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开始研制一种全新的防毒面具。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终于在1959年最终定型,被命名为M-17。

这是一种全新的防毒面具,它与传统的防毒面具截然不同,摒弃了传统的导气管和外露的滤毒罐,重量分布均匀,只有1公斤左右。这种出色的设计,使得佩戴者在长时间使用时,有卓越的舒适性和气密性,但这款面具的关键技术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被保密状态中。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创新之处在于,它采用了一种"蒸气一气溶胶过滤板材"的全新过滤材料。这种过滤板材到底是什么东西,美国人一直秘而不宣。

M-1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军队装备的是仿制自苏联的MO-4Y型防毒面具。这款面具在1958仿制成功,被国内称为"59型"。虽然这种面具具备出色的防毒性能,但重量约为2公斤左右,对当时机械化水平较低的中国步兵而言,这个重量成为了沉重的负担。因此,全军上下一致呼吁,研制一种新的轻型防毒面具,以减轻士兵们的负重压力。

在1960年前后,一批以高方为首,年龄大约在30岁左右的年轻防化科研工作者,开始基于59型面具进行研究。他们在新型活性炭-催化剂和过滤材料的基础上,设计出了重量仅为1.5公斤的64式头带式防毒面具,它的整体防毒性能与59型面具相似,但重量明显减轻。

这一成果在当时是一项重要进步,并受到专业兵(防化兵)的欢迎。然而,对于步兵战士们而言,它仍然过于沉重。因此,“轻些!再轻一些!”成为了60年代初期防化研究院的战斗口号。

科研人员们以减轻面具负重为目标,开始致力于研发更轻、更舒适的防毒面具,以满足士兵们的需求。1962年,防化学兵部正式提出:要研制一种新的轻型防毒面具!

当时,美国的M-17是防毒面具标杆。中国要想获得同样重量轻、防护好的面具,最可靠的办法是掌握美国人的技术。但要想攻克这种面具的防毒技术难关,就必须找到“蒸气一气溶胶过滤板材”的材料线索。

这个任务当时显得异常艰巨。

当时中国刚刚从苏联老师那里学会并仿制成59式面具时,在专家撤离之前,中国科技人员曾经咨询他们美国防毒面具的技术细节,但苏联专家也只是耸了耸肩,无奈摇了摇头说:“我们也不知道”。

64式防毒面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没有人可以教,那攻关小组只能自己想办法。他们不断翻阅科技期刊和书籍,希望能从中找到线索,但却始终徒劳无果。他们很希望能有一件M-17的原品做参考,但购买实物样品简直是一种奢望。60年代的美国,怎么可能向中国出售新装备的军用器材呢?一时间,研制任务仿佛被一道无法逾越的高墙所阻隔。

年轻的科研队伍似乎不得其门而入,尽管一直在不懈努力,但始终没有任何突破口。

在1962年的科研计划中,他们因为没有找到突破性的技术途径,只能依靠传统的活性炭和过滤纸方案进行研制。但是,这是一种比较旧的路径,虽然经过八九个月的艰苦工作,小组设计出的产品,也仅能勉强达到美国40年代定型的M9型防毒面具的水平。

面对这样的结果,大家并不气馁,他们内心深处的渴望是,一定要追赶上美国M17型面具的水平,为部队提供令人满意的轻型防毒面具。但最重要的是揭开美国人所使用的那种神秘的“蒸气一气溶胶过滤板材”的秘密,哪怕资料中有一些只言片语的提示也行。

终于,在1962年8月底的一天,研究组的主要技术成员高方找到了线索!

那天,高方像往常一样来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希望能从茫茫的资料中寻找到关键线索。他身边摞放着厚厚一叠又一叠的美国专利说明书。高方经常来翻阅这些公开的资料,专利的内容在图书馆里也是公开可查的,这为他提供了获取更多信息的途径。

他很期待着能够在这些文件中发现一丝线索。当时中国科研人员没有国际交流的环境,哪怕公开资料都很少,中科院图书馆是为数不多可以查阅相关信息的地方。

漫长的查阅过程中,高方的目光忽然停留在了一份材料上。那时美国专利号2910979,题为《没有滤毒罐的防毒面具》。他几乎立刻就意识到,这很可能就是最近美国刚刚公开的M17型防毒面具的专利文件。

高方迫不及待地拿起那份专利,开始仔细阅读。他逐字逐句地解析其中的技术细节,逐渐感受到一种发现的喜悦。

M-1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那份专利说明书中,对神秘的“蒸气一气溶胶过滤板材”,只有简短的几行描述,然而,高方已经能够从中窥见其中的奥秘。文件显示,这种板材采用了一种新兴的技术——无纺织布,这是一项国外不久前发展起来的技术。它通过将活性炭细粒分散到棉纤维之间,然后使用热压法,将掺有热熔纤维的化纤材料——一种名为“维萦”的合成纤维粘合在一起,形成了这种板状材料,用来过滤气体。

高方满怀喜悦地将这个发现告知他的同事们时,大家知道,这个重要的发现,将为他们的研究带来突破的机会,离实现轻型防毒面具的目标更近了一步。

的确,找到了这份专利是一件令人振奋的好事,但要根据如此简短的文字来加工出类似的过滤板材,可谓艰巨而困难的任务。尤其是考虑到这种材料的制造技术已经远远超过了当时我国的工业水平。

对于许多人来说,“无纺织布”仍然是一个陌生的新名词,而纺织部门要为我们开发这项新技术,其难度可想而知。在当时的国内,就连“的确良”这种面料都还是一种全新的产品,要重新开发一种全新的化纤品种,无疑是一项极其困难的任务。

此外,即使我们能够制造出这种板材,将其加工成为防毒面具的元件也是一道难关。美国人采用的塑料注射封边技术,当时的国内尚未达到相应水平。因此,我们难以确定美国人所使用的这种“蒸气一气溶胶过滤板材”技术,是否能够成功应用于我们的型号面具中。如果选择错误,将会造成大量浪费不说,也会严重耽误研制进度。

面对这个困境,怎么抉择的问题就只能由更高级别的领导来定了。

1962年8月,高方向当时军委防化学兵部的张迺更主任和毕庆堂副主任汇报了他们的工作进展,讨论是否立项新型防毒面具的关键决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前,业务秘书龚炳德同志已提前向张迺更主任介绍了情况,建议领导们听取技术部门直接汇报,以便决策。张迺更主任立即采纳了这个建议,并邀请了负责科研和装备工作的毕庆堂副主任一同参加会议,一起和高方开个会。

在会议室中,高方充持详细汇报了工作进展和美国专利的内容。汇报结束时他说:“如果我们决定采用美国的技术途径,毫无疑问我们将面临重重困难,我们对这方面的掌握还远远不够。然而,从过去半年多的工作进展来看,如果我们不选择这条路,要设计出一款令人满意的防毒面具也是极其困难的。

此时,会议室中的气氛显得凝重而紧张。张迺更主任明白高方的意思,如果选择走美国的技术路线,将面临众多未知的挑战,能不能成功也是个未知数;如果不选,那么将来研制出来的新型号和旧型号相比,也没什么突破。

"走美国路线,都有哪些难点呢?" 张主任发问。

"首先,我们需要研究一种全新的无纺织布工艺。据了解,这是当前国际纺织工业的一项新技术,国内还未开展相关工作,甚至连所需机器设备都缺乏;其次,我们需要研究一种由氯乙烯和乙酸乙酯共聚而成的低熔点化纤材料,被称为'维萦'。这种纤维在其他工业上的应用非常有限,国内几乎没有进行过相关研究,只能给我们专用;第三,还需要研究全新的塑料注射封边技术。目前国内对这种技术的经验并不成熟。”

高方实事求是地介绍完毕后,张主任默然片刻,然后突然问:“你认为美国的这种材料可靠吗?”

高方回答:“经过综合分析,我们可以初步认定这份资料的内容大体上是可信的。当然,专利文件往往不会将所有的技术细节都清楚地披露出来,实际操作时必然会面临许多问题,尤其是关键部分。此外,这份资料主要涉及防毒面具,对于过滤材料只有少量描述。”

65式防毒面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刚说完这番话,张迺更就果断地表示:“我认为,前期由于缺乏资料,我们只能靠摸索前行。现在我们找到资料,虽然只是些线索,但它们具有重要的价值,我们应立即改变原来的技术方案,立刻开始研制新方案。”

他稍作停顿后接着说:“外国的资料不能全信,但也不能完全怀疑。在研制我们自己的面具时,我们必须保持独立思考,结合我们自身的特点,并且必须有自己的发展方向。”

这个果断的决策确定了65式防毒面具的技术路线,给科研人员注入了巨大的信心和斗志。在高方查阅相关资料后的第三个月,于当年年底在北京召开了一次“轻便防毒面具研制协作会”,参会者包括地方的三个工业部门。

会议确定了各单位的责任分工:

  • 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负责关键材料过滤板的研制;
  • 北京化工二厂负责共聚物的研究;
  • 北京合成纤维研究所负责“维萦”纤维的工艺研究;
  • 太原908厂负责防毒面具整机的试制;
  • 防化研究院一所负责面具的总设计和论证、鉴定,同时负责各协作单位之间的协调工作。

65型防毒面具的研制工作开始全面展开,一场大规模的协作正式启动。

在研制过程中,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的陈和春工程师将一台30年代的纤维分析机进行改造,成功地制造出了能够生产无纺织布的“土机器”。而且,他还利用这台机器,成功实现了美国人未能实施的“干法”,制造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过滤板,而且组成和性能都有所改进。

65式防毒面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后,纺织部根据这台机器上的实验参数,为908厂设计了专用的生产车间。908厂的徐殿福工程师也巧妙地把一台车床,改造成能够进行非平面不规则形状卷边的滚边机,把美国的塑料封边工艺改为金属包边,大幅改进了过滤元件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性能。

在克服各种技术难点的过程中,中国人发挥聪明才智,创造了许多技术创新,真正体现了“要有自己的观点,要结合我们自己的特点,要有自己的发展”的精神以及“要搞大协作”的理念。

经过紧张的努力,仅用了3年多一点的时间,在1965年底,65式防毒面具的材料研制评价和整机设计试制的全过程完成。该面具通过防化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的设计定型,创下了国内外罕见的研制速度。

65式防毒面具的重量仅为0.65公斤,是当时各国军用面具中最轻的一种,一装备部队就受到指战员的广泛欢迎。它具有生产工艺简单、适应我国情况并且成本低廉的特点,随着不断改进,它一直是我军防化装备中最基本的防护器材,并为阿尔巴尼亚、越南等国家提供了支援。

65式防毒面具的研制,充分展示了科研人员的智慧和创新能力,也彰显了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决策的果断性。它成功研制不仅为我国军队提供了强大的防护装备,也为国防工业的发展和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资料来源:《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作者: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