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读《凡尘磨镜录》随感

吴炯(古琴名家)

苏迅兄的小说新作《凡尘磨镜录》收到近一月,被人抢去先看了。昨晚饭后终于花了两小时一口气看完。

已经有三十年没看小说了,看过的也屈指可数,也就是《红楼梦》等等。所以这个小说里某某情节会让我联想到《红楼梦》,比如一个衔玉而生的哥,一个抓玉玩玉的主。所以貌似我广闻,实则寡闻而已。

这本小说吸引我的还是现实主义。在七十年国事背景的陪衬下,玉和人的命运贯穿到底。像我这个年龄的人,但凡知道点事情,就会特别有共鸣。

小说中那些场景,比如说夜里偷偷往河里扔金条,往茅坑里扔珠宝,我从小就听家里老人讲过。那些上山下乡结婚的事,还有回城后工作、房产的折腾,那些抄家、捐献、发还的真实写照,直到开店、转制一系列的事情,其实一切都是惊心动魄存在过的生活。

此外那些行将远去的时代细节,比如对学生集邮行为的高调定义,也十分准确有趣。又比如家骝为祖母“生炉子”,对如今的孩子来说,已经需要注解了。

情节安排上,比如虞师母为小兰的事进言,现身说法,痛陈利害,让我想起了给凤姐托梦的秦可卿。祖母为家骝藏在衣柜里的那一布包玉件,当我看到大伯要运走母亲房间里一切物品时,就知道这包玉后面肯定会有交代,草蛇灰线,伏线千里。可我万万没想到,最后玉的出现会是那样一个情节。人性的始终,居然差距那么大。

虞老师夫妻的故事,在民国轶闻中仿佛有之,所以也就不算是完全虚构。这样一个人物安插在小说时间的最远端,串起整个七十年的历史场景,延伸在秦家骝的身上,足够撑起完整的历史脉络。

小说描写人物繁则极繁,简则极简,也如红楼梦,比如奉子成婚的南南的后妈,三两句交代清楚关系便无多言。

家骝是一辈子和玉打交道的时代弄潮儿,应该是50年代出生的吧,赶上了他应该赶上的一切。从玉的角度讲,他是适逢乱世,从人的角度看,他也是适逢乱世。既是命运的幸运儿,也被命运所捉弄。

主人公后期的人生感悟不是空来之笔,他踏入过前人的往事,经历过曲折的铺垫,最终没有被玉“值多少钱”沉没。因此,与其说这是玉串起来的故事,不如说是讲述了价值观几十年的沉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说最后,出现家骝写玉器专著的事,我觉得这是作者对知识的价值做了最后的正面的评价,也是对人生的价值做出了超然的判断。

一个大家庭的末落,和没有没落的温良恭俭让,在时代的大逆转下,逐渐被世俗所吞没。就像主人公最终仍然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义的被肯定的角色那样。唯一没被世俗吞没的仍然是玉,仍然是有关玉的学问,而不是它当时值多少钱。主人公最后一掷千金买回来的祖母的那包普通的玉,也许才是他记忆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而虞老师给他的那珍贵的玉,同样在一掷千金后终成完璧。

这是否象征着玉的客观价值追随着世俗,而玉的主观价值并不被世俗所左右,哪怕他只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玉,在大的历史中间,哪怕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已经获得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

图文由作者提供

特别感谢苏迅原创公号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