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地名,顾名思义是一个地域的名称,如人起名一样,往往寄托着美好的寓意,其实很多地名都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所以改名称须慎重。历史上,有些地方的更名,比如徽州改名黄山市,留下了许多遗憾。

这里讲述几个地名更改的故事。

光华县更名老河口市

“天下有十八口,数了汉口数河口”。

这里的河口是指湖北省老河口市,而非云南边境的河口县。老河口的前身为光华县,建制历史可追溯到一千年前的北宋。宋乾德二年(964年),朝廷在此建立光华军,熙宁五年(1072年),光华军被裁撤,改名光华县,以“光大王华”之意命名。光华县治历史由此至1983年县市合并,长达911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河口市区

光华县城驻地老河口镇,位于汉江东畔,于清雍正三年(1725年)定名为老河口,在建国后曾经三次改市。1979年最后一次改市,将老河口镇从光华县分离出来,在其郊区设立老河口县级市。1983年,光华县并入老河口市,市县重新合二为一。这次市县合并,标志着光华县这个具有近千年的古老地名,从此消失了,代之以老河口这个小镇名,从历史文化上讲,多有遗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老河口也已经和这座城市融合为一个地名,有了很大的知名度。

老河口是春秋名将伍子胥故里,汉代丞相萧何的封地,著名的《黄河大合唱》词作者、诗人张光年的故乡,是抗日名将、第五战区司令李宗仁抗日御敌指挥部所在地。

老河口人一般称对外介绍自己时,都要把“老”去掉,直接称河口人。这里有汉水梨、沙梨、汉江石、大仙桃等特产,有赞阳锣鼓、老河口丝弦、木刻年画等民间艺术。

讲完老河口,再来讲讲隔壁邻居丹江口。丹江口居汉江上游,与老河口毗邻而居,都与汉江有关的城市,同饮一条江。南水北调后,时常为汉江水打嘴炮。

均县更名丹江口市

“铁打的均州,纸糊的郧阳”这句谚语,流传于鄂西北山区。

这里的均州即均县,春秋时属楚地,战国时期设武当县、均陵,隋朝设均州,民国废州设县,改为均县。1983年撤县建市,改为丹江口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丹江口市均州商场

古均州北倚武当、南依汉江,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均州古城是古均州、均县的治所,其建城史可上溯到战国时期。明成祖朱棣下令“北修故宫,南建武当”,均州古城内的静乐宫,作为武当山古建筑群中"九宫"之首,其建筑规制与故宫相同,素有“一座静乐宫,半座均州城”。而丹江口皆因丹江注入汉江的入口而得名,后因修建丹江口水库大坝,千年的均州古城永远沉没于水库库底。

均州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有著名的“八大景”:东楼望月、天柱晓晴、黄峰晚翠、龙山烟雨、沧浪绿水、槐荫古渡、方山晴雪、雁落莲池。

均州是著名戏剧《铡美案》的原型陈世美和秦香莲的故里,历史上真实的陈世美,原名陈年谷,字熟美,其实他并不是一个抛弃妻子的负心汉,而是清朝的一位非常清廉的官员。在丹江口六里坪镇至今还有“北门街不唱陈世美,秦家楼不唱秦香莲”的民间说法。

1959年,国家在丹江口建设丹江口水库,均县人民舍小家为大家,历经多次外迁,原本有着60多万人口的县域,现在仅有44万人口。从这里外迁异乡的老人们,至今仍自称是老均县人。1993年,嚣川乡改为均县镇,可见人们对均县这个地名的留恋。

如今,丹江口市是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被誉为“中国水都”。著名的丹江口市地理标志产品有翘嘴鲌、鱤鱼、青虾等。

郧阳地区更名十堰市

前篇讲过“铁打的均州,纸糊的郧阳”,意思是说均州古城坚固如铁打一般,郧阳老城无险要可守。

郧阳卫(府)开设于明成化十二年(1476),治所在郧县,是明朝为处置荆襄地区流民起义而建,一直延续到1912年民国建立而被废止,历时约430年之久。荆襄地区特指鄂、豫、陕三省结合部,大约西起终南山东端,东南到桐柏山、大别山,东北到伏牛山,南到大荆山,这里群山连绵,峰回林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十堰市五堰集贸市场

郧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特区,抚治四省之域的八府九州六十五县,比建国后的郧阳地区和今天的十堰市辖区范围要大多了。

十堰市是三线建设时期的新兴城市,素有“车城”之称,始建于1969年,初为服务“二汽”建设而设立的县级市,因驻地修筑有十道堰塘而得名。

1973年2月,郧阳地区所辖十堰市升格为省辖市,地市分离。1994年10月,撤销郧阳地区,实行地市合并,更名为十堰市。

十堰市在一段时间内,很多外省人对这个名字非常陌生,也非常好奇。特别是有了互联网后,在网上用拼音打字搜索,打出来的名称往往是“实验室”。

2014年,十堰市下辖的郧县改名郧阳区,可见,当地民众还是非常留恋这个老地名的。

沔阳县更名仙桃市

沔阳地区有一句流传甚广的民谚“沙湖沔阳州,十年九不收,若是一年丰收了,狗子不吃糯米粥。”

沔阳,因郡治在沔水之北而得名。沔水,即汉水,古称沔为奶汁,比喻汉水是生命之源。沔阳在春秋、战国时期属楚,南朝梁武帝天监二年(公元503年),始置沔阳郡设沔阳县,建治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长期以来都封为郡、州、府,是江汉平原东荆政治文化中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仙桃市挂牌仪式

1952年,沔阳县治驻地迁入仙桃镇,1986年10月撤县建市,以仙桃镇为名,设立仙桃市。一个沿用了千年的县名就此作古。

其实,沔阳县改市,还有个故事。沔阳县于1985年底,申报县改市的名字叫沔阳市,报告经过荆州地区、湖北省,层层上报至国务院,待国务院正式批复下来的名字却叫仙桃市。沔阳县感觉莫名其妙,原来问题出在省里,省里在上报时做了改变,给出的理由是:一是湖北有个沔阳,四川有个绵阳,易混淆。二是“沔”字太生僻,迟早要简化掉的,比如陕西沔县改为勉县。

仙桃因地处汉江和锦瑞河之间,地势呈桃形,故取名“仙桃”,也有沾着仙气的意思。

仙桃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的故里,也是“千里送鹅毛”的发源地。是中国体操之乡、歌艺之乡,民间艺术比较繁荣,沔阳民歌、沔阳花鼓戏、沔阳皮影戏、沔阳雕花剪纸、沔阳渔鼓更为醒目。

如今的仙桃是江汉平原中心城市,全国百强县市。

广济县更名武穴市

这里再介绍长江岸边一个叫武穴的地方。

武穴市是长江中游的港口城市,地扼吴头楚尾,有“鄂东门户”之称。其前身为广济县,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因原县名与河南永宁县同名,唐玄宗亲自取佛教语“广施佛法,普济众生”之意赐名广济县。广济自隋唐设县治,境内寺庙林立。建有大藏寺,与洛阳的白马寺,杭州灵隐寺、嵩山少林寺、陕西法门寺等齐名,乃唐朝大乘佛教八大寺之一,自古有“千庙之县”盛名,佛教文化浓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0年代武穴市区

广济县有建治历史一千余年,县治所原在梅川镇,1953年迁往武穴镇,1987年广济县撤县建市,更名为武穴市。

据传,撤县建市筹备之初仍叫广济市,但广济方言是比较特殊的“楚语”,“市”和“寺”不分,叫广济市,与“广济寺”无异,市名与寺名同音,不好区分,于是,改为以县城驻地武穴镇为城市名称。

皇帝赐予的千年县名,寓意广济天下,却用一个港口名替代,实属遗憾!

如今的武穴港是长江十大深水良港之一,因港而兴。

(本文部分图文资料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