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我是你们的豆芽妈妈。

电视剧《小别离》中,单身妈妈宋倩离婚后,女儿就成为她生活的全部。

为了照顾女儿英子的生活起居,让她更好学习,她专门辞去工作,全职陪伴女儿。

包括规划英子的日常安排、学习情况甚至一日三餐,密不透风的母爱让英子越来越不快乐。

高考志愿的填报,成为母女俩战争爆发的导火线。抑郁的英子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选择去跳河。

面对女儿的极端行为,宋倩根本不知道女儿在想什么,只是不解地问:“你为什么要上南大啊?”并哭诉:“妈妈都是想为你好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这都是为你好。”这句话是不是听着特别耳熟。现实生活中,有多少妈妈也在一遍遍地重复这样的话,诸不知,却以爱为名,做着伤害孩子的事,自己还完全不自知

影视剧中,让宋倩想不通的是:自己耗尽心血养育的女儿,为什么最后成了自己的仇人。

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孩子长大后和妈妈并不亲,一旦逃离原生家庭,就再也不想回去。

所谓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为什么很多孩子长大后和妈妈渐渐疏远了。其实,里面有很多科学研究的道理,妈妈也许可以从教养孩子的四个阶段反思一下

6岁前,妈妈没有尽可能多的陪伴宝宝,宠爱孩子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洛哈,曾做过一个非常“残忍”的实验——恒河猴实验,就是为了证明婴孩时期“爱”的重要性。

他让新出生的小猴子在刚出生的时候就同猴妈妈分开,在实验观察的近200天内,让它同“铁丝妈妈”和“布料妈妈”住在一起。“铁丝妈妈”胸前挂着奶瓶,“布料妈妈”什么都没有。

尽管和“铁丝妈妈”在一起,可以一直有奶喝,但是小猴子宁可饿着,大部分时间也愿意依偎在“布料妈妈”身边。

尤其在遭受到外来物,如木制的大蜘蛛威胁时,小猴子更是跑到“布料妈妈”身边,紧紧地抱着,以此来获取安全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实验充分证明了,婴孩在成长过程中,尤其是出生后的头几年,是亟需温暖的怀抱,尤其是来自妈妈的温暖和抚慰。

现在社会节奏快,人们压力大,双职工家庭很多,有些父母被迫离家千里,去北上广等大城市打工,无法将孩子带在身边,只得扔给家里的老人抚养,孩子就这样成为了“留守儿童”。长大后,因为没有和妈妈有过多的连接,因此表现出和妈妈不亲的样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宝宝有严重的“恋物癖”,就是因为得不到来自父母的情感慰藉,只得把目光投向了身边最熟悉的物品。

在宝宝6岁前,妈妈要尽可能地多陪伴,一起亲子游戏、读绘本,共度亲子时光。

如果没有时间朝夕相处,也要抽空多抱抱宝宝,利用周末和晚上睡前时间进行“弥补”,让孩子得到所需的情感需求和安全需求。

6—12岁,妈妈没有用“情感引导”的方法,引导孩子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其“人格八阶段”理论中,认为6—12岁是学龄初期,是习惯和性格逐渐养成的时期,这时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取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因为这时候的宝宝开始正式步入社会,有了自己的交际圈,但是这时期还是非常信任妈妈,学校里有什么新鲜事,都会第一时间想分享给妈妈;遭遇了失败和挫折,也会向妈妈倾诉。

如果妈妈以冷漠的态度对待,或者面对孩子的哭泣、无理取闹等行为采取冷嘲热讽或者批评指责的方式,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自然而然的关闭心房,离妈妈越来越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就是最好的玩具》一书中,儿童教育专家金伯利首次提出“情感引导”的方法,就是让孩子正确辨认情感并用正确的方式表达

比如:带孩子去别人家做客,担心他总是在别人家搞破坏,情感引导有其五个步骤,引导孩子,端正其行为:

第一步,播下种子。“一会我们去别人家做客,妈妈需要你的配合,可以做到吗?”

第二步,设定一个小目标。“我知道你肯定会喜欢别人家的一些东西,但是不能随便乱拿,要事先征求主人的同意。”

第三步,聆听和复述孩子的需求。“你说你特别喜欢那个东西,想玩一会,是吗?”

第四步,体察并理解孩子的感受。“刚才你去阿姨家作客,看到小姐姐的在那写作业,尽管你非常想找她玩,但是你忍住了,这就是等待。”

第五步,同理心。“妈妈知道你刚才没有玩尽兴,现在我们去公园好好放松跑一跑。”

12岁之后,妈妈没有学会“闭嘴”,理解孩子

李枚瑾教授曾说过一个金句:“6岁前,父母的话是黄金,12岁后,父母的话是垃圾。”

12岁的孩子,基本已经进入了青春期,迎接到最叛逆的时刻。这时候的孩子是“向内发展”的,喜欢把话藏在心里,表现为“闭锁”的心理特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父母一直在孩子身后碎碎念,尤其是妈妈,关心则乱,担心着凉让穿秋裤,操心学习在耳边一直催促写作业,甚至老是拿别人家的孩子比低自己,总是拿着质疑和批评的态度对待孩子,孩子就会发生和家长“硬碰硬”的现象。

无休止的唠叨,就是对孩子的不信任,不如安静的陪伴和得体的退出,更能让孩子在独处中成长

看到一个故事,女孩在学校和同学发生冲突,妈妈得知后、不分青红皂白就下命令:“你现在就去给同学老师道歉去!”女孩内心委屈,不愿意去做。妈妈见状,冷嘲热讽甚至拉扯孩子。最后母女不欢而散。

因为她们之间的每一次对话都是以妈妈的命令和质问开始,所以落了个两败俱伤。对于母女两人而言,都是身心俱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妈妈无法掌控孩子,焦虑恐慌;女孩却是十分想逃离自己的家庭。可想而知,女孩以后也很难和妈妈“亲密”起来。

18岁之后,妈妈没有及时退出孩子的生活,尊重孩子

孩子长大成人,意味着已经完全独立,需要摆脱家庭的束缚和原生家庭的羁绊。

之前看到一则痛心的消息:某高校的研究生被迫携母上学,最后不堪忍受妈妈的“如影相随”,选择在30岁那天以非常痛苦的方式离开人世。

很多妈妈,尤其是单亲妈妈,一辈子断不了和儿女连接的“脐带”,甚至在儿女成家后,还要硬生生地“插足”进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孝顺的孩子,会向内伤害自己;而有些孩子则会心理上离妈妈的距离越来越远。

都说“真正的母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尤其最后这个阶段,妈妈一定要以“告别”的方式,和孩子形成另外一种连接。

今日话题:你家孩子和你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