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那我就不好了吗”“那我就没有进步了吗”?近段时间,只要当我夸赞或鼓励表弟时,艾羊鼻子一“哼”,撅起小嘴紧跟着说出类似以上的话语,让我感受到了满满的醋意。

我开始的反应是有点纳闷:这妞啥时候变得这么玻璃心,没自信了,按照她以往的表现,不应该啊?

然后我赶紧跟身边的家长聊了聊相关的话题,发现这种现象还挺常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为何孩子会听不得父母夸别人好?这种心理成因是什么?

那么,为何孩子会听不得父母夸别人好?这种心理成因是什么?

其实,听到父母夸别人好,就不开心,是孩子产生了妒忌心理的表现。

当然,妒忌也不是一种绝对消极的负面情绪,一定的妒忌心说明孩子有竞争意识,正面引导可以转化为让孩子前进的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问题是,孩子为何听不得大人夸别人好呢?

那么,问题是,孩子为何听不得大人夸别人好呢?

原因一、人类天性使然

人生来就有妒忌心,其实这也不难理解,换位思考一下,如果孩子爸爸一直在你面前别人家老婆好,你有什么感觉?当然是不开心

你为什么不开心?那还不是因为你也会觉得孩子爸爸刻意在你面前夸别人好,就有侧面贬低你之嫌。

只不过,咱们是大人,有时可以控制或隐藏情绪,并不一定会表露出来。但孩子就不是,她不开心了就直接表现出来,其实这是好事,让家长有机会帮她调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因二、家长生活中喜欢攀比

虽然大部分的新生代父母已经懂得赏识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但毕竟现今祖辈依然是帮携带娃的主力军,老一辈喜欢“打击式”和“攀比式”育儿,相信我们这一代父母小时候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你看别人家那谁谁谁怎么样”。

若孩子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语,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难免自尊心受挫,听到大人赞扬别人,很容易敏感,也很反感

就像艾羊奶奶就是这样的典型,平时总是喜欢攀比,日常敦促艾羊努力向上的口头禅就是“你看那谁谁谁家孙女怎么样了”。

这种说法,虽然短期来说,好像能够激起孩子的好胜心,更加努力,但长期这样用别人家孩子的长处比自己家孩子的短处,会让孩子看不到自己的闪光点,成为孩子自卑情结的源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因三、孩子自卑心理使然

一般内心自卑的孩子,听到大人夸奖别人时,才会敏感抵触。

反之,自信心强的孩子,相对能够客观看待大人对别家孩子的夸赞,因为他对自我的评价不低,安全感强,不用害怕自己因为不够优秀,也不用害怕父母对自己的爱减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因四、源于学校的竞争压力

当今比较盛行的一个词叫“内卷”,孩子刚出生头几年,大多数父母,大概率会觉得自己生了一个高智商的孩子,很多时候都能为孩子的每一点进步而高兴,经常能及时给予孩子鼓励。孩子在足够的爱和关注的环境下长大,一般不会产生妒忌心理。

但当孩子上学后,在一个班级小集体里,就有了对比和竞争,甚至老师们为了方便管理班级,也会特意奖励一些小奖品给一些表现相对好的孩子。这种方式无疑强化了孩子的竞争意识,也会激发妒忌心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好像我们家艾羊最近对我们夸赞别人很敏感,我跟她聊天之后,才找到原因之一。

原来她们最近在为六一儿童节演出做准备,园长挑选了她去跳舞和唱歌,但班上却有两三个小女孩除了跳舞和唱歌,还担当了小主持人,比她多了一个项目。

尤其是跳舞和唱歌小组中表现最出彩的也不是她,这让她的自尊心很受挫,毕竟她从小班开始都是小班长。

找到原因之后,我开始做她的思想工作,告诉她,妈妈看到她有哪些长处,无论怎样,她努力就好,并不需要给自己太大压力。

所以,孩子在学校遭受竞争压力,出现负面情绪并不要紧,要紧的是,孩子放学回家后,家长要及时关注孩子情绪,发现孩子心情不佳时要及时帮孩子疏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家长应该怎么做,才能积极引导孩子走出负面情绪?

家长应该怎么做,才能积极引导孩子走出负面情绪?

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关注

有父母足够的爱和滋养的孩子,是无暇顾及他人拥有什么的,也不会羡慕别人拥有什么,因为他已经拥有够多了。

心理学上,有一个“续杯”原理,认为孩子对父母关爱的需求,如同空杯需要定期加水,需要父母定期往里“加关爱”,才不至于枯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放学后关注孩子的情绪

当孩子表现出自己对他人羡慕时,提醒孩子,要看到自己所拥有的东西。

可以细数从日常家人给她的爱对她的陪伴,以及她个人的闪光点。

比如艾羊曾经表达过自己对他人的羡慕,我就开始细数,我们对她的爱和关注,以及她拥有的东西,完了还告诉,我很高兴拥有她这么一个独一无二的女儿,我爱独一无二的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家长日常摒弃打击式教育

孩子对自我的认知主要来自他评,特别是自己信赖的父母和祖辈,所以家长不要刻意用打击式教育,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演变成妒忌。

像我们家奶奶刚开始对洋洋的“攀比式”和“打击式教育”,就要不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要让孩子有匮乏感

在经济允许的条件下,在衣食住行用品方面,尽量不要让孩子有匮乏感,在长期的匮乏感下,孩子也会产生妒忌心理。

结语:孩子的任何差异行为,背后都有成因,作为父母,我们不要只看到孩子表面情绪不佳,就武断认为孩子是故意给我们甩脸色,而是要积极走进孩子的心理,找到孩子消极情绪来源,避免孩子负面情绪长期郁积而崩溃。

我是@艾羊育儿,多年育儿经验,家庭教育指导师,中科院二级心理咨询师,文科硕士,家有七岁小女,在绘本阅读启蒙、英语启蒙等方面有独到实操经验,关注我,我们一起科学养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