窄窄的小船如柳叶,漂荡在一大片水域中。阳光很好,天空瓦蓝瓦蓝的,水面被微风推涌着波纹。一棵又一棵绿树,站在水中央,绿树掩映处,间或露出白墙红瓦的小楼。

这是一幅唯美的画面,美得令人想哭。是的,想哭。这里本是良田呀,如今全部浸没在四五米深的水里。这下面有绿油油的水稻,有大户养殖的刀鱼、泥鳅和龙虾。低头看船侧清澈的水波,我有些恍惚:水下真的是鱼米之地吗?那些鱼虾,现在又在哪里?

我和安徽桐城市作协志愿者一道,来到双港镇民畈村开展志愿服务,乘坐小船查看灾情,给灾民送去慰问品。

我想,如果水是一面镜子,那么在它涌进来之前,一定照见了猎猎红旗,照见了一张张坚毅的面孔,照见了红马甲日夜坚守的身影。

红马甲之一是汪辉。

汪辉在上海经营一间门面,从事拓展包装材料销售生意。7月初,他从上海回到家乡,送儿子参加高考。儿子在城区考试,他却关注着家乡的连续强降雨。儿子高考一结束,他立即返回,连夜奔赴防汛抢险一线。

圩内600多亩良田里,水稻长势喜人,数十户民房,安然挺立。乌鱼宕圩背后是白果圩的万亩良田,保住乌鱼宕,保住白果圩,就保住了整个家园。

雨,还在下,没有停歇的迹象。汪辉穿上雨衣,来到圩堤,看到村干部往沙袋里装黄土,装砂石,扛沙包,一个个像从泥水里滚过。他的心里“咯噔”了一下,感觉有什么东西被推翻,有什么东西在重建,一股无形的力量在身上暗暗滋长。

五六十斤重的沙包扛上肩,沿着泥泞的埂堤往下跑,抢时间封堵管涌。一趟、两趟、三趟……几十趟跑下来,这位身强力壮的中年汉子才知道,看似不起眼的沙包重如千斤,前所未有的压力达到了承受极限!环顾四周,村干部也一样疲惫和憔悴。累了,就用蛇皮袋铺在堤上,坐下来打个盹,或者靠在树干上眯一会。

几乎天天都泡在大堤上,查险情,堵管涌,填涵渗。手掌磨破了,脚掌泡皱了,嗓子嘶哑了,身材消瘦了,眼里熬出血丝了,目的只有一个:人在堤在!

水位还在慢慢上涨,堤上的沙包墙体也在不断地上升,码到第六层,沙包砌成一道白色长城。

晚上十一点多,他们接到电话,堤上所有人员赶紧撤离!原来是别处圩堤洪水漫顶,河水倒灌,直逼下游。

洪水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汪辉和村干部一道,立即向村庄飞奔。此时,大多数村民已经入睡,他们一路飞奔一路大喊,赶在洪水进村之前,切断所有电源,将所有人员转移至安全地带,没有一例人员伤亡。

那一夜,汪辉和村干部都没有合眼。接下来,他们忙于划着小船巡查受灾情况,忙于采购生活物资。连续几天没吃过热食。饿了,就啃方便面,困了,就在水泥地上打地铺。在大城市生活多年的汪辉,从来没有过这样的紧张。

“我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平时和村干部聚不到一块。这次看到他们拼尽了全力,就决定继续留下来志愿服务。有些事,只有亲身经历过,才有发言权,你才会知道什么叫全心全意。”与我交流时,汪辉的声音一度哽咽。

抵达民畈村枫树小学安置点,门口的值守人员打开大门,将我们迎了进去。

在大门边的墙上,我看到了值守人员安排表,有镇、村干部,有医护、治安人员。这里住着民畈、南河两个村转移过来的村民,他们大多是老年人,子女在远方的城里。教室改为宿舍,摆了折叠床、架子床,装了纱门纱窗,成为受灾群众临时的家。

汪辉所在的村民组受淹,属于安置范围。为了不增加村里负担,他将老母亲和儿子转移到姐姐家,自己卷着毛毯,住进了安置点,与这里的群众同吃同住,零距离提供志愿服务。

一开始,我并不认识汪辉,见皮肤晒黑了的他忙这忙那,把他当成村干部。直到快返程时,听安置点群众介绍,才知道他是志愿者。后来,我分别加了汪辉和民畈村村干部的微信,从他们忙里抽空的回复和语音中,了解到汪辉在这里的生活日常,了解到汪辉从回乡到现在的志愿服务经历。

白天,汪辉背着喷雾器在各个角落里喷药消毒,打扫卫生,维持生活秩序,帮助群众外出采购,在电话中联系老人的亲友让老人心安;晚上,他准备好投影仪,拷下黄梅戏和革命战争题材电影,组织人们观看,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这里的一些老人把他当作村干部,支来使去,汪辉乐于接受他们的支使,帮他们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及时上报。

离开了熟悉的家,住进安置点的一些老人感觉不适应,经常吵着要回家。汪辉就与老人聊天,谈心,疏解心理压力。老人喜欢围着他转,喜欢找他聊天,大事小事都习惯于找他帮忙。

安置点有镇、村工作人员日夜值守。去安置点服务,不是汪辉的义务,也没有人安排他去做。但是,汪辉自己主动跑过去当一名义工。

安置点活儿不太累,但是需要细心和耐心,这事适合于女人去做。但是,这位中年汉子心细如发,做起群众工作有板有眼,安置点群众喜欢上了他。

自己的门面在上海,在家里多待一天,门面生意就多损失一点。但是,汪辉没有计较。是什么样的动力促使他不拿一分报酬,不辞辛劳,留在家乡志愿服务这么长时间呢?

“是村干部,在危急时刻,他们舍己拼命的精神感染了我。我为大家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也算是一次回报吧。”汪辉在电话中这样告诉我。

“他的父亲是我们村党龄最长的老党员,从小受到良好家风影响,汪辉热心公益。原计划7月9日就回上海,自从上了圩堤,他改变了主意,一直留在村里做志愿服务,这样的年轻人很难得。”村干部这样夸赞他。

8月底洪水退尽,汪辉才离开圩区,背起行囊,回到上海。

为了圩区安澜,在圩堤上坚守十天十夜,又无偿服务一个多月,有汪辉这样热爱家乡、热心公益的志愿者,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

他只是新时代志愿者中的一员,极普通,极平常。这些普通的志愿者,如点点星光,足以把大地照亮。

特邀编辑:董学仁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