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作为一个以大和民族为主体的国家,一直都有一种排外的倾向。比如日本从来没有过接纳移民的相关法律,全日本的外来高知阶层也仅仅只有1.7万,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于日本的印象就是极度排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这1.7万外来高知阶层中,却有1.13万的中国人,占比高达60%。由此可见,日本虽然排外,并不“排中”。究竟是原因导致日本如此青睐中国人才的呢?

日本的阴谋论?

日本的阴谋论?

关于这个问题,很多人想到的一点是,日本人可能有阴谋论。日本人之所以如此青睐中国人才,估计是想把中国的人才全部网罗过去,以此来充当日本的科学工具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维持日本“东亚科技帝国”的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关键的是,中国人才在日本的比例,是近些年才上升的。很多人就开始推测,也许是由于中国近些年来的科技不断发展,逐渐动摇了日本的科技根基。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只能高薪从中国挖人,这样才能断了中国的科研之路。

但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不是。因为自改革开放以来,日本就已经和我国建立了科技领域的合作关系。比如在1987年,日本的松下电器就曾入驻北京,将一部分电子产品技术带到了中国。北京的倒爷也就是在那时候起家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松下电器入驻北京之后,又有越来越多的日本貂皮生产商开始入驻中国。以至于在1990年到2010年这20年时间里,基本上都是日本电器的天下。

当然了,得益于我国制造业强大的“复制”能力。所以在2010年以后,我国的电器品牌开始强势崛起。后来经过一番商海拼杀之后,仅有为数不多的电器生产商活了下来。而日本电器因为在这场拼杀战中败下阵来,渐渐退出了中国市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说,日本电器就像如今的特斯拉一样,作为一条鲶鱼,促进了我国的电器行业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电器生产商只需要齐头并进,破浪前行,就能杀出一条血路。

前沿科技领域的合作

前沿科技领域的合作

除了电器行业以外,在前沿科学领域,中日两国的合作也是成果颇丰。比如日本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有马朗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1年,由马朗人受邀首次来中国参加学术交流。在中科院近代物理所的时候,有马朗人和我国科研工作者进行了深度的探讨。双方互相介绍了各自的科研进展状况,以及不同的创新思想等。

由于交流过程比较融洽,激发的思想比较新颖。所以有马朗人在往后的日子里,频繁来到中国进行学术交流。前前后后一共来了100多次,以至于后来海关人都认识他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终,经过和我国科学家不断的探讨研究之后,有马朗人提出了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的理论。靠着这一套理论,有马朗人甚至还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提名。由此可见,不光是在民生领域,在尖端科学领域,我国也和日本科学家有着“纠缠进化”的历史。

此外,还有像藤岛昭这样的著名化学家,也经常来中国做研究。据说这位有着“光催化之父”的化学家,还获得了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拿到奖以后,藤岛昭更是从东京理工大学离职,辗转来到上海理工大学,只为满足自己的科研梦想。从中也可以看出,在科研领域,不仅仅是日本在吸引我国人才,我国其实也在吸引日本人才。

在2014年的时候,日本研究开发局局长冲村宪树,更是发起了一项“樱花科技计划”,意图邀请亚洲各国的青少年赴日参观学习。从2014年到2017年这3年时间里,“樱花科技计划”一共邀请了9000多名中国青少年赴日进行参观交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此可见,我国和日本的科技交流一直都很频繁。并不是像某些人猜测的那样,说是日本近些年才搞出了“笼络中国科学家”的计划。如果真是那样的话,那有马朗人和藤岛昭等人又是意欲何为呢?

所以说,用阴谋论来揣测大国之间的科技交流,实属不妥。只有对实际情况了解不全面的人,才会用阴谋论来解释一些。这种思维方式还是需要得到改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开放还是封闭?

开放还是封闭?

当然了,虽然阴谋论不存在,但很多人又开始觉得。如果中日之间频繁进行科技文化交流的话,我国会不会受到日本文化的入侵?更有甚者,会不会出现那种人才流失的情况?

关于这个问题,还是有必要好好探讨一下。严格来讲,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无论身处哪个时代,开放和交流都是维持生存根基的不二之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开放会导致资源、经验和知识的不断摄入。通过大量的智慧碰撞,自身的系统就会变得更加庞大且复杂。这就好比一个生态系统一样,如果故步自封,只能走向毁灭。唯有吸收阳光雨露,才能茁壮成长。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汉朝和唐朝,就是因为开放才得以繁荣富强的。如果没有打通河西走廊,和西域诸国进行文化交流的话。估计汉唐大概率也就那样了,至少不会出现那种万国来朝的盛世场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还有两个反面教材,那就是乾隆和慈禧。乾隆是觉得自己已经很厉害了,所以没必要和别人沟通,这样就造成了清朝闭关锁国的困境。至于慈禧,则是害怕外来的东西不好控制,所以也选择闭关锁国。在这种情况,清朝灭亡也是在所难免的了。

毕竟系统一直不开放的,迟早会被外面的竞争者给干掉。以前如此,现在更是如此。所以说,开放大于封闭,这是老祖宗用血换回来的教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国会不会面临人才流失?

我国会不会面临人才流失?

好了,接下来就是第二个问题,我国会不会面临人才流失的情况?如果把目的地换成美国,倒是有这种可能。但如果目的地是日本的话,则完全不用担心。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相比于美国而言,日本是属于一个静态社会。

啥叫静态社会?简单来说就是一份工作干到老。父亲是什么样,儿子就是什么样,讲究的就是一个父死子继。在这种严密的社会运行模式下,所有人都被阶层给锁死了。大家都按照一个固定的程序设置来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外面的人再想进去就没坑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也是为什么日本的外来高知阶层这么少,毕竟来了也没位置,那还来干嘛?而且就算有位置,这个位置也显得比较压抑。毕竟大家都在按程序来走,没有任何阶级跃迁的机会了,能不压抑吗?

所以说,外国人之所以不来日本,并不是因为日本排斥外国人,而是因为外国人受不了日本这种压抑的社会氛围。至于为何留下来的大多都是中国人,主要也是因为中国和日本都是属于东亚文化圈,大家的工作性质都比较接近,所以留的时间相对来说就比较长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中国人之所以占比这么多,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中国离日本比较近。众所周知,任何技术的扩散,都是从相邻区域开始进行的,原因就是相邻区域交流起来比较方便。长此以往,互相之间派过去的科学家可不就大幅度增长了。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国人比较多。像韩国的话,人口只有5000多万。所以他们在日本的科研人才数量少之又少,仅仅只占外来高知阶层的4%。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问了,既然人口也是一个关键。那印度这么多人,为何印度在日本的科学家只占6%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也是因为印度科学家大多去了欧美。毕竟那里才是印度人的龙腾虎跃之地,这一点从欧美各国的科技公司CEO中就能看出来。但凡日本人把公司开到欧美,估计就能雇佣到印度人了。

当然了,无论是中国人还是韩国人,亦或是印度人,在日本工作的时间都不会太长。因为日本那种压抑的社会氛围依旧是个问题。虽然日本社会很发达,但大家长期得不到晋升,该走还是得走。这也是为啥我国不用担心人才外流日本了,毕竟在日本混没前途,可不就回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何日本如此渴求外来人才?

为何日本如此渴求外来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大家都不想留在日本。但日本在人才需求这方面,一直都是出了名的“饥渴”。尤其是在近些年,日本挖人简直挖到了疯狂的境地。

很多日本科技型公司干脆直接参与了全球抢人大战,日本政府对此更是颁发了多项特定技能的签证。只要你有知识有技术,那就是日企里的香饽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日本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狂吸人才的现象,主要也是跟日本目前的老龄化问题有关。光是在2022年,日本就有900多万老人面临再就业。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政府如此还不引进人才的话,那再过一些年大街上基本上都是老人了。

此外,日本的少子化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政府。从2010年到2022年,这12年时间里,日本的人口呈现直线下滑的萎缩状态。在2022年的时候,日本的出生人口更是跌破了77万,堪称历史最新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这个时候,如果日本还不引进外来人口的话,那基本上就只剩下一具空壳子了。所以说,相比于封闭而言,日本目前最需要的是开放。不然的话,还没等日本“岛沉”,日本人就先行灭绝了。

当然了,虽然我国还没有面临日本的这个问题。但从当前的趋势来看,在10年或者20年后,我国很大概率也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现象。如果真到了那个时候,估计我国也得开启外来人口引进计划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的来说,开放的好处是大于封闭的。古时候是这样,现在更是这样。毕竟只有开放才能交流不同的知识,并碰撞出新思想。如果没有开放的话,那整个社会就跟一潭死水没什么区别了。我国也正是靠着改革开放这项政策,才把经济、科技和文化等领域给提了上来。从这个层面上来讲,怎么赞美改革开放都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