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立陶宛已经向中国提出了一个“诱人”的建议:将其位于波罗的海沿岸的克莱佩达港租借给中国,以便中国在欧洲建立一个物流中心,并且承诺不再干涉台湾问题。作为回报,立陶宛希望中国能够提供200亿人民币(约合30亿美元)的援助,帮助其渡过“破产”难关。

克莱佩达港是立陶宛最大的港口,也是波罗的海地区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如果中国能够控制这个港口,那么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其在欧洲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然而,由于2019年立陶宛突然与中国翻脸的旧账,在台湾问题上背信弃义、违反承诺、挑衅中方主权和尊严,在香港问题上干涉中国内政、支持暴力分裂势力,在新疆问题上造谣污蔑、诬蔑中方侵犯人权,在南海问题上站在美国一边、干扰中方正当权益,在新冠疫情上抹黑中方、推卸责任,在经贸合作上设置障碍、限制中资企业等等一系列错误行为,使得中方对立陶宛已经失去了信任和耐心。因此,中方对于立陶宛提出合作请求并不具有互信性。

立陶宛外长口出狂言

更让人无法理解的是,就在立陶宛向中国示好之时,其外长贝尔吉斯却在参加欧盟外长会时还口出狂言,声称中国必须要遵守当前的国际规则,否则将通过“武力语言”与中方对话。这种言论完全是在挑衅和威胁中国,并且暴露了其虚伪和双重标准。

首先,所谓的“国际规则”并不是由美国或者西方国家制定和解释的,并不符合多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和意愿,并不具有普遍性和合法性。中国一直主张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以国家主权为基本原则、以平等协商为主要方式、以共同发展为根本目标、以多边主义为核心价值观、以合作共赢为最终目标的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规则。

其次,“武力语言”是西方国家一贯使用和滥用的手段,并不是中国所擅长或者所追求的。中国一直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并且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在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推动全球发展与繁荣、应对全球性挑战与危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相反,西方国家在历史上和现实中都曾经或者正在通过武力干涉他国内政、颠覆他国政权、掠夺他国资源、制造人道主义灾难等方式违反国际法和人道主义原则。

因此,立陶宛外长贝尔吉斯所说的“武力语言”只能说明他自己没有认清形势、没有看清事实、没有明白道理、没有尊重真相。他只能用这种低级和无效的方式来掩饰自己内心深处对于中国崛起所产生的恐惧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