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陈忠和指导在2005年北京周期开始之际就已经启动了副攻高大化的任务,而且国内也确实涌现了不少身高条件出众的副攻队员,像徐云丽、薛明、马蕴雯包括罗瑜都是这个时期高大化的代表人物。但是这几位球员虽然身高突出,各自特点鲜明,但是也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自己进攻的短板,薛明的二号位进攻孱弱,马蕴雯三号位进攻力量不足,徐云丽二三号位进攻都有但是也并不是进攻主导,罗瑜三号位犀利,但是没有二号位的进攻。对于中国女排来说,副攻二号位的进攻能力可谓是全队举足轻重的武器。中国女排历来不打强力接应的路子,即便是当年的邱爱华、曾春蕾,也没有足够实力撑起整个二号位的进攻任务,所以,副攻在右翼的进攻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女排左右两翼进攻的平衡效应,这就给了杨珺菁一个再好不过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当年伦敦周期的副攻人选基本还是围绕薛明、马蕴雯、徐云丽这三位队员来组织。这在2010年世锦赛时期就已经是足够成型的副攻阵线。毕竟,这三位队员作为陈忠和指导一手挖掘培养起来的队员,正逐步进入副攻的成熟期,在网上的控制能力在国际排坛也不会有多吃亏,这是很重要的因素。副攻的成长周期相对来说比较长,按照时间来看,伦敦正好是这三位副攻进入状态的时机。不过,天不遂人愿,薛明因为心脏原因不得不淡出排坛,而伦敦周期伊始,蔡斌指导的“梅楚革新”就遇到阻力,在黯然被下课之后,王宝泉短暂接任,也很快离开。俞觉敏指导在中国女排最为艰难的时候勇挑重担,也正是他发现并挖掘了杨珺菁这位在南部女排解散之后已经准备退役的队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珺菁是难得的副攻之中扣球力量有威胁的队员,而且作为二号位的进攻核心人物,她的背飞下球能力很强,无论长背飞、短背飞,还是背快,速度快力量大是她最大的优势。其实杨珺菁的弹跳能力一般,但是得益于当时国家队主二传魏秋月的高水平,身后球的质量都非常好,使得杨珺菁的二号位进攻能力有了最大化的显现。有了她的进攻牵制,再加上同时被召入国家队的周苏红、张磊两位跑动型接应的战术攻,中国女排很快就恢复了过去的快速多变的进攻套路。不过相比薛明、徐云丽和马蕴雯在拦网上的能力,杨珺菁还是相对欠缺一点。毕竟,拦网能力跟一个队员的比赛经历是相辅相成的,而杨珺菁在南部女排的比赛本来就有限,转入八一之后基本是在替补席。实战的缺乏也造成了她攻强拦弱的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在2011年首次入选国家队之后,俞觉敏指导很快就挖掘了她在右翼进攻的能力,在当年世界杯中可谓横空出世,作为主力副攻,杨珺菁在进攻端基本实现右翼强力进攻的初衷,各支队伍对于她在二号位的背飞进攻显得很不适应,也更不上她的节奏,而且她在拦网方面也有不错发挥。当年世界杯中国女排位居第三,在第一时间拿到伦敦奥运入场券,可谓大大超出国内舆论的估计。而杨珺菁在整个世界杯的比赛中,扣球成功率极高,要不是最后一场未能登场,很可能斩获最佳扣球称号。而她在进攻端的优异能力,也随着这届世界杯而开启了高光时刻,进而延续到伦敦奥运和2014年世锦赛、2015年世界杯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