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先秦历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回想起“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的磅礴诗歌,大秦锐士所向无敌、以一当百的勇猛,一直令人向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甲胄的基本分类

甲胄的基本分类

在说先秦甲胄之前,我们必须知道,冷兵器时代的铠甲大致分为四类:扎甲、鳞甲、锁子甲、板甲。

板甲,这几类铠甲中,工艺最难的无疑是板甲,在冷兵器时代,西欧骑士多爱穿戴此等甲胄,这种甲胄不仅价格昂贵、制作工艺要求高,而且无法量产,往往打造一件板甲会花费数月时间甚至更长,相比之下,巨大的成本投入,换回得当然也是令人惊叹的防御能力,一般的箭矢是不能击穿板甲的,普通长剑也无法刺穿板甲。

不过在我国的先秦时期,板甲基本属于未来科技产品,是想都不敢想的高级甲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锁子甲,顾名思义就是像套锁一样的甲胄,通常是将铁丝制成环状,然后再套上4个同样的铁环,环环相扣,形状如同渔网。锁子甲在我国可能出现得较晚,一些学者认为锁子甲是通过其它邦国传入中国的,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很难定论,虽然《晋书·吕光载记》也曾有过“铠如环锁,射不可入”的说法,但这指得是不是锁子甲还需进一步确定。

在先秦时代,锁子甲基本也属于未来科技产品,并不见于任何国家,故而个别影视剧中出现的锁子甲、板甲明显是错误的,并不符合那个时代的铸造水平,往往只是为了剧中军队美观而被使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先秦时代士兵所穿戴的究竟是什么样的甲胄呢?

扎甲,甲片与甲片之间由皮条或是绳索串联,彼此紧密排列的,便是扎甲。

鳞甲,所有甲片均钉压或者镶嵌在麻布、皮革等织物之上的,便是鳞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少朋友往往分不清扎甲和鳞甲,一些人错误地认为鳞甲就是甲片像鱼鳞一样的铠甲,其实这并不正确,真正区别扎甲和鳞甲的是甲片相连的形式,如果甲片彼此靠绳子绑在一起就是扎甲,如果都是钉在衣服上的便是鳞甲。

扎甲和鳞甲都是制作起来比较简单的甲胄。很明显,与其制作一整部铠甲,制作单个小甲片明显轻松很多,任何铁匠只要有足够的材料,便可以打造直径约3厘米的小甲片,可以是铁制的,也可以竹片或皮革,工艺简单促使铁匠师傅们可以量产这样的小甲片。之后,再由手艺人或者是妇女将小甲片串联或是镶嵌起来,如此便制作出了简单的扎甲和鳞甲。

先秦时期的铸造工艺并不成熟,故而扎甲和鳞甲往往是最好的选择。

西周甲胄

西周甲胄

《大秦赋》中出现了西周君和东周君,此两国乃是周王室继承者,可以看出两国甲胄均是扎甲,用绳子将铠甲串联起来,但肩部已经装备了保护上半部分手臂的护甲,衣甲下方有裙甲,但腿部没有覆盖甲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1984年陕西长安普渡村18号西周墓出土的甲胄复原,西周时期的甲胄便是典型的扎甲,整个甲胄由42个铜制甲片构成,每个甲片的大小几乎是一样的,全部镶嵌在皮革表面,通过皮革紧密连接在一起,皮革上方通过两条皮带延伸至背部,用于固定在兵士身上。

从复原图上可见,这种甲胄主要用于防御正面,背部基本不设防,可能比较适合用于进攻中的士兵

至于头盔,西周时期便已经有青铜制作的青铜胄,内部贴有皮革或织布,用于缓解撞击时的受力,顶部有独特的顶饰,可能用于区分身份、地位,也可能是用于区分所属军队。1975年北京昌平西周墓便有类似的实物出土。

东周甲胄

东周甲胄

东周时期的甲胄比起西周早期,明显进步了很多,首先在防御能力面上,这一时期的甲胄不仅要覆盖胸部,更要保护背部和手臂,上半身的覆盖面基本能保护战斗中的士兵,可谓攻防一体。

根据根据1978年湖北随县擂鼓墩一号战国墓中文物,当时的士兵使用更易制作的皮革作为甲胄材料,甲衣分为甲身、甲袖、甲裙。甲身用于保护身体,由2排21片皮甲构成;甲袖用于保护手臂,由13排87片皮甲构成;甲裙用于保护胯部和大腿,由4排56片皮甲构成。

皮片与皮片之间均用绳子穿插串联起来,下部的皮片压着上面的皮片,左边的皮片压着右边的皮片,彼此紧密相连,不留缝隙,防御能力应该不错。这种结构应该属于扎甲,而非鳞甲。

而当时的头盔也是用皮片相互捆绑构成,制作方式与甲衣基本相同,但组成头盔的皮片却分为不同形状和大小,看起来工艺更加复杂,一般士兵应该很难穿戴头盔。

当然东周时期的甲胄并非只有皮革,青铜、铁材质的甲胄也有大量出土,结构与上面的皮甲基本一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国甲胄

秦国甲胄

关于秦国甲胄,想必不用威言晓史多说,根据西安出土的兵马俑可见,秦国甲胄独具特色,由绛袙、甲衣、深衣、小口裤、方口翘尖履组成。

绛袙是一种头饰,且属于高级将官所佩戴,有人说很像兔子耳朵。不同地位的秦国将士,佩戴的头饰应该不相同。级别越高,头饰越复杂,绛袙就属于高级且复杂的头饰,除此之外,皮帻就属于比低阶军官的头饰,一般士兵则仅用偏诸捆绑头发或者带着平皮冠即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甲衣则是秦国锐士最具特色的衣甲,普通士兵依然是长方形结构,但将官可能穿戴“V”形甲胄。这种“V”形甲胄最上面是用于保护胸口和肩膀的大型甲片,通常是两块,一块保护前胸,一块保护后背处,两者通过绳子捆绑在一起。

保护手臂的是两块披甲,《大秦赋》中的道具基本符合史实,仅保护手臂上侧位置。

士兵肚子和腹部则是由很多小甲片编制而成的护甲,它们通过绳子串联捆绑,能保护正、背、侧三面。

胯部和大腿则用“V”形的连带甲,前面是V形,后面则是普通方形,之所以后面不采用V形,可能是为了将官骑马时方便。

深衣则是甲胄后面穿戴的衣服,也有一定的防护能力,而且能避免甲胄与皮肤直接接触、摩擦,帮助士兵身体。

小裤口则是保护腿部的裤子,这一部分没有甲片保护,主要目的可能是为了方便行动。

方口翘尖履则是将官常穿的鞋子,一般士兵可能只能穿普通鞋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于部分人说秦国士兵不戴头盔的说法则并不准确,因为在临潼始皇陵陪葬坑中出土了石胄,这就是一种头盔。不同于头饰,石胄可以全方位覆盖头部,只留出面部,因而秦国也是有头盔的,只不过在兵马俑中并不常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大多数兵马俑都没有头盔呢?

笔者以为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秦国位置偏西,并没有中原诸国的富裕,普通百姓是没有足够钱财购买大量甲胄和头盔的,而头盔的制作比甲胄还复杂,故而不能普及。二是因为秦国以杀敌数计算功劳,士兵除了杀敌外,还要割下敌军头颅和耳朵绑在身上,因此对于灵活性有很高要求,与其穿戴复杂,不如轻装上阵,故而秦国更喜欢轻便的装备,更不想戴头盔了。

从秦国的甲胄可以看出,秦国主要使用的是扎甲,制作简单且产量大,以轻便为主,除了个别士兵会戴头盔,大多是人使用的是不同款式的头饰,这些头饰用于区别身份,主将的甲胄多为“V”形,也算是独具特色的军队了。至于其它的国家的甲胄,基本也使用扎甲,结构与秦国一致,只可惜没有能准确判断所属国家的文物出土,否则也可以一并还原六国军队。

参考资料:《画说中国历代甲胄》,陈大威 编著

影视剧《大秦赋》

喜欢就关注一下吧,威言晓史长期分享有趣的历史故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