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乱后,五胡乱华,汉人南迁长江以图存,胡人入据黄河求立国,淝水之战后,本有机会统一天下的庞然大物前秦,轰然坍塌,曾被符坚留存的五胡贵胄相继复国,这些后起政权中,以慕容垂的后燕,以及姚苌建立的后秦最为强大,然而两位雄主逝世后,两国也逐渐衰落,其中后燕范阳王慕容德于广固自立为帝,建国南燕,此处为春秋齐国旧地,素有王霸之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占有齐鲁之地的南燕竟然只传了两代便灭亡了,而消灭它的正是被胡人赶到南方的东晋政权,最可笑的是,东晋伐燕的原因居然是因为南燕缺乏宫廷乐师而南下抢夺汉人,以如此原因亡国也着实可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是,今天的我们不禁想问,南燕真的注定要被东晋消灭吗?东晋的胜利真的是无法逆转的吗?

一、两国实力的对比

一、两国实力的对比

  • 东晋

东晋,国号为晋,是当时唯一的汉人王朝,也是中华正宗的延续,为原琅琊王司马睿所建。东晋的建立并非皇帝雄才伟略,而是强大的南方氏族鼎力支持的结果。在三国时期,江南地区便是东吴的地盘,而东吴也是三国中最后一个灭亡的国家,其境内的豪强氏族早已树大根深,西晋并未撼动其根基,以致于五胡乱华时,东晋豪强能够自保江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口殷实,钱粮充沛

东晋领土堪称南北朝最大,在立国之初,东晋仅占有原扬州、荆州、交州之地,但在桓温坐镇荆州的时候,东晋仅以一万精锐便灭掉了盘踞在蜀地的成汉政权,至此益州之地也归于东晋。这个时候的东晋势力雄厚,益州、荆州、扬州都是产粮大州,而且不是有山川据守,就是可以依托江河自保,再加上有北方流民南迁,东晋在人口、钱粮两方面都好过当时的北方胡国。

如果按三国末期的人口估算,这一时期的东晋如同三国时蜀国和吴国的合体,人口应该在330万-400万之间。按照男女自然生育下的比例为1:1,东晋的男性人口可能有200万之多,这些人除去年龄老迈和幼小的人口,青壮年应该40万左右,再排除氏族大家和不用服兵役的地主,以及他们的佃农,东晋的动员能力应该能达到20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府雄兵,战力鼎盛

东晋继承了吴国的水军优势,依托长江天堑,加上吴人善水,东晋的楼船应该是北方胡人所没有的,他们的水军应该是华夏最强大的力量,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北方胡人是不太可能轻易渡过长江的,因为胡人善于骑马射箭,却不善于水战,这与当年曹操的情况何其相似。

比起东吴,东晋的陆军力量可谓云泥之别。三国时期的吴国皇帝孙权,曾率10万大军北伐,结果刚到合肥就战败而归,从此被人戏称为“孙十万”,由此可见,东吴的陆军力量非常薄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东晋却不是这样,在淝水之战前,前秦一统北方大地,给了东晋政府很大的压力,朝廷因此诏求良将镇御北方,以阻秦军南下。谢安遂举荐其侄谢玄,朝廷便任命谢玄为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谢玄遂从北方逃至广陵、京口的流民中招募勇士,组建了一支精锐的步兵军团,后谢玄改镇京口,因京口又名北府,故其军得名北府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府军是一支典型的步兵军团,他们既有全身重甲的重步兵,又有粗布衣衫的轻步兵,由于这些人大都来自北方,他们的善战程度远远超过了东晋原有的军队。

北府兵的战力之强,在淝水之战中就已经得到充分体现,后又大举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其悍将刘牢之甚至一度兵临邺城。这支军队逐渐成为南朝可以依托的主要军事力量。

  • 南燕

南燕,国号燕,原为后燕的组成部分,在北魏兴起后,后燕第二代皇帝慕容宝因不能抵御鲜卑北魏的攻击,被迫逃离了国都中山,由于皇帝失踪,坐镇邺城的范阳王慕容德遂结党自立,迁徙2万户人口于滑台,自称燕王,夺取了青州大片土地,后于广固建国。

鱼米之乡,钱粮不愁

南燕政权雄踞青州,为鱼米之乡,土地肥沃,地方圆二千里,十五郡、八十二县,人口约三十三万户,四面险要,背靠大海。

在春秋时期,青州是成就霸业的地方,而在当时,南燕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他们依托海洋,可以大力发展渔业和盐业,使其国库充盈,加上齐鲁大地多平原而少山岭,南燕拥有大量可开垦的田地,只要休养生息,大力屯田,必定能提供了足够的粮食,此为既不缺钱又不愁粮的好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重骑闻名,无惧血战

南燕基本上继承了战国齐国的疆域,按照当时的人口推算,南燕人口大约在150万人以上,如同威言晓史对东晋的动员能力估算,南燕的男性人口应该在75万左右,青壮年在20万左右,可动员兵力在10万以上,而且这一数字还没有加上慕容氏的胡人,所以实际兵力可能达到15万左右。

南燕由鲜卑人统治,汉人只是被统治者,在军事力量上,鲜卑贵族以骑兵闻名天下,慕容垂就是典型的骑兵统帅,慕容德建立的南燕同样以骑兵作为主要战斗力量,根据当时的记载,南燕国有骑兵53000骑, 战车17000乘,这完全是东晋不可比拟的骑兵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燕的骑兵以重甲骑兵闻名,他们是一种人马俱甲的重骑,战斗时拥有很强大的冲锋能力,一般的步兵防线是挡不住这样的骑兵冲锋,因为在平原地区交战时,这种重装骑兵基本如坦克一样无坚不摧,唯一的缺点就是过于沉重,机动性远远不如轻骑兵灵善变。

至于步兵,鲜卑贵族并不完全信任治下的汉族,所以南燕并没有大力发展汉人军队,往往在战争时,南燕只是临时征召汉人步兵参战,兵器及装备都很简陋,不过南燕依然对外宣称其有步兵37万人,但根据威言晓史的推算,这个数字明显夸大了,实际步兵应该在7-8万人左右。

二、战略部署上的高低

二、战略部署上的高低

  • 天时的选择

公元409年2月,南燕皇帝慕容超因宫廷乐队“太乐诸伎”被送往后秦,燕国又选拔不出合适的新人,竟然想到去东晋抢掠漂亮的人口,结果大掠宿豫、济南,使得东晋大军阀刘裕得到了北伐南燕的借口。

当年4月,刘裕即率3-5万北府军北上伐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月正是春季,此季节雨水充沛,河流水位较高,非常适合楼船航行。刘裕所部沿着江淮运河进入泗水,由泗水一路北上航行到徐州旧都下邳后,全军再由水军变陆军,弃楼船、舟车,行军至琅邪,战争遂正式开始。这一路上晋军轻松、省力又愉快。

当年6月,刘裕几乎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便深入了齐鲁大地中心,而这一季节正是北方小麦丰收的时候,本来南燕大臣建议慕容超提前抢收粮食,坚壁清野以消耗东晋军队,可他却因为担心引起民变而不敢这么做,刘裕几乎不用等待南方运来的粮食,就可以维持军队的日常补给、用度,南燕实在是以战养战的绝佳战场。

而且这一时节,天气逐渐转热,以重骑兵为主的南燕必定不耐酷暑,因为他们必须在战争时穿上厚重的铠甲,密不透风又温度极高,而以轻步兵为主的东晋却未必这样难受,两军尚未交战,就出现了力量的交换。

行军、补给皆有利于东晋,这就是刘裕所选择的天时。

  • 地利的抉择

进入南燕国后,刘裕沿着沂水继续北上,不同于此前的北伐,刘裕充分吸取了桓温北伐的教训,进入敌国后,刘裕沿途修建了大量的营垒,用于保障后勤补给路线的畅通,同时分别据守要害,以为三军退路。

南燕国都广固远在大岘山以北,刘裕的北伐军要抵达广固,就必须选择穿过大岘山,或者绕过大岘山。对于一般的军事家来说,大岘山的地势非常险要,此处崇山峻岭极易设伏,只要能派兵守住险隘,刘裕的军队很难穿过这里。

当时的南燕大臣公孙五楼就提出守住大岘山,然后派2000轻骑绕到刘裕背后,截断其粮道,一旦战争旷日持久,东晋必定军心动摇,届时可获得大胜。

这一策略可谓有先例可循,早到桓温北伐时,胡人就通过截断粮道迫使晋军退兵,纵然士兵英勇无比也抵不住饿肚子的时候。

然而,南燕皇帝慕容超却拒绝了这个建议,他认为晋军在北上的时候,沿途修建了很多营垒,防守严密,绝不会让燕国的轻骑兵轻易截断粮道,而且南燕以重骑兵为主,他们擅长的是在平原地区的野战,而不是山地的阵地战,如果集结重兵防守大岘山,南燕的骑兵优势就难以发挥。

故而,慕容超的策略恰恰是放弃大岘山,将南燕的精锐骑兵统统集结到大岘山以北,广固城以南的平原地区,这样一来,南燕就有了在平原歼灭刘裕步兵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于刘裕,他所选择的路线恰恰是穿越大岘山,因为晋国脱离了舰船的运输后,步兵只能自己拖运粮草和装备,如果不穿过大岘山,就必须从大岘山的两侧绕过去,这种路线非常耗费时间和体力,而且一旦冬季来临,东晋的军队就会失去对南燕骑兵的优势,到时缺乏冬装的晋军很难保证不产生非战斗减员。

当刘裕穿越大岘山而没有发现南燕守军时,他几乎高兴地以手指天,喜形于色。

放弃险隘,这就是慕容超选择的地利。

  • 人和的背弃

南燕国力相对于当时的东晋、北魏、后秦来说,属于实力最小的一国,慕容超因此向后秦姚兴称臣,后秦占有关中之地,以长安为都,算是比较强大。

对于东晋来说,后秦是紧邻自己的敌国,时常威胁荆州一带,如果这个时候南燕请来了后秦的兵马,不用多说,后方空虚的东晋肯定会栽一个大跟头,这算是慕容超提前就准备好的人和。

事实上,慕容超还真就派人去求后秦援军了,而后秦皇帝姚兴也不愿意看到南燕被灭,于是发兵1万驰援南燕,并对东晋谎称有10万大军。

可刘裕如同赌徒,他不但不因为后秦来援而退兵,反而辱骂后秦使者,要姚兴洗好脖子等待他踏平关中(后来还真实现了),既不退兵,又不接受南燕的求和。

结果,本要发兵来援的后秦,却因为与赫连夏国的战事不利,而紧急召回了这1万精锐,慕容超唯一可以依靠的外援就这么断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仅如此,由于南燕地处青州,当地多是汉人,他们对鲜卑人的统治早就心生不满,见刘裕率领的王师来到后,这些汉人能送钱就送钱,能参军的就参军,非但不帮助慕容超抵御东晋,还给对方送去了大量的钱粮和士兵,致使刘裕的实力一再增长。

由此可见,慕容超外援断绝,内民不附,此时的他已经丢失了全部人和,不亡国简直说不过去。

三、实际决战的较量

三、实际决战的较量

慕容超先派段晖、贺赖卢率5万步骑进踞临朐,刘裕越过大岘山后,慕容超大惊,又亲率4万人马汇合段晖、贺赖卢的军队,并派公孙五楼领骑兵至巨蔑水,与东晋抢夺水源,哪知被孟龙符统帅的晋军杀得大败而归,东晋成功夺取了水源。

这以后,慕容超只能指望在平原地区的决战时能扳回一局。事实上,平原地区决战是非常有利于南燕的,他们的骑兵有很强的杀伤力,而且数量是晋军所不能比拟的。当时,慕容超出动了1万精锐重装骑兵,直接进攻刘裕的军营,为了抵挡南燕骑兵,刘裕只能用4000战车守住自己的两翼,但即便如此,南燕骑兵还是占有极大优势,东晋士兵死伤惨重,而南燕却始终保持着攻势。

可以预见,如果一直维持这样的局面,刘裕兵败是早晚的事情。

然而优秀的将领必定会随机应变,刘裕判断精锐尽出的南燕一定后方空虚,故而急忙挑选了5000精兵,让他们绕过燕军,直接攻取了燕国后方的临朐城,随后晋军便在城楼上插上了自己的旗帜,并摇旗呐喊,擂鼓震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慕容超的燕军一看临朐失守,以为是东晋从海路来了援军,顿时军心大乱,而皇帝慕容超本人竟然害怕到直接逃回了广固,至此,本已胜券在握的南燕军崩溃,刘裕顺势掩杀,大败燕军,随后包围广固城。

次年2月,晋军打造冲车、飞楼等各种攻城器具,对广固发起总攻,南燕尚书悦寿开城投降,慕容超被刘裕擒获,后送至建康斩首,南燕灭亡。

综上,威言晓史以为,南燕的整体国力其实不如东晋,但在军队的战斗力上,东晋并不比南燕有优势,而且南燕据有天堑大岘山,之所以最终胜利的是东晋,完全是因为南燕错误的战略部署,如果慕容超能够听取公孙五楼的意见,扼守住大岘山,并不断派兵袭扰东晋粮道,再配合坚壁清野的策略,不出半年,刘裕必定不战而退,只可惜慕容超的倒行逆施,早已失去了天时、地利、人和,他的败亡已然注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