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给您带来更好的阅读互动体验,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我们每天为您更新精彩内容、分享不一样的历史故事!

引言

2023年5月初,印度东北部的曼尼普尔邦爆发了激烈的族群冲突。平静的城市在一夜之间火光滔天,血流成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当局统计,冲突共造成54人死亡,约100人受伤,23000人因为暴力冲突升级而逃离家园。

此外,还有超过500间房屋被烧毁,40余辆汽车遭到纵火。

类似的冲突在印度历史上不胜枚举,甚至更加惨烈,死亡人数更多的冲突也时有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印度是全世界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但是其GDP总量仅排全球第5名,印度经济难以更上一层楼的原因离不开其错综复杂的族群问题。

那么,印度的族群问题为何如此复杂?

族群之间又为何频繁发生冲突?

让我们从印度族群冲突最为严重的曼尼普尔邦说起,了解印度的族群冲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惨烈的中心

印度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据不完全统计,印度共有500多个民族和部族,1600多种语言和10余种宗教。

在宗教、语言,地区,部落,种姓和社会阶级等诸多因素的交错影响下,印度频繁发生族群冲突。

多年以来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其中最惨烈的地方当属印度东北部的曼尼普尔邦。

曼尼普尔邦是一个至今仍未实现和平与安宁的地区。

曼尼普尔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族群可以划分为梅泰人、那加人、库基人、泰米尔人以及山区部落民,几个族群彼此之间几乎都有矛盾与冲突。

曼尼普尔邦中最惨烈的族群冲突当属那加人与库基人的矛盾,二者的矛盾不仅持续多年,伤亡惨重,还引发了其他族群之间的冲突。

冲突的缘由要从一个名叫摩瑞和的小镇讲起,摩瑞和镇地处曼尼普尔邦东南部,印度和缅甸边界地带,途径印度39号高速公路。

那加人与库基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期以来,那加人的武装分子在39号高速公路沿途对过往车辆收取保护费,而库基人的武装分子则向摩瑞和镇的居民征收各类税款。

1992年,那加人的武装分子开始向库基人征收保护费,这一挑衅行为惹恼了库基人的武装分子。

双方由此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冲突随即开始并成为日常,1992~1997年间,二者之间频繁发生的冲突共造成681人丧生,5485座房舍被焚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加人与库基人的冲突还引发了库基人与摩瑞和镇的主体居民——泰米尔人的矛盾。

1995年﹐那加人与库基人在摩瑞和镇附近发生交火。库基人的武装分子打死了一名居住在摩瑞和镇的泰米尔小孩。

理由是他们怀疑这名小孩在这场交火中充当了那加人的密探,泰米尔人当然不能坐视不管。

他们随即派遣一支由500余名泰米尔人组成的队伍,前往库基人的村落讨要说法,双方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共导致13人丧生和大量民众受伤。

库基人与泰米尔人的冲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因某次摩擦引发的族群冲突外,曼尼普尔邦更多的族群冲突源于对日常生活中公共资源分配不合理的矛盾。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梅泰人与山区部落民的矛盾,他们的矛盾集中体现在对土地、教育和就业等资源的争夺。

梅泰人的人口占曼尼普尔邦的半数以上,但他们居住的平原地区仅占全邦的8%,剩下广袤的山区全部由山区部落民居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梅泰人经常抱怨教育素质优良的自己并没有享受到应有的权利,而绝大多数山区部落民则享受着平原居民所没有的一些特权。

这是由于当地政府对各个民族采取扶持弱小民族的一刀切政策,这种政策带来的结果是。

尽管山区部落民在人口上是少数,但其在曼尼普尔邦当地政府中供职人员的比例反而更大。

同时在印度中央政府各部门中也拥有更多的工作职位,这引起了平原居民的普遍抗议。

抗议的梅泰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曼尼普尔邦政府小心翼翼地维系着各族群之间的利益平衡,但却无力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族际关系态势复杂,形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任何善意的、力图解决问题的举动都可能促使问题恶化。

故此族际矛盾与冲突仍将是威胁曼尼普尔邦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

曼尼普尔邦政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曼尼普尔邦只是个缩影

事实上,曼尼普尔邦的冲突只是印度东北各邦冲突的缩影,自印度独立以来,东北各邦一直频繁爆发族群冲突。冲突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种冲突,是山地和平原的分歧。

从地貌上看,东北各邦与曼尼普尔邦一样,都是平原和山地的划分,这种划分形成了不同的族群。

整个区域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都与山地与平原紧密相连。

山地的族群普遍认为山地地区的落后是由于平原地区的族群垄断了政治权利。

因此,这些族群纷纷反对平原地区部落的歧视性政策,提出建立独立区域的政治主张。

曼尼普尔邦地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种冲突,是本地人和移民之间的分歧。

印度的移民人口由来已久,而本地人和移民之间的冲突在东北各邦历史久远。

东北各邦基本上都面临着严重程度不一的本地人和移民之间的冲突,且有的反对移民运动常常成骚乱运动。

印度移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种冲突,是族群之间的领土分歧。

其典型例子便是曼尼普尔邦的那加人和库基人的冲突,由于印度东北各邦的族群往往交错而居。

一个族群提出的领土要求往往会遭到其他族群的反对,最终导致冲突的扩散和地区的不稳定。

印度东北各邦的族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造成这三种冲突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可归结为客观原因和主观因素两大类。

客观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地形差异。

东北各邦的山区长期处于孤立、隔绝状态,这种被孤立和疏离感可能会诱发暴动。

同时,山地和平原的区别使族群形成了不同的社会理念和生活习俗,进而产生了族群对特定土地的归属感,使族群冲突常常围绕领土展开。

其次,是语言差异,东北各邦虽然面积不大,但是却形成了200多个主要的部落和次部落,具有400多种不同的语言或方言,可谓是十分复杂。

最后,是宗教差异,东北各邦的族群在宗教信仰上有明显差别,印度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充斥其中,深刻的宗教分裂阻碍了该地区形成一个统一的区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于主观因素,就不得不提到英国殖民政府,对印度东北各邦族采取的形形色色的政策。

这些政策由于被独立后的印度政府所继承,而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政策包括:

族群化标签,在被殖民统治前,东北各邦本没有族群的概念,不同族群之间频繁混居和通婚。

然而,英国的殖民统治者却给东北各邦贴上了族群的标签,以试图识别各个族群,按照先进与落后对这些族群进行归类,最后将落后的族群划定在特定区域之内。

例如,那加人与库基人实际上是其他人给予的指称,这些部落先前并不知道和使用这些名称。

经过殖民统治的归类与标签化,这些部落才逐渐知道了自己的族群身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内线管理条例,所谓内线管理条例,是指当年英国殖民者征服该地区后。‘

由于并不想与该地区的部落形成直接冲突,根据内线管理条例将山地和平原一分为二。

由此,山地地区被排除在国家主要的行政管理体系外,始终保持一种孤立的状态。

因此,在英国统治时期,印度东北各邦有的区域处于英国的直接统治下,有的区域则被孤立。

这项措施使东北各邦分散与多样化的族群现状构建出了新的分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口迁移政策,英国统治印度后,将许多外来移民迁移到印度。

比如,为了开辟阿萨姆茶园,英国政府引入了大量的孟加拉劳工到阿萨姆的茶园工作。这埋下了本地人和移民冲突的祸根。

客观原因与主观因素的叠加,再加上围绕资源与身份意识产生的竞争,东北各邦的各个族群从差异走向了冲突。

在印度独立时,东北部地区就已经存在多样化的族群差异、竞争与冲突。时至今日,也没有停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东北各邦到印度

印度东北各邦的族群问题又是印度族群问题的缩影,印度的族群状况非常复杂。

受到宗教、种姓、民族、语言、家族、职业和地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有些因素相对独立,有些则相互交叉、重叠,构成了一幅非常多元、多样、碎片化的族群关系图。

印度的主要民族如印度斯坦族、泰卢固族等约占印度总人口的 82%,但印度同时还有414个部族

这些部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宗教和文化。长期以来,印度的族群冲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是各种极端的民族主义者制造事端,印度的行政区基本上是以语言划分的,不同的行政区往往就是不同民族的聚居区。

但是自从印度独立以来,一直有民族主义者要求重新划分邦界,为此经常造成操纵和鼓动流血事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是宗教冲突,印度的民族矛盾与宗教斗争密切相关,其中最主要的冲突表现在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之间。

印度教徒对国内穆斯林极其不信任和戒备﹐穆斯林对印度教徒也满怀戒心。

每有风吹草动,都要引发冲突和骚乱,除此之外,印度教与基督教之间也存在矛盾。

印度的基督教徒大多数是少数民族,本来就受多数派的歧视,加上近年来西方物质文化的强劲攻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使得一部分极端的印度教徒对基督教恨之入骨,屡次在全国各地捣毁和破坏基督教堂﹐制造流血事件。

最后,是以暴制暴,印度的部族主要分布在边远地区,民族情况复杂,社会发展不平衡,治理能力相对低下。

社会矛盾的消解方式往往以传统的“以暴制暴”为主,部族之间的冲突也从未间断过,这一特征在之前介绍的印度东北各邦尤为明显。

印度部族之间的冲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印度严重的族群冲突对其国家的未来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限制,由于民族冲突长期存在和发展在印度边境地区。

不可避免地对周边地区和国家造成影响,进而对印度的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产生了负面作用。

印度和缅甸的紧张关系是受族群冲突影响的典型,印度和缅甸是沟通南亚和东南亚的桥梁国家,两国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两国相邻的地方正是印度族群冲突最为严重的东北部地区,常年的族群冲突孕育出了猖獗的民族分裂势力和常年爆发的反政府武装活动,这些都会时不时波及到缅甸。

印度政府在处理本国民族问题的时候,常常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此,缅甸对印度颇有微词,两国的关系也不可能处于正常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族群冲突还对印度的对外经济造成了巨大影响,2013年,中印双方提出了建设中国、印度、孟加拉国、缅甸四国经济走廊的构想,并且得到了缅甸和孟加拉国两国的支持。

十年来,四国的经济走廊建设却进展缓慢,归根到底的原因在于,经济走廊的所在地区有很大一部分属于族群冲突猖獗的印度东北部地区。

边境民族带来的民族分裂冲突,移民造成的民族排外现象,甚至是极端的民族分裂势力和恐怖组织。

都给在边境地区从事商业活动的外国商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他们不仅经济活动受限,甚至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都会遭到侵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此之外,印度的族群冲突还阻碍了印度同南亚、东南亚地区的国际区域合作。

频繁的族群冲突产生了大量难民,他们在逃亡过程中很容易跨过一国边界,进入其他国家境内。

这深深地影响了印度同这些国家的国际关系,严重阻碍了国家之间的区域合作。

印度的难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近年来,印度政府尝试采取多种举措来解决民族问题。

如保障少数民族政治权利、发展少数民族教育,反对外国干涉民族问题,以希望能够消除种姓、种族等各种歧视,实现社会成员之间的平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民族内部如果没有归属感,就称不上团结,民族之间如果没有友好平等的交流往来,就称不上和谐。

未来如何治理族群团体间冲突,仍然是摆在印度政府面前的重要议题和难题,这也是印度想成为大国不得不迈过的一道坎。

参考文献:

《印度曼尼普尔邦的民族社会问题探析》马得汶

《论印度东北各邦族群冲突的类型和成因》李丽

《印度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熊坤新

《印度政府解决民族问题的政治举措及其启示》张世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