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西安第二大景区,耗资2亿建成,仅运营13年便因违建被拆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唐杜牧的《阿房宫赋》让世人流连于秦时阿房宫的宏伟瑰丽中,沉浸在数千年前秦统一天下初的繁华盛世中。近些年来,阿房宫再度掀起热浪,让人对传说中的阿房宫愈发着迷。

阿房宫的前世——“民谣曰:凤凰、凤凰,上阿房”阿房宫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

《史记·始皇本纪》中对其建造原因有所记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都咸阳。

然而九年之后,由于首都咸阳人口急剧增加,对社会经济和政治都造成了巨大的不便。

于是秦始皇出于“帝王之都”的考虑,开始尝试建造新的宫殿,意在使之成为秦朝新的政治经济中心,以满足王朝发展需要。

《史记·始皇本纪》中对其建造规模也有记载,前殿阿房东西便有五百步,南北五十丈,可以容纳上万人。

单看数字,我们便能对其建造时的宏伟景象有所想象。据说秦始皇统一六国时,全国共两千万余人,而建造宫殿便动用人口七十五万,差不多是当时的全部劳动力。

二十世纪初,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对阿房宫遗址进行了考察,将其认定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保存最为完善的古代宫殿基址,而这也进一步佐证了阿房宫当时修建之初的雄伟壮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阿房宫的建造并没有完全如秦始皇所料想的一般顺利。修建两年后,时年七月,秦始皇在巡游途中驾崩。阿房宫的建造被搁置。

随后,陈胜吴广起义,战乱纷起,秦二世身亡,家国动荡,阿房宫最终停工,直到秦朝灭亡也未能再次开工。

起初计划于建成时改名的计划也未能实施,后人于是只能沿用刚修建好的前殿的名称,唤之为阿房宫。

而阿房宫虽然没有完全建成,但其部分建筑如“阿城”等仍然在之后数千年都保留得较为完好。两汉时期,阿城因地近首都长安往往被当成屯兵的绝佳之地。可见,秦阿房宫直至汉朝,保存仍较为完好。

阿房宫的今生——人造阿房宫景区的“昙花一现”汉以后到唐代阿房宫区域因地势较高,曾作屯兵之用。

宋代以后,随着经济中心及人口向东转移,阿房宫逐渐消失了人们的视线。

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阿房宫遗址逐渐被用作农田,人群在其周围聚集起来,形成一个又一个的村社。旧时王谢堂前燕,也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步入现代,改革开放后,陕西经济快速发展,位于城郊的阿房宫遗址区除受一直以来的自然侵蚀外。

还由于各种人为因素而饱受威胁,如政府重视和保护力度不足,人口自然增长和外来人口的增多造成各类建筑普遍新建,高楼拔地而起,对遗址造成蚕食等。

如此这般,不难解释为何在20世纪90年代,全国兴起主题公园热时,西安市秦锦绣阿房宫会打着遗产保护的名号,横空出世。

据相关统计,在运营的最初几年里,阿房宫景区已被网友评为“陕西外国人最值得5个地方”之一,成为除秦兵马俑之外西安第二大景区。

在景点最火热时期,年接待量便可达数十万人次,营业额更是高达千万元之多。

然而这个号称能“再现秦始皇时期辉煌”,在西安地区以秦文化自居轰动一时的人工阿房宫景区,终究只是一场人为虚幻的狂欢。

在面世仅13年后,它也最终步入了秦阿房宫后尘,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十一世纪初,一些文化遗产保护会议在西安召开,学者们提出了中国新的文物保护方案——不但要保护好古迹遗址,更要保护其周围生存环境。

而阿房宫在规划之初就处于灰色地带,因为它始终未得国家文物局批准。

但是由于地方政府认为是好项目,所以一直处于违规状态中运营。

因此,备受瞩目的阿房宫景区,在仅运营13年后,于2013年因违建被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更符合历史前进规律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与此同时,近年来,通过考古调查和挖掘、史料佐证等,我国首次明确了阿房宫遗址所处位置,探明阿房宫遗址主体就是前殿。

自然而然,秦阿房宫赋的气势、规模及历史价值,都非山寨版阿房宫景区所能相提并论。

同时,由于交通设施的不完善,阿房宫景区收入呈低迷化,相关基础设施也得不到合理的完善。前殿雕像上那日益脱落的金色漆片亦见证了昔日人来人往景点的衰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相关从事阿房宫考古工作人员解释称,阿房宫景区产生于现代对秦阿房宫的想象中,与历史秦始皇的阿房宫实际差距甚远。

近些年来,阿房宫遗址被挖掘,原有文物的保护重要性更加突出,使得阿房宫景区进一步失去了秦文化对游客的吸引力。

另外,由于阿房宫景点的存在易对遗址的修复造成破坏性影响,也与新的遗址保护条例有悖,所以其最终拆除的决定虽让人有所意外,却是门内人意料之中的事。

反思——“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时至今日,文化旅游已成为了越来越多人的选择。如何处理好文化与旅游经济之间的关系,值得我们深思。阿房宫景区耗时五年,投入两亿之多,最后却被迫拆迁,让人不甚唏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年来,类似旅游改造失败案例数不胜数,如某些商家破坏古城后在原址上新建现代化的建筑,打着古城多样化的旅游体验的幌子来吸引游客。

然而这种舍本逐末的行为不仅破坏了原本的历史文化古迹,还将游客的文化需求置于一旁,不利于文化产业的长期发展。

如今,“文化+”的旅游方式越来越盛行。一方面借文化景点发展旅游业无可厚非,但相关尺度需把握好。不能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了文物保护的根本。

北京故宫博物馆利用文化创意产品,线上3D体验技术等给我们做了一些正确示范,唯有立足文化,创新发展,方能实现文化景点、人们需求、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和谐共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杜牧在《阿房宫赋》结尾所写到的,“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阿房宫景点,如不吸取教训,对失败加以反思,耗费数亿,却竹篮打水一场空的戏剧化场景将会持续上演。

免责声明:

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