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鲜为人知的宁夏人文,讲述你不熟悉的宁夏历史,我是威叔!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宁夏风情!

《大银川传奇》 小城故事多,但听我唱和。 唏嘘叹往昔,千秋已蹉跎。

银川也是有文昌阁和孔庙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言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自古以来,这句话影响了无数的读书人,也是很多古代文人心中的执念。他们坚信,读书都是通往成功,实现人生理想的一条最佳道路,或者说捷径。因为在农耕文明为主导的封建社会中,士农工商,读书人是“士”,只有读书才有可能出人头地,晋阶为“仕”,也就是当官。

隋唐以前,人们的进阶之路一般是通过闭塞的门阀望族来进仕;隋唐以后则是以开放的科举考试制度;而如今,则是高考制度。又到一年高考季,宁夏的学子们都在做着最后的备战,埋身在题海中学得不亦乐乎,都是为了在高考中奋力一搏,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梦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无论是隋唐以来的科举考试制度还是现在的高考制度,也由于其特殊性,形成了一种文化,因为有学问才能推进社会进步,有学问才能受人尊敬,有学问才有可能变为人上人。准确来说,核心就是尊儒崇儒思想,用现代的语言来概括,那就是尊师重教。

现在很多家长在孩子考试前,也都会道听途说或者延续古代的传统,去文昌庙(阁)或者孔庙里祭拜或者上香,祈求文昌帝君和孔圣人保佑自己孩子考试顺利,说白了其实就是一种心里期望和祝愿,寻求心灵上的一种精神寄托。

文昌帝君和孔子这两个人是谁,估计人们都知道,文昌帝君就是文曲星下凡尘,孔子就是史上最著名的“老人家”(源自一个笑话的称呼)。而至于读书人为什么要祭拜文昌君和孔圣人,尤其是在要考试之前后,并且顺序不能错了。这个操作恐怕很多人是不知道缘由的。

而这些说起来就是历史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先说孔子。

一说到孔子,很多人首先就会想到《论语》,这个“老人家”在里面说的话语恐怕很多人不会说想到它是多么的经典和深刻,而是想到当初背书背得那叫一个天昏地暗痛苦无比。

孔子,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他的历史地位,就不用多说了,被尊为“万世师表”。他去世的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就专门建成庙宇,主祀孔子,这是历史上立庙祀孔子的开始。不过那时候的祭祀主要也就是像现在的很多祭祀传统一样,设案台,摆贡品,磕头祭拜之类,没有形成一种专门的祭祀仪式。

随着儒家学说思想的影响扩大和抬升,孔子的地位也跟着提高了。

公元前195年冬,西汉高祖皇帝刘邦路过曲阜,他以“太牢之仪”(最高等级祭祀,有三牲)祭祀孔子,并且封孔子九世孙世袭为奉祀君,从这个时候开始,孔子的地位正式被官方确定,肯定了曲阜孔氏家族的地位。

刘邦之所以“礼孔尊儒”,那是因为他出身不过是一个街头混混,最后建立大汉王朝,坐上了九五之尊的位置才发现,管理一个王朝的方方面面,不只是靠武力就能解决的,深刻感受到不读书没文化真可怕。

从此,无论时代如何变革,朝代如何变换,各代帝王祭孔,尊孔,祭孔,封孔都成为惯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东汉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朝廷要求在郡县学等读书人聚集的场所中祀孔子(这里除了官学,还有就是私塾等学堂),成为了在学习教育为主的“学校”中祭礼孔子的开端,简单一点理解,就是开始在类似现代学校的正堂等显著位置,挂起孔子像,安上孔子牌位。

类似于现在影视剧片段,平时夫子(古代学堂老师的尊称)坐正堂左侧(左为尊),孔子像正对着门口,读书的学子们进出时候,先是拱手拜一拜孔子,然后才是拜夫子。

三国魏正始七年(公元246年),朝廷令太常释奠祀孔子于太学,这是国家级最高教育学府开始祀孔子的开端,把文教尊孔提升一个高度。

那时候的学校也像现代教育这样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只是名称不一样,比如启蒙(私塾学堂),县学,府学,国子监,太学等。通过科举考试制度流程一步步往上升。

而把祭祀孔子的过程整理成一套仪式的,是在北魏文成帝(公元440年-465年)时期。虽然南北朝时期是乱世,但是他好歹是安稳了几十年,期间,他下诏再封孔子,把祭孔子的活动搞成一套礼仪,并且有专门的司仪部门管理仪式的整个流程,这就是“祭孔大典”的前身。

此后,历朝历代就把这套流程沿袭了下来,或改或增或完善,总之就是固定成一套专门针对祭祀孔子的程序。

04

比如说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时期,他也算是有作为的一个皇帝,在他治下可谓是繁荣兴盛,他在这套程序的基础上,加入了声乐效果,也就是“八佾之舞”、“轩悬之乐”。在大典时候,钟磬奏响,鼓乐齐名,加上歌舞飞扬,一种端庄厚重深沉的气氛随之迸发。

而后周静帝大象二年(公元581年),小皇帝宇文禅封孔子为邹国公,这就是孔子被封爵的开始了,之后孔子的头衔就变得多起来,可能他除了是最著名的“老人家”,更是拥有头衔最多的人了吧?

到了隋朝文帝时候,他除了赠封孔子为宣师尼父,并且开始要求国子监(隋代开始的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每年四个仲月的丁日举行“丁祭”(即仲春(二月)﹑仲夏(五月)﹑仲秋(八月)﹑仲冬(十一月)的丁日(天干地支说法)各一次祭孔)

演变到后来就是科举考试( “春闱”和“秋闱”)各级(童试,乡试,会试,殿试等等)放榜后进行隆重的祭祀,以谢孔子给朝廷培养出合格有用的各级人才。

一直到这个时候,这些祭祀孔子的活动都还没有达到全民的地步,只是在一定的区域和范围中进行。

祭祀孔子的行为变成全民的活动,是在唐太宗时期。

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唐太宗下诏要求各地停止用周公礼祭孔子,升孔子为先圣,颜子为先师,要求天下所有郡县都立庙,并在每年四时祭祀。这时候孔子就走出教育机构,走进了有志于读书改变命运的千家万户普通老百姓的家里,为人们所熟知。

读书人家里供奉孔子的牌位或者挂画像,这就是榜样的力量和坚持读书,接受鞭策的力量。

当然了,最重要的是,在每一座城市中他占有了一席之地。也就是说孔子在那个时候,不但跳出了“周公之礼”自成一脉,在古代的城市(城池)中,只要有城,就必须要有孔庙。孔庙也成了一座城池里的标配建筑。意味着孔子虽然是高高在上,但是普通人也能经常见到他了。

05

再说文昌帝君。

读书人书读好了就能晋阶为“仕”,当官食禄。而文昌帝君是古代神话里的一位神仙,是民间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民众把文昌帝君当作主管读书和考试前途的神明,祈求他保佑学业进步或金榜题名及功成名就。所以读书人拜文昌帝君,则是期望得到文昌帝君的保佑。

随着科举考试的日益完善和深入,很长一段时间里,它成了读书人的唯一出路,这也使得旧时的读书人信仰文昌神几乎已达到无可复加的程度。

换句话说,文昌帝君是首屈一指的文化教育界的大神。关系到朝廷的文运,更关系到读书人们的前途。所以,在官家或者民间百姓家,都供奉着文昌帝君,祈求他保佑能让家里或者朝廷能有一位“文曲星下凡”,光宗耀祖或者造福一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6

这样来理解,孔子是掌管教育理论体系(学习知识),文昌帝君是把握实践应用(参加考试)。所以城市中有两个建筑不能少,那就是供奉祭祀文章帝君和孔子的地方。

从唐朝时候开始,民间百姓可随时去拜五文昌帝君或至圣先师孔夫子。但是,每到考试前后,这两个地方会变得异常热闹。并且时间是错开的。也就是说 “拜文昌祭孔圣”的时候是不能错时间的。

准确一点来说,就是考试前拜文昌帝君,考试上榜后祭祀孔子。为什么?

在古人的观念中,因为文昌帝君是是读书人的主宰神,所以考试前必须是先拜他,祈求他在考试时候能够保佑,甚至是“附体”,使得自己可以金榜题名;而功成名就,榜上有名的时候,就要隆重祭祀孔夫子,因为学了他的“儒学”,才能最终光耀门楣,这样的仪式也就是现在所谓的“谢师”。

没有金榜题名的一天,在平时祭祀孔夫子的时候,也只能是简单的祭拜而已。而文昌帝君则可以经常去祭拜,毕竟命运在他手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7

这样的区别,也使得文昌帝君和孔子的祭祀场所有不同。孔子的级别高,标配都是“庙”;而文昌帝君则是可以是祠堂,阁,庙等。

比如说银川的最开始时候就是叫文昌祠。

银川的文昌祠出现要比孔庙要晚,志书上是这么写的:“文昌祠在城外东南,清朝顺治年间郡人捐建;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贡生张映槐、任岱宗等人募资重修;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列入祀典;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奉旨每岁加祭一次;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宁夏知府谢威凤再次倡议修缮。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建成。”

也就是说,银川的文昌阁最先是民间“募资修建”进行祭拜,直到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才变成官家的祭祀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到了民国初,经历诸多乱变后,本地儒生见原文昌阁破损难存,利用原“马营楼”旧台基,将文昌阁按东南方向的奉祀习惯移建于“马营”(也就是如今的中山公园现址)。老银川比较喜欢称之为“西马营的三层楼”。

公元1940年,时任“中山公园”管理处主任的罗时宁对文昌阁进行了大修,如今的看到的文昌阁模样就是那时候的结果。现在的文昌阁成了银川中山公园一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8

而银川孔庙历史就更为悠长了。

银川孔庙是以文庙的形式出现的。明朝初耿忠开创宁夏卫时候,是没有文庙的,更不要说祭祀了。这都是由于宁夏卫“孤悬河外”,是块险地,和虏寇反复厮杀,人们想安心读书有点难。

在这里要多谢两个人,一个叫朱真,一个叫徐琦。

志书载: “洪武设军卫屯兵以(扦)虏,复虑戎武之中,不可不使知礼仪。故继设学校,事凡闾间俊秀咸遣入学。俾知周公孔子之教仁义礼智信之道,处也足自修身以立本,出也期治人以适用。

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镇人朱真奏请设立宁夏中屯等卫(受虏寇冲击侵扰比较少的地方)的儒学教育机构(学校),后来由于诸多因素,在洪武三十四年撤销。

永乐元年,朱真再次奏请设立学校,使得宁夏镇的很多孩子得以在学校里系统地学习。这批孩子中,有两个孩子,一个叫徐琦,一个叫曹衡。

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乙未状元陈循榜二名,徐琦,曹衡;

这个徐琦最后官职兵部尚书,曹衡当了知府,他们虽然当了大官,但是心系宁夏镇,尤其是徐琦,他结合自己的情况和实际情况,给朝廷提了十条建议,其中一条就是在全国卫所地区仿照内地州县设立儒学的建议。

就这样银川的儒学(学校)和文庙出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9

文庙(孔庙)在儒学东, “初无乐舞,礼亦简略;弘治十四年都御史王珣、佥事李端澄置备如制;都御史刘宪续成之礼度,祭器铜,爵,磁,尊,豆共五百三十二件,皆镇人尚书徐琦和知府曹衡捐俸置办。”

这个文庙有多大?它是个三进大院,建筑相当宏伟壮观,位置在如今的银川十五中位置。更详细的,只有待下回分解了。

总之,高考快到了,银川的文庙不在了,十五中校门也不开,文昌阁里也没有文昌帝君,一切就只有靠自己实力了,加油。

下集更精彩,敬请关注威叔《大银川传奇》系列文章31!

这里是银川!发现银川之美,感受银川之美!

我是威叔,用温暖的文字,翻起尘封的记忆,记录银川的人文历史!谢谢阅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