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为什么有一部分人,都没有缴纳过养老保险,还算工龄,这样真的公平吗?计算了工龄,就等于视同缴费,就等于多领一笔过渡性养老金,岂不是差距越来越大?”

视同,两个字的背后是不是意味着没有,实际上没有,却认定有,这是不是违背了多缴多得的原则,造成不公呢?更何况有些人视同缴费十一年,养老金多领2500元,比实际缴费更划算!

视同缴费的计算公式并非全国统一,各地区都有自己的标准。为何有人11年,领着2500元呢?如今计算过程揭晓了,一起来看看:

01、过渡性养老金,哪些人能领

说到过渡性养老金,其实就是政策变化期间的短暂行为。目前,能领到过渡性养老金的人群主要有四类人:

第一,机关事业单位的“中人”。老人是已经领到养老金的,新人是完全按照新办法计算的。只有那些在2014年10月1日前参加工作,而在这之后退休的中人涉及到过渡养老金。

就拿小王来说,是2002年“上岸”,那时候不需要缴纳养老保险,而工作十几年之后,2014年10月开始缴纳养老保险,那么从2022年到2014年之间的工作年限就视同缴费。

第二,企退人员中的部分人群。说到养老保险改革,就不得不提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建立之前的年限,因为那时候作为企业的工作也是不需要个人扣缴养老保险的,一律视同缴费。

再有就是服兵役的年限、知青下乡的年限,这些都属于“计算工龄”的。在养老金计算和上涨上都能体现出来。综上所述,过渡性养老金并非人人能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过渡性养老金如何计算

之所以网友对于过渡性养老金存有质疑,主要是因为他们在退休时发现了明显的差异。比如说同样缴纳社保15年,有的人按照15年计算养老金,有的人按照30年计算。

原因就在于网友所说的“明明没交社保,还算作交了社保”。那时候的没交社保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没交,而是个人没有缴费而已,所以,他们视同缴费也理所应当。

过渡性养老金各地区计算方法不一样,为何不能统一呢?因为各地区当年建立个人账户的时间就不是完全统一的,比如说大连市是1993年,而山东青岛1994年,山东其他地区是1996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下面就以大连市为例来讲解一下过渡性养老金的计算公式:

过渡性养老金=(全市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建立个人账户前年限+特殊工种折算年限)*1.4%

根据公式,过渡养老金不仅与社平工资有关系,与工龄有关系,更与缴费基数有关系,所以,也体现了复杂的运算,来看看两个例子:

案例1:仅有实际缴费29年,平均缴费指数1.2,假如2023年大连退休,基础养老金=8661*(1+1.2)/2*29*1%=2763元;

案例2:实际缴费29年,平均缴费指数1.2,视同缴费11年,假如与案例1同时在大连退休,基础养老金=8661*(1+1.2)/2*40*1%=3811元;

上述两个案例唯一的差别就是多了11年视同缴费,结果,基础养老金就高出了近千元,这说明工龄在养老金计算中发挥的作用是肉眼可见的。

如果再算上了多了的过渡性养老金,那就是多领(8661+8661*1.2)/2*11*1.4%=1467元。

细心的人儿其实发现了,对于大连的过渡性养老金计算公式来说,指数是1.4%,这是高出基础养老金的,这似乎也预示着,视同缴费年限的“工龄”比较值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视同缴费年限,是否引发不公平

视同缴费年限是对工龄的一种认可,如果没有视同缴费年限,这些工龄又该如何与养老金挂钩呢?工龄,这是网友们最重视的因素之一,代表着贡献的高低,不得不重视。

经过这么一测算,视同缴费11年能够带来2500元左右的差距,确实是比想象中要多。想要领这笔钱,就得找到人事档案证明当年连续工作年限,否则,真的吃大亏。

就拿江苏省这种特殊的计算方法来说,他们通过复杂的计算反推出当年的养老保险缴费情况,从而核定过渡性养老金,反而比大连这种计算要低很多。

所以说,视同缴费年限的重要程度完全取决于当地的计算公式,大家退休之后,可以看看养老金计算中过渡性养老金的说明即可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