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兴则国家强。中国各地县域以实干笃定前行,不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来之不易的成绩单、备受期许的新征程。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为立体展现中国县域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感受新时代壮美中国、活力县域的蓬勃气象,央广网特别策划推出《大宏图·“县”在启航》系列主题报道,33个地方频道100多名记者走县域、看发展、探变化,沉浸式解读中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韧性密码”,与您共同分享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图景。

央广网无锡5月28日消息 在江苏省江阴市申港街道创新村的河豚越冬养殖大棚方形水池里,一尾尾河豚正在水底游弋。

小小河豚,承载着江阴人的美食记忆。但在2000年左右,长江里的野生河豚日益减少,老渔民郑金良从11条野生河豚开始繁育,通过养殖“长江三鲜”(河豚、鲥鱼、刀鱼),带领周边群众增收致富。20多年间,他还向长江投放河豚种苗2600万余条,保护着一江碧水的渔业资源。

从地形上看,江阴恰似一条“河豚”,头东尾西,游向浩瀚大海。地处江尾海头,江阴人敢闯敢试,长期领跑县域经济。一串数字可以印证:2022年江阴GDP突破4700亿元;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实现“二十连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23年位居全省县(市)级榜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阴依江而建,因江而兴(央广网发 江阴市委宣传部供图)

闪耀数字背后,蕴含着怎样的高质量发展启示?站在产业重塑的关口,江阴又将如何作答?

乡村敢闯,村企融合带动强村富民

“小满”过后,气温升高,江阴市申港街道创新村养殖基地的河豚迎来了“搬家季”。越冬养殖大棚里,养殖基地技术员张呈祥和工人们捞起河豚,小心翼翼地放入盆中,消毒后转移到室外养殖水池中。养殖基地一侧的渔家乐内,“长江三鲜”成了食客的必点菜。

回忆起当年繁育河豚的场景,郑金良感慨万千。2000年左右,长江里的野生河豚濒临绝迹,他联合高校科研人员,选了一组野生河豚,租地搭竹棚养河豚,成功攻克了长江暗纹东方鲀(河豚种类之一)野生亲本及家化亲本课题,走出了集生态养殖、休闲餐饮、科研科普于一体的路子。

如今,在400多亩的养殖基地水域里,郑金良和团队相继繁育了“长江三鲜”。郑金良的孙女郑冰清南京农业大学硕士毕业后,也回来帮他一起搞养殖。随着孙女的加入,自动投饵机、无人巡航船等设备开始应用于养殖基地,90%的养殖环节实现了自动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冰清与工作人员一起观察河豚长势(央广网记者 庄滨滨 制)

养殖基地出了名,除了直接吸纳周边群众就业,还带动了“长江三鲜”养殖。“基地主导建立了一套‘长江三鲜’标准化养殖流程,为周边养殖户提供统一苗种、饵料配方,对于符合标准的鱼类兜底销售。”张呈祥说,基地曾拿出200万元,帮助数十个专业户改造了550亩标准化养殖塘。如今,周边的鲥鱼养殖户已增加到12户,基地还带动其他地区“长江三鲜”养殖户64户,养殖技术也在不断升级换代。

在江阴,有众多像郑金良这样的乡村产业先行者。他们敢闯敢干,打造了一个个强村富民的样本。

夏港街道长江村是江阴人眼中的幸福村。“村里给大家免费交‘新农合’、女性防癌险,7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有养老金……”上世纪70年代,刘惠琴刚嫁到长江村的时候,村民住着茅草房,以种田、打渔为生。在村原党委书记李良宝的带领下,村民们集资办砖窑生产青砖。砖厂赚了钱,村里开起了五金厂、拆船厂、钢铁厂……产业版图不断扩大,村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俯瞰长江村,村民别墅群整齐排列(央广网记者 庄滨滨 摄)

通过村企融合、以工富农,长江村已经成为一个年人均收入超10万元、村企营收过1000亿元的“中国经济十强村”。

一手抓产业发展,一手抓民生改善。在江苏省社科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丁宏看来,长江村走出了一条以现代经济为特征的产业发展之路,使农村居民摆脱了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传统收入结构,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江阴市璜土镇是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依托葡萄产业,小镇吸引了众多游客。为了留住游客,璜土镇璜土村在距离葡萄园不足千米的地方,打造了乡村旅游项目“胡子小镇”,吸引20多名雕塑设计、民宿设计等领域的艺术家在此创作,打造了一个集乡村旅游、文化教育、餐饮休闲和特色民宿的文旅项目,把“过路客”变成了“过夜客”。

“目前,江阴已建成4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未来,我们将以‘一区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为重点,在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上精准发力,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对接产学研,引领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江阴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雪峰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村一品”示范镇璜土镇打造“胡子小镇”观光项目(央广网发 江阴市委宣传部供图)

在江阴,奔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光有乡村“头雁”,还有一些经济相对薄弱的村庄。江阴成立了总规模超2亿元的全国县域首家“乡村振兴·共富基金”,对经济相对薄弱村实行项目化运作、精准化投放、造血式帮扶,助力“一村一品”工程,持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造血功能。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首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长江村党委书记李洪耀还将江阴设立共富基金的想法带到北京,为推进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建言添力。

企业求变,双向奔赴打造产业强市

小小胶塞,事关药品质量和病患安全。

在江阴一家药用胶塞民营企业的全智能化生产车间中,一群人正在试图改变人工生产模式,依托数据连接,打造全球药包材行业首家可视化工厂,在数字化转型上闯出新赛道。

4年前,马来西亚人彭子维离开全球排名第一的药包材企业,选择入职这家民营企业,负责智能化生产线建设。“江阴的企业成立了外国专家工作室,用平台、待遇、感情留人。”

“一些发达国家在内包材领域一直处于垄断地位,我们希望通过创新,打破垄断,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选择。”按照企业创始人华国平的思路,企业将聚焦药用胶塞主业,剑指海外业务和药包材全产业链。

这家靠着创新和“走出去”战略的民企,目前,产品已覆盖国内医药工业百强榜单60%以上企业,同时,在欧洲、中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实现产品销售。

作为中国制造业第一县,江阴70%以上的税收和GDP由民营企业贡献。眼下,位于江尾海头的江阴民企,纷纷聚焦主业,瞄准风口,“跨界”转型,正在冲出江尾海头,争当产业“弄潮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企业智能管控中心,工作人员可实时监控设备情况(央广网记者 庄滨滨 摄)

一家江阴民企,近期成了光伏行业热议的对象。该企业曾是国内最大的溴化锂中央空调生产商之一,近两年来在光伏领域凶猛布局,砸下超百亿巨资,要在新能源领域闯出一片天。如此转型,是一场“豪赌”,还是志在必得?

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双良集团,曾经造出国内第一台溴化锂中央空调,拥有多个“单打冠军”产品。从节能环保装备深耕者,到光伏“新秀”,它的转型之路涉及光伏产业链3个关键环节,布局内蒙古包头等多个光伏材料生产基地。

在位于包头的企业新能源光伏产业园单晶硅生产车间内,3000多台设备同步运转,前端硅料投进设备,经过提纯加工,一根根大树般粗细的硅棒被生产出来,随后被切成硅片,应用到高效光伏组件中。

这个占地2000亩的光伏产业园,三期项目建成达产后,将形成9000万千瓦单晶硅产能规模。

一家中小民营企业,总规模堪比行业龙头的产能,市场会不会不买单?手握超千亿元订单,双良有充足的底气。去年9月,企业还下线了首套绿电智能制氢系统,正式进军氢能领域。

在新能源领域不断探路的民企,已经成为江阴打造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主导力量。

企业主动求转型,政府引领产业方向。“双向奔赴”的江阴,正全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创新型企业培育,打造“科创江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作人员根据面板提示,控制模具加工(央广网记者 庄滨滨 摄)

汽车转向系统中,有个20毫米左右的齿轮,关系到转向系统能否正常使用。在国外刀具生产企业垄断几十年后,2009年,江阴一家民营企业解决了这一“卡脖子”问题。

“这个齿轮有10个齿,需要用小模数齿轮刀具来切削,‘硬、快、准’缺一不可。”江阴某精密工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顾海龙说起企业突破“卡脖子”问题,显得异常兴奋。如今,该公司小模数齿轮刀具成功应用于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

“江阴的企业善于刀刃向内,勇于自我革新。”在江阴市工信局副局长陆正宇看来,江阴坚定不移地把实体制造业作为当家产业,企业转型常常是主动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阴高新区成为“科创江阴”建设的重要载体(央广网发 江阴高新区供图)

实体经济高原隆起、中小企业铺天盖地、骨干企业高峰林立。数据显示,目前,江阴规上工业企业达到2334家,上市公司累计达59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累计达141家。

昔日的制造业重地,正日益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先发地。

环境要美,奏响绿色发展长江之歌

江阴外滩一侧的江阴长江大保护纪念馆内,一条160米长的飘带,向参观者讲述着江阴“生态进、生产退,治理进、污染退,高端进、低端退”,这一“三进三退”保护长江的故事。

“上世纪90年代我到水上派出所工作的时候,长江江阴段码头、沙堆处处可见,非法采砂、捕捞等情况频发。”江阴市公安局水上派出所副所长吴涛是江阴人,亲眼见证了江阴长江岸线的面貌改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窑港口长江湿地保护区成了鸟儿栖息地(央广网发 黄丹村供图)

为了让市民亲水见江,还城市一江碧水,江阴推动沿江码头、工厂、轮渡等搬迁退让、绿色转型,生产岸线占比从72%降至48%,腾出的滨江空间,打造沿江公园、生态运河组成的“一江一河”城市生态T台。

在江阴窑港口长江湿地保护区主阵地的黄丹村沿江步道上,一大片芦苇地成了网红打卡地。“现在一到夏天,上涨的水位退去,芦苇地里好多鱼。”黄丹村护渔员吴玉平以前是个渔民,长江禁捕以来,村里人纷纷上岸。部分渔民摇身一变,当起了护渔员,保护着长江母亲河的生物多样性。

数据赋能生态保护,让吴涛体验到了科技带来的便利。过去,他和同事依靠骑摩托车巡逻,联系部门靠座机。如今,江阴启用长江禁捕退捕信息化防控平台——“江盾”平台,整合公安、海事、渔政等部门及码头企业700余套感知设备到一张“网”上。一张数字化大屏上,江面各区域动态实时切换,多部门联动处置,实现了沿江区域捕捞、排污、盗采全天候监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阴采用“技防”+“人防”,推进长江大保护工作(央广网记者 庄滨滨 制)

随着长江大保护的观念深入人心,长江江阴段岸线生态环境日益改善。眼下,江阴正推动“地理空间”转变为“文化空间”,集公园绿化、创意文化、休闲体验于一体,打造长江中下游独具一格的滨江景观带。

“公园里有健身步道,也有绿色生态廊道,随处可见休息的场所。”以前江阴市民李云周末喜欢和朋友去几公里外的江边公园游玩,如今家门口的锡澄运河公园建成,成了大家首选的休闲好去处。

连通京杭大运河与长江的锡澄运河曾见证了江阴城的历代繁华。如今,这条运河部分河段结束了航运使命,划为景观河段,以一种亲和的方式,走进了市民的生活。2019年7月,江阴启动锡澄运河公园建设,依托十里运河,融合漕运文化、工业文化、生活文化,为市民打造了一处宜赏、宜游、宜养的城市活力休闲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锡澄运河公园成了市民休闲好去处(央广网记者 庄滨滨 摄)

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的基调已然嵌入了江阴人的血脉。江阴将每年6月12日定为“长江放流日”,眼下,创新村的郑金良和江阴有关部门已经开始筹备今年的放流活动。长江村沿长江一侧,村里舍弃年利润8000万元的化工企业,留下的200多亩空地,就像一处“留白”,仍在等待着绿色产业来填充。

产业更高端、创新更澎湃、城市更美好、人民更幸福,江阴——一个现代化滨江花园城市正呈现在世人面前。

【百家读城】

江阴,教我如何不想她

□陆文勤

一座城市和一个人的名字一样,潜藏着生命和性格的某种密码。

江阴,这是一座因江而名的城市。长江,从世界屋脊的高原雪域起步,呼唤百川千流,纳载四季浪歌,以奔流到海不复还的豪情,曲曲折折流经巴蜀的云岭翠峰、猿声啼处,在江尾海头的江阴,被江南的绿野平畴、阡沟清渠撩拨出了万种风情。壮阔的、柔软的、有力的江水,在这个小城流连出豪迈奔放的气魄和温润婉约的气质!

江阴旧称“延陵古邑”,是一座有山的城市,号称有三十三座半的山。但江阴的山,不是那种高大绵延的巍峨峻岭,只是一些坡度不大的山丘,却因源远流长的故事而气象万千。

浩荡的长江在江阴流过《诗经》,流过《楚辞》,流过汉大赋,流过唐诗宋词,多元的文化碰撞出历代文人墨客绕不过的句读,吟咏出“一花开、大地收”的磅礴气势。

一个徐霞客,驰骛数万里,踯躅三十年,“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两足俱废亦步履不停,写就一本千古奇书,翻开中国旅游考古新篇章;一个刘天华,让中国民乐走向世界舞台,走向了光明;一个刘半农,用《教我如何不想她》的深情,为中国女性首创了有生命的专属代名词“她”……

这个城孕育的江阴人,率性又实在。男人们路见不平,会手臂一捋:举(当地“上”的意思)!女人们则是刚柔相济,恨时咬牙切齿摩拳擦掌,爱时低眉顺眼小鸟依人……“柔能养蚕织锦,刚可与敌同焚;静有良宵入耳,动有霞客远游”,这可谓是江阴人的写照了。

江阴人,把甜糯的吴语说出了金属质感,眼睛向着远方脚下步步为营,不怕出头,不惧改变,面对时代浪潮的更迭翻涌,以不变的“创新精神”应对时代之变,以果敢勇毅的求新探索来回应时代之问——集成改革第一县、中国制造业第一县、华夏A股第一县、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二十连冠”……如一幅慢慢舒展的长卷,每一寸每一分的未来,都是美好的,让人心动的。

长江水流淌在每一个江阴人的血液中,外露为城市气质,内聚为城市灵魂。山与水的缠绵,孕育了江阴城的人文肌理和美学神貌,摇曳出一个城市的万古豪情和万种风情!

这样的城市,教我如何不想她!

(作者系江苏省无锡市作协副主席、江阴市作协主席)

总策划:张军 于锋

总监制:伍刚

统筹:陶玉德

记者:庄滨滨 王锡斐 王姝姝 郑楚豫

编审:李红笛 安琪

视频:刘剑忠 顾炀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