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军阀之间的纷争,在历史长河都是极为罕见的,那是一个群雄逐鹿的时代,俗话说得好英雄不问出处,正所谓乱世出枭雄,三国时期是个名副其实的乱世。

多少百姓曾感慨生不逢时,普通人若是想要在乱世中生存谈何容易,所以单凭着满腔热血与激情,在乱世中根本无法生存下去,国强则百姓强,反之百姓强,国家才能够更上一层楼。

百姓与国家之间,乃是互利互惠的关系,战乱年代英雄们挺身而出用血肉身躯,来为百姓们铸就生命的长城,提及群雄荟萃的三国时期,许多人脑海中都会浮现出曹操的身影。

或许不少人口中还会提起,战神关公吕布等人,对于三国时代中所产生的战役,包括历史学家们也统一认为,论战术三国时期所诞生的人物能力绝对超群。

就比如劝解孙权借荆州的鲁肃,此人为东汉末年杰出的战略家,政治眼光十分深远。

三国时期 谋士鲁肃眼光深远

尽管根据史书当中记载的数据来看,这些将领们的身体素质,貌似过于健康了一些,可是不可否认的是作战能力,他们乃是历史长河中的佼佼者。

在那段脍炙人口的历史当中,刘备曹操与孙权乃是称霸一方的胜者,三国鼎立的状态,至今仍旧能够引来无数学者们的赞叹,当年刘备开口想要叫孙权同意借荆州的提议,曾遭到孙权手下的严厉拒绝。

但是唯有鲁肃发自内心地认为,这是个对他们有利的好提议,鲁肃作为三国时期榜上有名的人物,名气自然也不小,此人在孙权身边常年为其出谋划策。

无论是头脑还是心智方面,鲁肃都毫不逊色于,刘备与曹操手下的谋士,鲁肃此人最大的特点,便是喜爱剑走偏锋,看待事物的角度极为刁钻。

或许有些决定在旁人看来,乃是自损八百的招数,但是在鲁肃口中却能够被说出花样来,而且最为重要的是鲁肃会一一列举出,每个决定的立场以及实行之后的结局。

也就说鲁肃善谋略的同时,也能够做到不自傲,随时充满着危机感,这一点是许多谋士身上,所缺乏的一点,比如项羽身侧的谋士范增,从前便是一位眼高于顶的老者。

并非说此人性格不讨喜,而是范增虽为玩弄权势谋略的好手,然而同时范增的性格缺陷,也极为明显,目中无人的性格,使得范增与雇主项羽时常产生分歧。

两人皆不是善于倾听之辈,项羽又是那种遇强则强的性格,双方相撞自然是火星撞地球,然而反观鲁肃与孙权之间相处,则是充满着和谐商讨之意。

鲁肃深知作为上位者,最为忌讳的便是谋士自傲,所以在鲁肃眼中说话是门艺术,当他得知刘备产生借荆州的想法时,鲁肃心中快速权衡利弊,将所有发生的可能性全部过滤了一遍。

身为东汉末年最为耀眼的谋略家与外交家,鲁肃所擅长的便是探测人心,刘备与孙权表明上,乃是两个阵营的敌对势力,但三国鼎立的状态下,是敌是友无法一时间分辨出来。

化敌为友 鲁肃的高见

鲁肃认为与其处于被动状态,倒不如主动出击,如若孙权拒绝了刘备的提议,那么双方阵营势,必就要快速敌对起来,一旦开战对于周边百姓与国家,都将是个不小打击。

所以同意借荆州,是孙权缓解局势的一种好方法,再者那时候孙权同意借荆州,也能够趁机缓解掉,自身的部分压力,众所周知赢了天下后,如何治理才是重头戏。

想要完美打理荆州形势,孙权少不得要费心费力,可是当年背负着众多压力的孙权,着实没有多余精力再去管理荆州,如若硬要将荆州强行划入自身阵营,单单是治理这个问题,就足以令孙权头痛。

另外鲁肃算到荆州,一定会成为众人眼中的关键地界,所以后来刘备借荆州的行为,其实并不在他意料之外,鲁肃为人谨慎,并且极为善于谋略,目光长远是鲁肃身上的主要性格特点。

这一点三国人士皆知,既然刘备开口表明会借荆州,那么这个借字就显得尤为重要,借出去就代表要归还,封建时期上位者心中,除去重视权力与地位之外,也十分爱惜自身羽毛。

像欺诈之名,绝对不容许出现在自身头上,鲁肃笃定刘备就算心中打着其他算盘,但是为了塞外名声,也不会选择公开毁约。

借荆州之事一旦达成,对于孙权与刘备皆是个有利结果,而且相比于曹操而言孙权的实力,则要稍逊一筹,饶是刘备对于曹操手中强大的势力,也无可奈何。

两人暂时结盟,方可解开眼下棘手的局面,此时倘若孙权与刘备产生龌龊或是分歧,那么难保曹操不会选择趁虚而入,有了嫌隙后曹操入侵根本不成问题。

借荆州的真实目的 双赢局面才是正解

鲁肃战略目光十分长远,一早便料到今后有可能会发生的情况,于情孙权应该尝试着与刘备联手,于理孙权不论出于何种目的,将荆州借给刘备,但只要借字一出,就能暂时将刘备的心思斩断。

至于之后的情况,则充满着变数,即便是神仙在世也无法料准,鲁肃为了让孙权不必直接,与曹操面对面开战或是争夺,所以选择肯定了借荆州的提议。

而刘备则因为手中权势,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才会冒险为之,选择提出此种要求,可以说双方都在算计着,最后结果如何,就看哪一方手段更胜一筹。

刘备名义上是借荆州,可背地里必定从未打算归还过,鲁肃与孙权明知如此,但为了今后的领土安危也只得同意。

明面上看是孙权与鲁肃较为吃亏,但结合着综合情况审视,鲁肃此举直接化干戈为玉帛,将刘备暂时划分到孙权阵营,解决了直面曹操与获得一个劲敌的局面,可见谋略家与外交家的名号实至名归。

很多时候明知不能为之而为之,才是一种大智慧,在许多人眼中这种偏向虎山行的举动,乃是得不偿失的行为,可那是因为人们没有透过事实看本质。

结合着实际情况来分析,这种看似荒谬愚蠢的行径,其实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战略需求往往比眼前情况更加重要。

三国时期各大阵营,相互虎视眈眈,孙权心中的顾虑,鲁肃自然知晓,他不似范增那般高傲,深知将这番决定完美阐述的重要性,所以最后孙权作为主子,才会心平气和地接受鲁肃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