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兰州"子爵府"的神秘面纱

一段被人遗忘了历史,静静地停留在西关十字。这背后是甘肃近代史百年的沧桑。

不少兰州知道,今天的甘肃省政府所在地,是明代的肃王府遗址,也有人知道以前兰州有个侯府街,这是清代甘肃提督靖逆侯张勇的府第,位置在今天的延寿巷,以前个皋兰文庙就是用靖逆侯府改建的。

然而,兰州的“子爵府”却是一个鲜为人知的话题。尽管这是甘肃近代史上不太光彩的一段,但是却是甘肃近代史绕不开的话题。割裂了它,我们呈现给后人的将是一个不完整的历史画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14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将他在甘肃的亲信,时任甘肃总督的张广建封为“子爵”。于是,张广建打着修建甘肃机器局的旗号,为他修建了一座“子爵府”。这就是老兰州人所说的“张大帅官邸”。1917年,这里变成了甘肃机器局所在地。

走近这段历史,将会感受出风云激荡的甘肃百年。

 一组被人遗忘的民初建筑

它是破旧的,里面到处是住家户盖的小房子,许多角落堆满了各种杂物,一些地方飘散着朽怀的气息,在一些人眼中,它甚至濒临着被拆除的边缘,如同上个世纪张广建统治下甘肃大地。所有这些都难以掩饰曾经有过的气度。

在兰医二院住院部南面有一个不起眼的小门,同许多单位的小门一样,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是进去一看才发现别有洞天。(时在2002年夏)

这里面是一个大院落,北面是一个大殿,对面则住着三四户人家,两侧能看出走廊和厢房的。院子极空旷,前两天下雨留下的积水还没有完全干,有些地方依然泥泞,院子里几株大树,长势极旺。有几个民工正在干活,没人问我们的来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不知道张广建是不是在这个大殿里面发号施令过,但从它的规制我们能看出不是民宅。这个院落是按照对称的布局建造。东西两面有曲折的小道可以进去,依次走了进去,原来这里住的都些住家户。在萃英门36号的门牌前,我停住了脚步,因为已经没路,原来它和繁华热闹的临夏路仅有一墙之隔。

住户们说,这几年,每年都有人前来丈量、查看。这里以前是兰医二院的门诊部,后来新的门诊盖起来之后,这里就变成了家属院。再往前人们就说清楚了。

浏览过这里的一切后,我来到了市文化局文物处,试图能探究出它更大的价值,这时已是5月27日(时在2002年夏)下午了。

陈世忠处长说:“这是兰州地区保留不多的民初建筑,更重要的是它见证了甘肃近代百年的历史。”

从甘肃举院到机器制造局,从机器制造局再到化机厂,从兰州大学到兰医二院门诊。洋务运动、平定阿古柏叛军、建立新军、袁世凯复辟、雷马事件、兰州事变、日本人轰炸兰州等等的事件,我们都从这里看到影子,找到它的踪迹。

 由举院到兵工厂,见证纷乱的甘肃近代史

现在的兰医二院、甘肃化工机械厂所在的地方就是以前的甘肃贡院(也叫举院)的所在地,是供举人们考试的地方。而所谓的“子爵府”则是举院南部的地面。

甘肃贡院初建于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为当时的陕甘总督左宗棠所主持修建。今天,至公堂大匾上的左宗棠题款依然清晰可见。可是,至公堂和衡鉴堂都即将升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了,但它仅仅是一个文物点,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都不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它是如何由举院到制造局的呢?这背后是纷乱的甘肃近代史,也是中国近代史缩影。

甘肃举院落成之前,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的学子们要想参加乡试必须长途跋涉,到陕西三原陕甘学政驻在地进行考试,在交通条件不便时候,仅是到达考场,紧要花费三四个月,甚至更多的时间,不仅路途花费不少,而且常常雨雪所阻,有时写考生没有到达考场就已病卧途中了,抵陕考试不到3000人,甘肃籍学子最到不过600人。

左宗棠上《奏请甘肃分闺疏》后,清政府同意在陕甘分试。当时,全省各界踊跃捐助很快就筹集到了50万两白银,修建起了这座举院。

据史料记载,这所贡院规模宏大,占地长140丈,宽90丈,外面筑有城墙,里面这是考试用的号房以及考官门包工用房,今天我们在兰医二院里面看到的至公堂就是党的核心建筑,至公堂前为明远楼,明远楼后来北刘尔忻迁往五泉山,明远楼的南北两侧则是一个个号房,号房就是考生每进行考试的地方,是小鸽子笼,里面除了放一张桌子之外,在没有其他的东西,地方也极其狭小。在号房的四周环建有其他的附属设施受卷所、誊录所、对读所、弥封所、收掌所等等,从这上面我们能看出科举考试的一些规程,考生将试卷答完后,先要交到,然后由专门的人誊录,在由专门的人对读看看誊录的是否正确,然后在弥封起来,交有考官审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贡院落成之后,左宗棠亲自主持了第一次考试,参加这盛况空前,这是自康熙五年陕甘分治之后,209年来在甘肃举行的第一次乡试。3000人参加了考试,当年的第一名就是安维峻,素有"陇上铁汉"之称。

安维峻一生清廉、不阿权贵。1894年12月他上书光绪皇帝《清诛李鸿章疏》,其忧国忧民之心、激昂慷慨之情为天下关注,“陇上铁汉”即出于此。

清政府废止科举制度后,昔日热闹的举院沉寂了下来。1914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将他在甘肃的亲信,时任甘肃总督的张广建封为“子爵”。于是,张广建打着修建甘肃机器局的旗号,为他修建了一座“子爵府”。这就是老兰州人所说的“张大帅官邸”。1917年,这里变成了甘肃机器局所在地,开始大规模生产各种枪弹、炸弹、炸药,同时进行军械修配。

浓缩甘肃近现代工业 

从所谓的“子爵府”中我们能看到甘肃近现代工业步履。有举院到制造局再到化机厂,是一部浓缩了得甘肃工业史。

甘肃的近代工业是从左宗棠创办兰州制造局开始的,这也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洋务运动。从当时兰州制造局的地位和作用来说,甘肃兰州洋务运动历史中一个不能忽视的地方。

尽管这个所谓的“子爵府”是在1917年才成为甘肃制造局的,但是它承前启后的作用不容忽视。

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任陕甘总督的湘军首领左宗棠进驻兰州后,出处西征,收复新疆,平定阿古柏叛乱的需要,奏请同治皇帝同意,设立了兰州制造局,这是洋务运动在甘肃的开始。

设立制造局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战争的需要,同时减轻军费开支,当时一枚德国造开花弹,售价白银30两,2万发步枪子弹的售价为19万两白银。

当时,兰州制造局的经费来自英国汇丰银行的贷款,据说整个建设公共花费白银400万两,左宗棠向德国订购了一批设备,其中有6英尺手摇车床、手摇钻机等。最初制造局设在兰州城南的畅家巷,也就是在今天的省卫生厅一带。因为产品中有炸药,建在城外的目的是为了安全。

到1882年停工的时候,共建成了十几间厂房,还有从浙江、上海等地招来了100多名工人,先后制造出了火药、大小开花炮、单双筒枪等武器。1875年左宗棠在信中写道,仅是在这一年就造了螺丝炮20多门,后膛七响枪数十枝,1876年一次性上缴子弹2万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甘肃近代工业的开路先锋,兰州制造局所制造的武器在平定新疆阿古柏叛乱的战斗中发挥的极大的作用,是鸦片战争后30多年来,中国第一次用国产武器打败的入侵的侵略军。可惜的伴随着战争的结束,兰州机器制造局的生产也停顿了下来。一方面说明,清政府在对待洋务运动上一直是被动的接受,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洋务运动在先进科学技术引进中的局限性。

1882年兰州制造局停工了,这一停就是26年,1908年这批设备有派上了用场。兰州制造局重新开业,并改名兰州机器局,由畅家巷迁到了城内的小仓子街,也就是今天官升巷,为新军生产装备。1917年,这里正式成为改名为甘肃制造局,开始大规模生产各种枪弹、炸弹、炸药,同时进行军械修配。左宗棠当年用来生产进攻阿古柏叛军的设备,又被用来生产打内战武器弹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中央资源委员会和甘肃省政府所接管改名为甘肃机器厂,1942年为了防止日本人的飞机轰炸,人们将机器厂全部迁往,兰州西郊的土门墩,解放前,这里所有的机器被马步芳洗劫一空运往青海。解放后这里变成了兰州通用机器厂。

有一幕我们不能忘记,最初的兰州大学在这里诞生。1946年8月1日,国立甘肃学院同西北医学院兰州部合并为“国立兰州大学”,也是以此地为校址的,解放后,此地就成了兰医二院。

揭开历史一幕,有些时候是大气磅礴,有些时候是和风细雨。不管怎样我们都不能忘记那段历史,有时候最好的记忆就是修建一个纪念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