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新家庭的诞生,代表其家庭成员分别从各自的原生家庭中退出,以独立的身份加入其中,彼此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

但成长数年,一个人与其家庭的关系羁绊不清,要真正告别原生家庭,既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也不符合道德人情。

正因如此,很少有人会选择成家的时候与原生家庭解除关系,除非万不得已。

当夫妻双方都把生活的重心放在新生活上,与原生家庭的关系,只要恰当处理好就不会有问题,也能成为自己平淡生活中的一点调剂和安慰。当心中向往的性生活出现了问题,当自己的情感受挫、心绪凄迷,原生家庭的存在就是可以为自己遮风挡雨的港湾。

好的原生家庭,在子女不需要的时候可以为其锦上添花,静看儿女奔向理想中的幸福;在自己需要的时候可以为其雪中送炭,挺身而出让儿女免受委屈。

可原生家庭在新家庭中是好是坏,不仅取决于原生家庭自身的性质,更取决于他在新家庭中的生活占比。

当夫妻双方把生活的重心放在原生家庭上,原生家庭的任何问题都足以在自己的新生活中掀起风雨,那即使最后问题得到了解决,也会给新家庭带来不小的打击。

何况每一个人的新生家庭在各自的心目中地位有所不同,虽然同样称呼为爸妈,但毕竟亲疏有别,难免在心里会有些偏倚,不自觉的就在行为上区别对待。

这样的行为虽然是天性,但却在不知不觉间让众人的心里都有了计较,心生怨怼,难以回归正常的生活秩序。

情侣结婚,有房不住非得和父母同住‍

“结了婚以后我们就搬出去住,有自己的房子不用再看房东的脸色,也不用担心某一天会因为给不起房租被人赶出去。”丈夫曾经信誓旦旦许诺的美好生活,一夕之前都成了泡影,变成让她想起来只会嘲笑自己天真的笑柄。

结婚前夕,康娇正和明天的新郎微信聊天,畅想结婚以后的幸福生活。

本来说结婚以后自己出去住的男友,突然换个说辞,说出去住照顾老人不方便,还是一起住比较好。

如果没有看到太阳,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不是男友先给她许下了如此美好的未来,他又怎么会对不确定的日子存在那么高的期待和妄想呢?

现在,丈夫一句话就推翻了她所有的期待,好像那样的生活从来都只有她一个人存在,那些生活只是她一厢情愿地自导自演。

突然之间说要和父母同住,要和老人朝夕相处,这对康娇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也是,她面对婚姻最不愿意涉及的问题。只是现在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即使临时反悔,也无法改变全大局。

男人区别对待,最后要求各管各妈‍

结婚以后和公婆同住,本来就让康娇心生不满,也让她对丈夫产生了怀疑。

如果所有的承诺都可以被轻描淡写推翻,那他身上曾经展现出来的优点是否也只是临场作戏?口口声声说的一视同仁会不会也只是随口胡说而已?这场婚姻,到底有没有那么纯粹?是不是像自己想象的那样值得珍惜?

对男人的怀疑和猜测很快就得到了验证,他说的一视同仁根本就是糊弄,康娇的工资拿给公公婆婆买礼物就是理所应当,他的工资拿给岳父岳母买点水果就是不值当;公公婆婆隔三差五出去旅游叫放松情绪、身体所需,自己的爸妈出去旅游就叫吃力不讨好、没有意义;为了公公婆婆的面子,走亲访友时买礼品就是必需,而去自己亲戚家里拜访时就连水果都不能往好地选。

如果仅此而已,康娇都还可以理解,毕竟赚钱不容易,相差的那一部分大不了自己出钱贴补一下。何况,很多亲戚在当初家里要买陪嫁房的时候,也出了不少力,实在是没有理由亏待她们。

可要让事情按照自己的要求发展哪有那么容易,人的贪心要满足也不会那么轻易,这样的日子没有维持多久,丈夫就又提出了别的想法要实行。

这个所谓的新想法就是各养各妈。康娇这段时间的所作所为男人都有察觉,只是不愿意说出来,如果这样可以让彼此安心,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只是操作起来难免有些多此一举,还不如直接各管各的,免得到时候说不清其中涉及的利害关系。

一朝缺钱,丈夫要卖陪嫁房救急遭拒‍

说是新的想法,提出来一起商议,但康娇看丈夫的意思是一点都没有余地,不管自己同意不同意,他都势必会这样去进行。

既然自己的想法根本不重要,但对也起不了作用,那自己提出任何建议都没有实际意义,还不如送他一个顺水人情,成全他那些自私自利的小心思。

各管各妈的原则实行不久,男人就迎来了他的打脸时刻,身体一向健康的母亲突然病倒几次三番住院,连带着各种住院费和治疗费花了不少钱。家里的生活才刚刚有所好转,本不富裕的家庭才小有积蓄,被这样的意外打击,恢复从前的日子还需要几年的努力,而最重要的是想办法解决目前没有钱住院的困境。

没有过多犹豫,男人把心思放到了陪嫁房上,当初好不容易才说服康娇从家里带出来的嫁妆,现在可算有了用武之地。

“别各管各妈了,我妈住院,快卖陪嫁房来救救急。”因为丈夫各管各妈的想法,免去了康娇受丈夫那边七大姑八大姨的叨扰,她正乐得自在,又怎么可能会让这个自私自利、随心所欲的人顺心如意呢?

“早卖了,钱给我妈了。”康娇连一个正眼都没有,随手拈来的借口就把男人堵回去。需要你时将我奉为上宾,不需要我时又当做烫手山芋,你无情别怪我无义,我也像你一样,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厚此薄彼让人寒心,见利忘义遭人唾弃‍

“利”还是“义”,这是从古至今人们经常需要面对的选择。二者兼得固然最好,但大多数情况下,“利”和“义”往往是相互冲突的。

更可悲的是“利”往往就在眼前,触手可及,而“义”则虚无缥缈,仅存于内心之中。于是,很多人抛弃了“义”而紧紧地将“利”抓在手中,将“义”的条条框框一脚踢开,肆意地追求世间各种利益。

人性趋利,无可厚非,但如果过于沉迷于利欲之中,就会逐渐迷失自己,整个社会如果过于崇尚利,就会变得物欲横流,道德沦丧。

每个人不同的道德修养,君子与小人的差异,就在“义”和“利之间。

所以,孔子在谈及一个人的修养时,告诉自己的弟子:“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即见到财货利益能想起道义,危亡关头不惜献出生命,长久处于困境而不忘记平生的诺言,就可以算是正人君子了。

“君子喻于义”,既显示了崇厚的道德,也是高明的智慧;“小人喻于利”,既是道德的缺失,也显示了其智慧上的不足。

必须承认,自私是人的天性和本能,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成不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雷锋叔叔,也成不了传统意义上的君子,但我们还是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把“利己不损人”当成为人处世的底线。

如果你是康娇,这样紧急的情况下会选择和好如初还是坚持自己?

欢迎留言,说说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