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惨败怪谁?杜聿明晚年回忆:打刘伯承必胜,可蒋介石不听

淮海战役是国共双方在战略决战阶段所进行的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历史已经证明,国民党没能在这场大决战中取得胜利。

但据国军在这场战役中的实际总指挥杜聿明回忆,当年其已经拟定了先攻打中野刘伯承,再回头伺机消灭华野粟裕的计划,如果按照此计划执行,国军必能取得胜利,可蒋介石却否决了该项计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历史真按照杜聿明所设想的进行演绎,国军真能取胜吗?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1948年11月,淮海战役开始前,蒋介石总共调集了80万大军,以徐州为中心,将部队沿陇海线和津浦线摆成一个十字形,作战区域东起江苏连云港,西至河南商丘,北起河北临城,南达安徽蚌埠,准备以80万对60万的优势兵力与我华野和中野决一死战。

指挥如此大规模的兵团作战,蒋介石也是十分慎重,一方面他需要这个指挥官具有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经验和能力,另一方面他又需要这个人对他忠心耿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国民党本身就是各路军阀拼凑起来的散装组合体,在实际作战中总是各怀鬼胎,蒋介石只能次中选优了。

刚开始,蒋介石想将徐州剿总一线总指挥的职位让华中剿总司令白崇禧兼任,白崇禧头天还答应的好好的,结果第二天就反悔,死活不干。

蒋介石又想到了杜聿明,但杜聿明资历不够。

因为徐州剿总司令相当于战区司令,按国军的作战指挥架构,必须是陆军二级上将起步,军事作战经验、从军年限和能力也必须服众,而杜聿明仅仅是个中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州剿总是1948年6月成立的,当时蒋介石为防止白崇禧、傅作义等地方军阀做大,所以万般无奈之下选择了对其忠心耿耿,但军事指挥能力平平的刘峙担任了徐州剿总司令一职。

深知刘峙并无军事大才的蒋介石为了不让刘峙把这80万大军都赔进去,就让杜聿明作他的“副将”,任命他为剿总副总司令兼任“前进指挥部”主任,辅佐刘峙操盘徐州军务。

但任命的军令是在淮海战役发起的4天后,也就是1948年11月10号才下达到徐州前线的,而杜聿明在10月就被派到东北地区收拾残局。

当时辽沈战役已经接近尾声,杜聿明在东北也无法力挽狂澜,淮海战役发起时他正在葫芦岛解决辽沈残军的后撤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淮海战役的第一阶段,我华野的目标就是分割包围并歼灭国军在新安镇的黄百韬兵团。

按照国军徐州剿总的作战计划,其原本是要趁我华野刚经历济南战役,还未来得及补给休整时进攻鲁西南地区,以便先歼灭我主力一部,然后吸引华野剩余部队来增援,然后依靠优势兵力和火力将我包围歼灭。

但其又担心若把主力集中于攻击华野,那徐州西部的中野将趁机攻打徐州,因此国民党经反复衡量还是没敢向鲁西南进攻,而是采取将徐州周围的各兵团收缩,紧紧围绕徐州的坚固城防与解放军进行决战的方针。

然而就在国民党徐州指挥官刘峙在慢腾腾收缩部队时,我华野也已判断黄伯韬部要西撤,因此提前发起进攻,而此时杜聿明还没接到回调徐州的命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黄伯韬正在向徐州撤退时,刘峙却在此时向其发布了一道手令,手令要求他的7兵团与在其东连云港驻守的44军一起撤退,他必须等44军到达新安镇后才能开始撤退,正是这道命令让其又多在新安镇呆了2天。

到了11月7日黄兵团才开始撤退行动,但整个撤退行动组织十分混乱,加上在京杭大运河上仅有一座铁桥,黄伯韬走得十分艰难,等好不容易过了运河,到达碾庄的碾庄圩时,其64军军长刘镇湘又建议利用之前李弥兵团撤离时留下的工事与华野追击部队决战。

黄伯韬犹豫一天才决定就地进行防守,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华野15万大军成功地将其围在了碾庄圩地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兵团被围的消息让刘峙大惊失色,其立刻命令徐州西侧的邱清泉和东侧的李弥兵团紧急东进救援黄兵团,因此蒋介石急令杜聿明返回徐州负责筹划拯救黄伯韬兵团的事务,但杜聿明对徐州局势早已心知肚明。

其对在现在的部署方式击败解放军信心不足,因此一直以辽沈撤军任务未彻底解决来推脱。

直到东北的部队全都撤退完毕,杜聿明才到南京接受蒋介石的任命,开始奔赴徐州接管防务。

到了徐州,杜聿明成为实际上的总指挥,“机灵”的刘峙赶紧把一切防务移交给杜后,自己准备到蚌埠去躲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黄伯韬陷入重围的危局,在国军中素有战略眼光的杜聿明比刘峙,其指挥才能自然要高出好几个档次。

当时徐州周围的各兵团司令都向杜聿明报告,称是遇见了共军主力,然而杜聿明很快就判断,就算华野实力再强,也不可能在每个方向进行主力突破。

而目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黄伯韬被围的事情,因此其判断华野的主力是在徐州东侧的碾庄圩附近。

杜聿明很快就制定了一个围魏救赵的策略,这个策略就是通过围歼刘邓的中野实现对华野的牵制,从而减轻黄兵团的压力,帮助其成功突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围魏救赵能否成功?从当时的战场态势分析,杜聿明这个围魏救赵的方案是非常高明的,那中野华野的配合是怎么来的呢?

当时国军在淮海战场的兵力已经远超中野的40万兵力上限,其拥有邱清泉的2兵团、李弥的13兵团、黄伯韬的7兵团、孙元良的16兵团、刘汝明的8兵团、黄维的12兵团和李延年的6兵团总共7个兵团约80万部队,因此粟裕向中央军委发电要求刘邓的中野加入淮海战场,并请陈、邓统一指挥。

中央军委很快就同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杜聿明对淮海战场的一贯主张是坚决隔离华野和中野的协同汇合,因此基于这个总体作战思路,其巧妙的提出了通过围歼兵力较弱的中野来达到为黄兵团解围的目的。

因此其立刻向黄兵团发电,要求其坚持10天左右,而其电令李弥的13兵团来防守徐州,同时电令2兵团、16兵团和华中剿总派出的黄维12兵团来共同围剿中野的20万人马。

按照杜聿明的设想,如果其能够坚持执行这套作战方案,会产生3种结果。

最好的结果就是中野成功被围剿歼灭,而东线的黄伯韬兵团成功突围;此一点的结果是中野没能全歼,但遭受国军重创,而黄伯韬虽然突围出来了,但也同样损失惨重;最惨的结果是刘邓大军成功突出重围,而黄伯韬兵团覆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这个方案只是理论,国军实际情况要复杂很多,导致杜聿明的作战方案无法落地执行。

第一个就是杜聿明与蒋、刘配合不通畅。

他虽然名义上负责徐州剿总的指挥工作,但却只是一个传达命令的工具,这个指挥者也不是刘峙,而是蒋介石。

众所周知,蒋某人是名副其实的“微操圣手”,其一贯喜欢越级指挥,插手前线军务,经常干一些因小失大的事情,导致国军作战屡屡失利,但战后又总是把战败的罪责强加给前线的指挥官,这在解放战争时期表现更是明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在黄兵团被围后,蒋介石一心想的是黄伯韬不能丢弃,因为黄伯韬是国军中少有的靠敢打硬拼升上来的将领,其对蒋介石足够忠诚,老蒋对其也很重视。

而杜聿明的战略是要置黄伯韬不顾,全力围歼刘伯承的部队,因此蒋介石没有同意。

杜聿明在负责徐州剿总的作战指挥上屡次被其截胡,导致本来有机会逃出升天的机会,但是受制于蒋某人的命令而白白丢掉。

除了蒋介石的控制,还有就是刘峙这个逃跑将军的羁绊,杜聿明提出这个作战方案后,刘峙心里惴惴不安,他一直认为华野的主要目标是攻占徐州,围困黄伯韬是为了围点打援,这是解放军一贯的战法,因此其还是主张将部队布置在徐州附近做防御比较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杜聿明远的拧不过蒋某人,近的又要受刘峙的掣肘,无奈之下,他又提出了第二个方案,就是还用一个兵团来防守徐州,剩余的主力兵团全力东进解救黄伯韬,这个方案虽然不符合刘峙的心愿,但是符合蒋介石的意图,因此得到蒋介石的批准。

然而就在杜聿明准备行动的时候,我党的地下工作者又给了其以重击。

当时国民政府作战厅厅长郭汝瑰是我党打入国军指挥中枢的特工,其很快将这一重要作战情报发送到我华野和中野手里。

刘伯承迅速改变中野的作战方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国军的王牌主力邱李兵团都在陇海线上忙于做救援黄伯韬兵团的准备,而徐州与南部城市蚌埠之间的宿县成为其软肋。

我中野于11月9日迅速抢占宿县,隔断了李延年、刘汝明两个兵团与徐州附近的国军主力兵团之间的联系。

而华野在11月22日黄昏时分也完成对黄伯韬兵团的歼灭,之后便以钳形攻势挡在国军南下宿县的路上。而中野也分出一部分兵力阻击北进宿县的李、刘兵团,使这两个杂牌军团行军速度缓慢。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原本奉杜聿明命令北上徐州的黄维兵团的位置就突兀了出来,中野迅速抓住机会,包围了黄维兵团,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就开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此时南下的国军邱、李、孙兵团对我负责阻击的华野部队阵地进行强攻,但在我军英勇坚守下未能取得突破。

突击不成的国军南下军团只好向杜聿明建议另寻他策。

面对黄伯韬兵团的覆灭和黄维的被围,国军高层感到难以打破现实僵局,便提出放弃徐州,退守淮河南岸,再依托武汉和南京的城防与共军决战。

在这种情况下,杜聿明率领3个兵团30多万人沿永城公路一线向徐州西南方向撤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蒋介石干涉一线作战的毛病再次让我军逮到了机会。

本来杜聿明与蒋介石已经达成“撤不能打,打不能撤”的契约,但就在杜聿明带着30万部队急急忙忙撤退时,蒋介石又发来急电,让杜聿明去给黄维解围,杜聿明看完后就知道什么都完了。

就因为蒋某人舍不得黄维,30多万部队仅离开徐州一天就被解放军追上包围,以致于最后纷纷灰飞烟灭,杜聿明最后也被俘虏。

围魏救赵战略不能实现的第二个原因是,杜聿明下边这些兵团与兵团之间无法拧成一股绳,在执行总体作战方案时互有掣肘,难以形成有效协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淮海战役中国军的7个兵团虽然都可称得上是主力部队,但彼此之间还是有“高低贵贱”之分,这7个兵团可以分为3个级别,高的看不上低的,低的不服高的。

邱清泉的第2兵团和黄维的12兵团都可称得上是徐州剿总中的主力中的主力。

邱清泉2兵团是1948年8月以国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新5军为核心组建的,新5军清一色的美式装备,战斗力强大,另外该部队还配有独立骑兵旅,拥兵12万。

而黄维兵团以第4快速纵队为核心,拥有4个军,配备了坦克部队,也是清一色美式装备,拥有10万以上兵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级别的部队就数黄伯韬的7兵团和李弥的13兵团了。

黄伯韬的兵团虽然不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但其作战勇猛,深受蒋某人赏识,而且这次战役其还将美械100军和44军纳入麾下,实力得到增强,不可小觑。

而李弥的13兵团虽然人数只有6万,但李弥本人治军有方,作战更是顽强,敢打敢拼,其在国军中的作战实力也是有口皆碑的。

最后一个级别就是孙元良的16兵团,李延年的6兵团和刘汝明的8兵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3个兵团的战斗力都比较弱,只有其中的第6兵团中阙汉骞的54军是美械装备,其当初是辽沈战役中攻击塔山的主力部队,属于战斗力较强的部队。

这些兵团除战斗力参差不齐外,其还分为嫡系和非嫡系。

邱清泉兵团和李弥兵团关系不错,两支部队中的多数官兵都来自中央系和远征系,经常也一起行动,因此国军军界经常以邱李兵团相称呼。

但邱兵团和黄伯韬兵团不怎么对付,之前在豫东战役中,邱兵团拼了老命去营救被围困的黄伯韬部队,因此和我华野部队打的难舍难分,虽伤亡惨重,但终究是救出了黄伯韬部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在战后庆功时,邱兵团却未获任何嘉奖,反而让黄伯韬得了勋章。

此事让邱清泉大为恼火,这也是为什么在淮海战役中,面对陷入重围的黄伯韬,邱李兵团直接选择了隔岸观火,每天仅以3公里的速度缓慢前进,导致黄伯韬兵团覆灭。

而至于孙元良、李延年、刘汝明兵团,更是难入邱、李2人的法眼,孙元良作战不行,但逃跑的功夫和刘峙有一拼,在杜聿明陷入华野包围圈时,其本来和邱李兵团配合突围,结果一收到突围命令,其就发挥逃跑特长,先跑掉了,任杜聿明怎么呼喊也不接电报。

而李延年、刘汝明自知不被其他兵团瞧得起,在挽救黄维方面也是装模作样,根本拿不出拼命的勇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黄维兵团更是华中剿总的人,谁也管不着,何况他还是个按照教科书打仗的死脑筋。

而杜聿明对于这些互相鄙视的兵团下属也是颇为头疼,虽然其在这些将官中的威信还不错,但面对江河日下的时局,其也是有心无力。

这里边邱清泉打起仗来就像疯子,谁也指挥不了,李延年只听老蒋的,孙元良狡猾虚伪,黄伯韬倒是个顾全大局,打仗用命的职业军人,总之是大家都不往一个地方使劲,与我军的密切配合,有难同当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结局淮海战役时的国民党已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腐朽到极致,其中的顽疾并非一时的调整就能挽救,在整个体制腐烂透顶的情况下,光靠一个身染重疾,头脑灵光的杜聿明起不到力挽狂澜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党的胜利也不是光靠国军的腐败无能,更重要的是我军上下一心,以人民为中心,依靠人民的力量才取得了淮海战役的胜利,这也是陈毅所说的,淮海战役是用人民群众的小推车推出来的。

而国民党部队站在人民的对立面,将人民当作实现其统治利益的工具,不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上,不知道为谁而打仗,有再好的作战策略也无法落地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