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俄罗斯《观点报》报道,中俄两国代表在莫斯科签署了一项重要议定书,其中提到双方将成立分委会,专门负责推进北斗和格洛纳斯导航系统展开合作。

这是中俄两国在太空领域合作的最新进展,对两国的太空技术发展都有巨大增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俄北斗合作协议签署

令人在意的是,在中俄北斗合作协议签署后,已经终止3年的北斗卫星发射计划再度重启。而在这次最新的发射项目里,我们发现了一些比较有趣的细节。

从安-124到运-20

在2023年5月,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1颗编号为GEO-4的北斗三号导航卫星。而在发射之前,有细心人发现此次运输北斗卫星的不再是从俄罗斯租借的安-124运输机,而是国产的运-20运输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运20运输机

或许有些人对此感到莫名其妙:不就是换了一架飞机运输的事情吗?这个细节能说明什么?实际上,这个细节代表中国卫星补充能力得到了大幅提高。

也就是说,未来即便爆发“太空战”,我国也可以快速补充损失的卫星设备,满足天基侦察的需求。

很少有人会将卫星发射能力与跨区运输能力联系到一起,但实际上跨区运输能力是卫星发射能力的限制因素。在进入21世纪前,中国生产的火箭最大直径只有3.35米,这是由于火车只能运载这个体型的火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征五号火箭

后来长征五号火箭则打破了这一惯例,将最大直径拓展到了5米左右,这不仅是由于火箭本身的研发技术获得了提高,也是由于它将发射场地选在了海南文昌发射中心,这使得长征五号可以通过船体进行跨区运输。

对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而言,它位于四川群山的环抱之中,陆上交通极其不便,因此航空运输就成了最合适的方式。

然而,由于国内长期缺乏能够运载大型卫星与火箭的运输机,因此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在实施发射前,都需要从俄罗斯租用安-124运输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俄罗斯安124运输机

在和平时期,这么做固然没有什么问题。

但到了战争情况下,俄罗斯真的会为中国提供安-124吗?谁也不敢为此打包票。

而失去运输机后,西昌发射中心将面临无法承担发射任务的尴尬,无法为我国补充损失的卫星数量。因此,中国需要一款自己的空中运输平台,它就是运-20运输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运20运输机

不得不承认,200吨级运-20与400吨级的安-124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但它也足够满足卫星设备的跨区运输需求了。

因此,此次中国有效验证了运-20的转运能力,即便未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需要进行高强度发射任务,在运-20的协助下也足以完成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俄军的打法开始转变

另一个有趣的细节发生在遥远的俄乌战场。据路透社报道,在巴赫穆特战场鏖战224天后,俄军终于彻底占据了这处战略要地,获得了俄乌战争爆发以来的最大胜果

就连莫斯科的普京也对这一胜利感到兴奋,他亲自向参与巴赫穆特作战的俄军与瓦格纳士兵表示祝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俄乌战场

对于乌军失守巴赫穆特的结果,外界普遍认为这是俄军过于强悍的优势火力以及占据外围优势地形所导致的,但很少有人将它与中俄北斗合作协议联系起来。

事实上,身为俄军对手的乌军就察觉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原本使用粗犷火力覆盖战术的俄军,在短时间内就大大提高了精确打击的效率。

在4月份,乌克兰空军发言人尤里·伊格纳特在接受外媒采访时表示:

“我们注意到了这个奇怪的现象:俄军开始大幅增加使用卫星制导炸弹的频率,而且打击精度也同步增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尤里·伊格纳特

我们前面提到,中俄北斗合作协议的签署时间是3月份,而俄军也正是在这个时间点后大幅增强了精确打击能力,这很难不令人对其中的联系浮想联翩。

毕竟外界都很清楚,全球范围内投入使用的卫星系统只有美国的GPS、中国的北斗、俄罗斯的格洛纳斯以及欧洲的伽利略,但俄罗斯由于遭受西方全方位的科技、经济制裁,目前已经无力维持格洛纳斯卫星系统的运作。

这导致俄军的军用导航系统受到了严重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卫星系统

在俄乌战争爆发之初,俄军指挥官使用纸质地图指挥作战的场景也令人记忆犹新,这些信息都表明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卫星系统大概率已经失效。

然而俄罗斯刚与中国签署北斗合作协议,前线部队的精确打击能力就大幅提高,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北斗卫星对俄方很可能开放的不仅仅是民用权限,也包括军用权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北斗卫星

西方虽然不允许中国为俄罗斯提供军事援助,但中国也很清楚,不能坐视俄罗斯一步步跌入深渊,因此通过卫星技术来打“军援擦边球”也是相当合理的猜测。

如今巴赫穆特被俄军占领,也代表这一举措收到了明显成效。相信以俄军的优势火力搭配北斗系统带来的精确制导技术,能够让俄军继续在未来战事中取得更多的战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