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俄罗斯精致的麦秸编帽子、花篮,印尼的经典黄姜饭,哈萨克斯坦的乐器和银饰,吉尔吉斯斯坦的面包和薄馅饼……5月27日,北京语言大学的田径场上人来人往,充满着浓浓的异域风情。当天,该校世界文化节时隔三年再次线下重启,在雨中开幕,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们向观众展示着家乡的美食、舞蹈、服饰。3万余名师生和社会各界人士齐聚北语,共同庆祝这一跨越国界的盛会,共同欣赏世界文化之美,共同漫步世界文明长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百余名学生组成的巡游队伍经过学校梧桐大道。图/北京语言大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观众和留学生一起合影留念。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摄

观缤纷巡游、逛各国展棚,众人沉浸式体验不同文化

上午8点半左右,由各国学生代表组成的巡游队伍拉开了世界文化节的序幕。巡游队伍从学校东门出发,经过梧桐大道,向田径场行进。数百名中外学生身穿各具特色的传统服装,载歌载舞,尽显青春活力。梧桐大道两侧早已站满了人,大家撑着伞等待巡游队伍的到来,又一路跟随巡游队伍,进入田径场上到达各国展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身穿各国传统服饰的留学生们正在巡游中。图/北京语言大学

“萨瓦迪卡,欢迎品尝泰国的奶茶”“这是我们国家的饼干和面包”“来,一起合影”……尽管下着雨,几十个展棚前,留学生们依然热情地“招揽”观众,有的展棚前还有手写的国家相关信息介绍。记者在现场看到,身着各国传统服饰的留学生们和观众一起合影留念,兴致来了还拉起手来在雨中合着音乐跳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自哈萨克斯坦的留学生展示了丰富的美食。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棚里展出的各国特色食物。图/北京语言大学

在哈萨克斯坦的展棚前,吴女士开心地和众多学生打招呼,她是北语汉语学院的一名汉语教师,在展位前的留学生多数是她的学生,“我教他们口语,他们的口语都不错的,最开始在线上课的时候可能说话的机会不是很多,但是回到学校之后,尤其是在世界文化节的活动里,发现他们都很热情,口语水平也很好,进步很大。“

记者注意到,在世界文化节的现场有不少小朋友的身影。吴女士和家人带着一儿一女前来,“以前孩子还小,进校也不是很方便,这次正好赶上有活动,大家都说要‘风雨无阻’,一定要带孩子体验一下北语‘小联合国’的氛围。”

首次设置中华文化展区,专属“护照”让人更有参与感

古香古色的建筑、和谐雅致的插花、若隐若现的雨伞……在众多异域风情的展棚中,写有“来园雅集”的古典区域吸引了不少人前往。记者了解到,此次世界文化节学校首次设置了中华文化展区,展示了点茶、插花、古琴、围棋、书画、汉服等中式艺术,带领观众沉浸式体验经久不衰的中式美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语世界文化节首次设置了中华文化展区。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摄

策展人陆韵竹介绍,中华文化展区从宋代文人雅集中汲取灵感,融合点茶、焚香、插花和挂画等艺术形式,跨越千年时光,品味生活之美。陆韵竹表示,十分荣幸能有机会向中外友人展示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北语开放多元的校园环境里,自己要坚定不移地付出实际行动,做好中华文化的笃信者、传承者、躬行者。

为了让观众更有参与感,当天,学校还专门推出了“北京语言大学第18届世界文化节护照”,观众可持护照到各个展位前打卡,盖上每个国家不同的印章。

李女士和朋友身穿汉服一起前来,她告诉记者,自己毕业已五年,这是第一次回到学校,“感觉很亲切,在学校的时候就很喜欢世界文化节的活动,拿着护照集印章感觉又回到了以前的日子。” 两名二年级的小男生一边吃着刚刚买到的食物,一边告诉记者自己的护照上已经集齐了25个印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人手持“护照”到各个展棚前盖章打卡。图/北京语言大学

校长刘利邀请大家热烈拥抱世界文化之美

印尼歌舞《努山塔拉》、中国武术表演《武动乾坤》、萨摩亚舞、越南歌曲《越南豪气》……记者了解到,世界文化节持续一整天,其间安排了各种各样的舞蹈、音乐节目。

校长刘利在致辞中表示,北京语言大学是一所包容世界文化、培养国际人才的高等学府,六十余年的建设发展,记录着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足迹,见证了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认识中国的历史进程。世界文化节于2003年首次举办,二十年来已经成为彰显北语育人特色、展现学校校园文化和国际化形象的重要窗口,希望大家敞开胸怀,热烈拥抱世界文化之美,深刻领悟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情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白俄罗斯展棚里,各种各样的麦秸秆编制的物品引人注目。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摄

“作为一名国际学生,我很开心能在世界文化节中向大家展现我们国家文化的独特魅力,让大家了解我们传统的音乐、舞蹈、手工艺品等,同时,也更加期待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特色文化的精彩呈现。”来自哥斯达黎加的留学生宋思思身穿传统服饰,在展棚前与众人合影。

此外,记者从世界文化节的启动仪式上获悉,为促进广大青年积极参与国际交往和国际传播,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国际胸怀和国际交往能力的青年外交人才,激发青年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北京语言大学首次设置了青年外交导师,并聘任18人为首批青年外交导师。

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