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大才女,文采斐然!”

说起上世纪80年代那些家喻户晓的文学天才,或许很多人都会想到田晓菲。

4岁开始写诗、5岁出版诗集;

13岁被北大破格录取、20岁保送进入哈佛。

被誉为“神童”的她,曾凭借自身的才华让同龄人自惭形秽,就连诗人海子都对其赞扬有加。

然而,人生的道路急速转弯。

如此优秀的中国才女,却在28岁那年放弃国籍,毅然嫁给了比自己年长25岁的美国导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父母心痛、师长叹息,更有甚者发文怒斥田晓菲为了获得美国绿卡不择手段。

面对不解和争议,她没有过多解释,而是将笔名改为“宇文秋水”,借此证明自己和丈夫在一起的决心。

7年前,也就是田晓菲远嫁美国的第17个年头。

一张学术交流会现场的照片,却将沉寂已久的她,重新拉回公众的视野中。

这个曾经秀外慧中的天才诗人,年仅45岁却已经面容苍老、头发花白,犹如60多岁的老妪。

有人讥讽,说她未老先衰一定是婚姻不幸;有人唏嘘,认为昔日的少女诗人也敌不过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往往只有翻遍整本书,方能洞悉故事的真相。

真实的田晓菲,或许并非人们所想得那么不堪,才华横溢的她,更是从未被岁月打败。

一只脚踏进“罗马”的少女

1971年10月,哈尔滨一户姓田的家庭,生下了一名女婴。

父母左思右想,最终为其取名“晓菲”,希望她未来能够知书晓理、丽质芬菲。

名字藏着家长的期望,有时也透露出家庭的底气。

正如老话说:“条条道路通罗马”,而田晓菲自出生起,便半只脚踏在了“罗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同爽文小说中的主角一样,田晓菲可谓是被“老天爷赏饭吃”的幸运儿,而这种优待,从她的家庭条件就能看得出来。

父母从事文字工作,是当地文化领域有头有脸的人物,在那个“一书难求”的年代,田晓菲家的藏书却多得数不过来。

可以说,自打出生那天起,她就像生活在用书籍堆砌成的腌菜缸里,无时无刻不在被文字所“腌制”。

原生家庭浓郁的文化气氛,在年幼的田晓菲心中,种下了一颗名为文学的种子,同时也为她踏上诗歌之路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牙牙学语的年纪,田晓菲就表现出对文字的敏感,父母看书的时候,她总会爬到旁边指着书里的字,“咿呀咿呀”地说着话。

孩子的兴趣形成,往往从家长的教育开始。

看到田晓菲对“文字”如此感兴趣,父母也有意识地引导其进行阅读,等到年纪稍长些的时候,她的认字速度已经远远高于同龄小孩。

但原生家庭给田晓菲带来的“馈赠”到这里并没有结束,1975年,父母被调到天津文联工作,她也跟随家人一同前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达天津之后,田晓菲一家住进文联大院,而她则在大院的地震棚里,不断接受文学的洗礼,

群英汇聚的天津文联,为田晓菲提供了更加宽阔的文化土壤,让她心中的文学种子,有足够的空间“生根发芽”。

也正是在这一年,4岁的她,第一次向父母展现了自己在诗词上的天赋。

有一天,父亲突然在家中发现田晓菲写的“诗”,在那张巴掌大的纸张上,她用歪歪斜斜的字体写道:“我爱大地,我爱爸爸;我爱蓝天,我爱妈妈;我爱我幸福的家。”

虽然诗句寥寥数语,可读起来却颇有意境。

父亲当即大喜过望,摸着她的头说道:“写得好,写得真好,你比爸爸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或许,正是父亲的认可和赞许,让田晓菲体验到了此前从未有过的自豪感。

在那之后,她对诗歌的热爱,更是到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被认可的天才,名动全国

成功固然受先天条件的影响,但更取决于自身后天的努力。

如果说良好的家境让田晓菲率先一只脚迈进了“罗马”,那么勤奋和热爱,则是她另一只脚能够踏入“罗马”的关键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鼓励田晓菲创作,父亲不仅为其找来大量相关书籍,而且还经常故意设题和她“一决高下”,母亲则在旁边当裁判,借机指出她的错漏之处。

每逢这个时候,田晓菲先是苦思冥想,实在想不出对策,就在母亲的引导下到书房查阅资料,从书里寻找答案。

她也不觉得无聊,反而乐在其中,捧着书本看得那叫一个津津有味。

父母的付出,外加自身的努力,让田晓菲对诗歌的学习进步迅速,到了5岁时,她不仅能够独自创作出诗歌,而且还发表了处女作、出版了诗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和那些弄虚作假的“三无产品”不同,田晓菲的作品连业内人士都称赞有加,很多人都认为她未来在诗歌领域定会有所作为。

钟爱天才,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

彼时的田晓菲虽然年纪尚小,却是天津文学圈小有名气的人物,以柳溪阿姨为代表的天津老一辈作家,都是她的忘年交。

除了诗歌上的成就之外,田晓菲的学习成绩也十分优异,小学期间,她先后看完了《论语》、《古文观止》、《声律启蒙》,还自学完了初中课程。

知识就像一袋袋肥料,无声地滋润着田晓菲心中的文学种子,让她得以在诗歌领域绽放出动人的光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4年,就读于天津13中学的田晓菲,因诗歌创作获奖并集结出版,引起了北京大学的关注。

经过考虑,北大的老师们决定破格录取,让她进入北大英美文学系学习。

要知道,即便是在那个“天才辈出”、学霸争锋的年代,能够被名校破格录取的学生也是少之甚少,唯有像宁铂、谢彦波等神童少年方有这个资格。

那一年,田晓菲才13岁。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她确实与同时代的顶级天才站在了同一行列。

十年作诗,光辉耀眼。

北大的垂青让田晓菲名声大噪,彼时的她,不仅是全国家喻户晓的“神童”,而且获得了“少女诗人”的称号。

可谁又能想到,这个才华横溢的女孩,却也有无处诉说的烦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神童”的一面是年少有为,在许多人的认知中,这个词代表着年纪尚小却能取得不菲的成就;但“神童”的另一面也意味着稚嫩,从年纪、心理到情感无一例外。

当人们过度将目光投向“神童光环”带来的荣誉,也就意味着那些被称为“神童”的孩子,很容易因为情感需求被忽视而受到伤害。

即便是年少早熟的田晓菲,也不例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难以诉说的孤独,巧遇知音

和宁铂等天才一样,田晓菲进入北大之后很快就遇到了难题:她的年纪太小了。

身边的同学大都已经成年,而当时的田晓菲只有13岁,与其说他们之间是同学关系,倒不如说众人看她的目光,更像是在看待“小妹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年龄上的差异,带来了身份的“不对等”,进而引发交流代沟。

田晓菲想和同学们交朋友,可彼此之间却没有共同话题,心中的苦恼无处诉说,形单影只的她经常一头扎进图书馆,以此来消磨难熬的大学时光。

或许,真正让田晓菲感到困扰的并非自身年纪,而是没有知心朋友的孤独感。

虽说适应孤独是人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但当这种经历发生在一个13岁的少女身上时,无疑是一种残酷且煎熬的折磨。

更何况即便是成年人,也会有几个知心朋友互述心肠,但田晓菲作为“天才”,想要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谈何容易?

这种情况,直至她遇见海子之后才有所改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子

年幼时期的海子也曾被冠以“神童”之名,恰巧的是,田晓菲在北大学习期间,他正好在相距不远的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哲学教研室任教。

也许是同为天才的契合感,尽管田晓菲在此之前与海子素不相识,但当她读到对方的诗歌时,嘴角却不禁微微扬起,仿佛在为其感到喜悦。

美酒不求足,一壶便能让人醉卧云端;知己不求多,一位就足以令人生无憾。

读完海子的诗之后,田晓菲越发对这位不曾谋面的“同道”魂牵梦绕,她觉得无论如何,自己都要见对方一面。

于是在那个春风吹过的午后,田晓菲到来中国人民大学,当她看见海子的那一刻,顿时觉得见到了自己生命的暖阳。

照亮了她在诗歌路上的前进方向,亦温暖了其内心的孤独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子

田晓菲忐忑不安地将自己写的诗集递给海子点评,她本以为对方会不屑一顾,不曾想,这个著名的诗人却耐心仔细地翻阅着。

临别前,海子告诉田晓菲:“相信只要不断努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伟大的诗人。”

和多年前父亲的鼓励一样,海子的勉励,成为照亮她迷茫人生的一束光。

在那之后,田晓菲和海子亦师亦友,她将海子当作榜样,发誓要成为对方那样的诗人。

田晓菲的誓言并非只是挂在嘴上,而是用行动证明了她有这个能力和决心。

1987年,恰逢北大建校90周年前夕,16岁的田晓菲写下了散文《十三岁的际遇》,这篇文章不仅后来被选入国内中学课本,同时也成为她少年时代的代表作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赞美声再度沸腾,似乎一切都在往田晓菲梦想的方向发展,但那时的她并不知道,原来天才与天才之间的“际遇”也会有所不同。

而此后的那场“惊天骤变”,更是颠覆了她的人生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才子消逝,远遁异国他乡

对于田晓菲而言,在那段迷茫岁月里,是海子这位良师益友帮助她走出了困境。

但同为天才,两人的“际遇”却截然相反。

或许就连田晓菲都没想过,在她陷入绝望的时候,有海子帮忙“拉一把”,可当海子陷入绝望时,他又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最终由海子本人亲手给出了答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9年3月26日,对生活和诗歌失去希望的海子,在河北山海关卧轨自杀。

才子消逝,举国皆惊。

这个一度在诗歌文学领域展现出耀眼才华的青年,宛如落日般在人们的视野中坠落,而他的离世,也收走了曾经给予田晓菲的人生光亮。

时年18岁的她,听闻噩耗后顿感痛苦和迷茫,从朝气蓬勃变得越发沉默寡言。

田晓菲无法理解,一位总是鼓励她的诗人,为何自己却先放弃了?答案至今成谜。

可以肯定的是,海子的自杀确实给田晓菲造成巨大的打击,此后很长时间,她都没有再写诗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少女诗人”放弃写诗的消息传出来后,曾引发不小的议论,但田晓菲显然无心关注外界的评价。

那时,她每天思考得最多的问题就是人生有什么意义?人生的价值到底在哪里?

人在面对困惑的时候,要懂得自我排忧,这也是田晓菲和海子的不同之处,经过两年的思考,她决定继续完成自己还未实现的诗歌文学梦。

有了新的希望,人生的道路似乎也变得格外顺畅。

1991年,田晓菲踏上通往美国的飞机,进入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进修自己的本科专业:英美文学。

凭借着过人的天赋和勉励好学,她仅用了两年就拿到了英国文学硕士学位,同时还被保送进入哈佛大学攻读博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8年6月,田晓菲获得了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成为哈佛历史上最年轻的博士生。

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她遇见了自己的另一位知音——宇文所安。

宇文所安本名斯蒂芬·欧文,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

和田晓菲一样,他在少年时就对中国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不断进行深入研究,最终成为有名的汉学家。

尽管欧文没有来过中国,但这并不妨碍他对中国文化的向往,能说出一口流利中文的他,还给自己取了个中文名字,也就是宇文所安。

也许是“冥冥中自有天意”,田晓菲攻读博士期间,宇文所安恰好是她的导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身处异国他乡,想要找到一个有共同话题的知己谈何容易,而宇文所安的出现,就像炽热的太阳照亮田晓菲的生活。

对方的博学多闻,热情豪迈,以及对中国古诗词独到的见解,都深深地吸引着她,让其产生了崇拜之情。

但总的来说,当时田晓菲和宇文所安的关系,更像是她与海子之间的亦师亦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国七年,再遇知音。

对诗歌一往情深的田晓菲,恢复了曾经活泼四射的状态,而她对诗歌文学的热爱,也为其带来了不同寻常的爱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难以结合的恋情,义无反顾

世间的爱情,往往都是互相吸引的。

宇文所安的博学多才,让田晓菲为之崇拜,可她沉迷于诗歌文学中的靓丽身影,何尝不是让宇文所安的心头为之一颤。

在朝夕相处的过程中,宇文所安发现自己逐渐喜欢上了田晓菲,却又害怕她知道自己的心意后,会惊慌失措地选择离开。

无法诉说的爱意只能藏在心中,直到田晓菲博士毕业后,宇文所安再也耐不住内心的激动,他邀请田晓菲爬山,在山顶美景的衬托下,向对方表明心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果不出所料,面对宇文所安断断续续却又真诚地告白,田晓菲被吓得手足无措,慌忙往山下跑去。

她实在想不明白,这个年龄差不多能当自己父亲的导师,怎么能向自己求婚呢?

不同的国籍、文化上的差异,以及相差甚远的年纪,种种因素似乎都成为了两人相恋的难题。

但宇文所安不仅没有放弃,反而用实际行动证明他对田晓菲的真心实意。

在日常生活中,宇文所安总会在适当的时候,为她写下一句句浪漫的诗句,甚至不惜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其做上许多中国菜。

这些关心如春天细雨般润物无声,令田晓菲感到前所未有的舒适。

然而,真正让她决定接受宇文所安的,却是一次有关《金瓶梅》的鉴赏讨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4年,田晓菲在一次小范围学术讨论中声称《金瓶梅》的学术价值高于《红楼梦》,不曾想她的这一观点,当场遭到一名红学研究者痛批。

当时的田晓菲才初出茅庐,哪里见过这种阵仗,顿时被吓得不敢说话,甚至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她都不敢公开表述这个观点。

在这段煎熬的岁月里,是宇文所安给了田晓菲支持,对方不仅写邮件鼓励她,而且还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她提供观点证据。

同享福容易,共患难罕有,宇文所安义无反顾的支撑,让田晓菲大为感动,更让她感到欣喜的是,宇文所安对《金瓶梅》的许多观点都与其不谋而合。

就在那一瞬间,田晓菲觉得自己又一次找到了同行者,她对诗歌的热爱,此刻也为其换回了真挚的爱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那之后,田晓菲接受了宇文所安的求爱,并商议好了结婚的时间。

诗歌是他们独有的烂漫,文学让他们的感情越发升温。

但此时的田晓菲已经不是当初那个懵懂的少女,自从答应宇文所安求爱的那一刻起,她就猜到了自己将要面临的困境。

不出所料,“北大才女欲嫁老外”的消息传回国内后,犹如巨石投入水中,引起了一片哗然。

师长叹息、好友劝说,其中要说最难以接受的,当属田晓菲的父母。

这些年来,老两口一直以女儿为傲,不曾想她的婚姻却要将一家人分隔两国,父母写信给田晓菲,劝她:“不是说好学有所成就回国吗,为什么要嫁给那个比你大25岁的老头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父母的恳求,让田晓菲心酸得险些掉下眼泪,但她也知道自己是一个热衷于追逐梦想的人,不可能一辈子陪在父母身边。

为了证明自己与宇文所安相爱的决心,田晓菲将自己的笔名改为宇文秋水,希望父母看到后能慢慢理解她的想法。

纵使身边全是反对的声音,田晓菲依旧义无反顾地追寻自己的幸福。

1999年元旦,在众人的祝福中,她和宇文所安走进了婚姻的殿堂,顺利结为夫妻,并加入美国国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昔日的北大才女,毅然嫁给比自己大25岁的美国导师,这或许是许多人都没有想到的。

更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在此多年之后,她重新出现在人们视野时的外貌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知行合一,中年白发的真相

在2016年那场学术交流会现场照片曝光后,田晓菲中年白头的模样,曾引发了外界的广泛关注。

要知道此时的她才45岁,本该处于人生的鼎盛阶段,头上的白发却肉眼可见。

有人说不幸使人衰老,田晓菲和丈夫的婚姻兴许没有外界想得那么幸福。

但这个观点却遭到了她本人的反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一次接受采访的过程中,一向对外界评论不予理会的田晓菲,罕见地谈起了自己的生活,她说:

“我很喜欢做研究,甚至恨不得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研究上,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务活都是我的丈夫在负责,为了照顾,他还学会了各式各样的中国菜。”

从这番话中不难看出,田晓菲和丈夫确实很恩爱,而她之所以会中年白头,或许很大程度上与其全身心投入研究,心神耗费过多有关。

可即便如此,田晓菲依旧不后悔,在追寻梦想的道路上,她一直向前看。

多年过去,人们早已改变了当初对田晓菲的看法,被其谨慎诚恳的研究态度所折服,而再谈到“远嫁美国”时,也理解了她当时说的那句话:

“我结婚是为了爱情,但不管是何国籍,今后都会继续宣传中国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田晓菲是这样说的,也是这般做的。

和宇文所安结婚不久后,田晓菲毅然放弃了康奈尔大学助理教授的职位,到哈佛大学担任讲师。

为了与丈夫相伴,她甘愿在职位上自降一级,而为了宣传中国文化,她也能够做到横眉冷对千夫指。

1999年5月,“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事件发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从各个方面围攻我国,这种风气一度蔓延到学术界。

有一次,一名外国学者批评中国学者的著作,并借机攻击中国古文化研究,一些宵小之辈也随即附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这些人的无端诽谤,田晓菲义无反顾地站了出来,怒斥那名外国学者:“你越是这么说,就越证明你嫉妒中国文化!”

此话一出,她也成了被围攻的对象,可田晓菲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在她看来,中国文化可以被研究,可以被点评,但绝不能被抹黑。

这些年来,田晓菲和丈夫时常带着自己的作品,奔波于全世界各所名校大学,通过全新的角度,给不同国家的人讲述中国文化。

她说:“宣扬中国文化不一定只能在国内,只有更多的人欣赏中国文化,我们古老的中华文明才会绽放更璀璨的光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岁月变迁,初心不忘。

在经历了赞美与误解、离别和再遇之后,田晓菲似乎已经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而如今的她,依旧走在宣传中国文化的道路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可缺失的三段经历,君莫笑

有人曾说:田晓菲的人生就像一场追爱“三部曲”,少年爱诗歌、青年爱知己、中年爱祖国,可以说没有这部分内容,她的人物形象根本就不丰满。

“爱即理想,无悔追逐”,这三段经历所代表的既是田晓菲从天才少女“蜕变”为爱国学者的过程,也是笔者为何要花费大量文字将其阐述出来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少女时期的田晓菲因为热爱诗歌,所以才能在这个领域取得耀眼成就,被称为少女诗人。

此时的她是那么天真无邪,不知烦恼为何物,但其所爱也只能称为个人之爱。

青年阶段的田晓菲是最复杂的,一方面她一如既往地热爱诗歌,另一方面却遭受着从稚嫩走向成熟的冲击。

其中就包括了孤独、海子的鼓励与身亡,以及遇到爱人宇文所安。

这种复杂多变的经历,让她在对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价值产生思考,同时其追寻的“爱”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说白了,人在逐渐成熟的过程中,往往会形成自己为之努力的目标,以及坚定不移的信念,这或许正是她为何会远赴美国进修,以及不顾众人反对与宇文所安结婚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中年阶段,田晓菲在经历赞美、误解和斥责之后,内心早已变得波澜不惊。

她深知自己的人生意义就是为了研究中国古典文化,让更多国家了解到中国文化,而宇文所安的理解,无疑为田晓菲解决了后顾之忧。

人生目标的清明与爱人的支持,让她即便因为耗费大量精力导致中年白头也不曾后悔。

这三段经历不仅是田晓菲人生的组成部分,让人清楚了解到她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也是这位北大天才少女初心未改的有力证明。

如果没有详细了解这三段经历,我们会觉得田晓菲和那些数祖忘典、见利忘义之人没什么不同,而在了解到这段经历之后,我们就会明白,她并没有忘却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更不曾放弃自己追寻的理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说:“人生所求虽多,得一足矣。”

但田晓菲却是那么与众不同的“贪心”,兴趣、爱情和理想,她都想要占据,可这或许正是其身为天才的过人之处。

更让人感到惊讶的是,她真的能够在“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人生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

2022年上半年,田晓菲再次回国交流,照片中的她白发依然,但精神矍铄,笑盈盈的眉眼里,满是从诗歌文学浸润而出的从容睿智。

岁月从未打败过田晓菲,而她也不曾因岁月而改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发带花君莫笑,岁月从不败美人。

人生已过半百,在追寻理想的道路上,田晓菲始终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