再加上王大娘家离知青集体户挺远,她就不来帮知青们做饭了,因为有一次王大娘跌倒了,腰疼了好几天,她也害怕自己摔坏了生活不能自理,担心给别人添麻烦。王大娘不来知青集体户了,刘湖生他们就经常到王大娘家来玩,帮王大娘挑水,陪王大娘唠嗑,谁家寄来了稀罕东西,也都会想着给王大娘送一点。就这样,王大娘成了九名杭州知青的亲人,九名杭州知青也都把王大娘的家当成了自己的家。

一晃就到了1970年秋后,福民大队得到一个征兵名额,刘湖生顺利通过了征兵体检和政审,他成了第一个参军入伍的知青,也是第一个离开福民大队的杭州知青。

离开福民大队的前一天,王大娘给刘湖生包了饺子,还炖了猪肉粉条。吃饭的时候,王大娘流泪了,她哽咽着说:“孩子,你这一走,大娘以后怕是见不到你了……”“大娘,你放心,等部队上允许探亲的时候,我一定回来看您!”那天刘湖生也流泪了,他也舍不得离开比亲人还亲的王大娘。

第二天一早,就在刘湖生准备去公社集合的时候,王大娘跌跌撞撞地跑来了,她为刘湖生送来了新摊的麦子面煎饼,还有六个煮熟的咸鸡蛋。王大娘说:“孩子,带着路上吃,别饿着了。你这一走,怕是再也吃不到大娘摊的煎饼了。”

在部队服役三年,刘湖生荣立三等功被提拔为排长,成了穿四个兜军服的军官。那年回家探亲,在老家待了三天,他就乘车来到了东北,来到了他插队落户生活了近两年的福民大队。可到了福民大队才知道,王大娘已经去世好几个月了。

听一位同学讲,那天队里分口粮,会计喊王大娘的名字时,却不见王大娘答应,原来她没到场院来分口粮。那位同学就小跑着去了王大娘家,站在门口喊了几声,王大娘不应声,他就推开房门走进屋里。进屋一看,王大娘在炕上躺着,穿着一身新衣服,早就停止了呼吸。

跪在王大娘的坟前,刘湖生和他的同学们都悲痛不已,泣不成声。大家都还说以后要为王大娘养老送终呢,可王大娘就这样离开了,大家连报答王大娘的机会也没有了。

今年的清明节,刘湖生去了一趟富锦看望了乡亲们,也上坟祭奠了王大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讲述完在富锦插队落户的那段往事,刘湖生再一次泪流满面,他说时隔这么多年,每当想起当年王大娘对知青的关心和爱护,他心里就很疼。王大娘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不能为王大娘养老送终了,也不能回报王大娘的恩情了,这成了刘湖生他们心中永远的痛。

作者:草根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