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10年到1424年,明成祖朱棣先后五次亲自率军征讨蒙古部落。

1410年,朱棣第一次征蒙古。朱棣这次亲征的起因是前一年明朝派出的使者被鞑靼杀害,派出的将领也中了鞑靼的埋伏,导致全军覆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棣决定亲自去教训鞑靼,原先他在北平当燕王时就经常与蒙古人交战。靖难之后,他自己到南京当皇帝,还让镇守北部边境的藩王南迁,这才导致北部防务空虚。

这次,朱棣亲自承担边防重任。除了领兵亲征,他还将西部瓦剌部落的三位首领封王,让他们去牵制鞑靼。

朱棣率军到胪朐河(今克鲁伦河,位于蒙古国)流域时,得知鞑靼的可汗本雅失里率军向西逃往了瓦剌部,鞑靼的丞相阿鲁台则向东逃窜。

朱棣在斡难河(位于今蒙俄边境)追到了本雅失里。交战过后,明军大胜,本雅失里逃亡到中亚地区的察合台汗国,后来被瓦剌首领马哈木杀害。

打败本雅失里后,朱棣挥师向东攻击阿鲁台,双方在今蒙俄边境之斡难河东北方向交战,明军又大胜。朱棣原本决心击杀阿鲁台,但由于粮草不继,并没有追击,让阿鲁台逃走了。

此役过后,鞑靼实力大减。阿鲁台为了向明朝示好,向朱棣进贡马匹。朱棣封阿鲁台为“和宁王”,其用意不仅在于笼络鞑靼,还在借助鞑靼的力量压制正在崛起的瓦剌部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414年,朱棣第二次征蒙古。朱棣这次的目标是瓦剌部落。鞑靼衰落后,瓦剌趁机坐大。瓦剌部首领马哈木在胪朐河驻兵,并向率部向漠南进逼,威胁明朝北部边境。

朱棣率军从北京出发,行军至忽兰忽失温(今蒙古国温都尔汗西北)与马哈木交战。

朱棣先是亲率骑兵引诱瓦剌军离开山地,再让神机营使用火器射击,然后率骑兵冲击敌阵,最后大败瓦剌军,马哈木落荒而逃。此役过后,瓦剌受到重创,多年不敢侵犯明朝边境。

1422年,朱棣第三次征蒙古。此次征讨的目标是复苏后的鞑靼部落。

鞑靼上次战败后,向明朝称臣,获得了喘息的机会。

实力壮大后,鞑靼的阿鲁台又改变对明朝的依附政策,于1421年攻占了明朝北部边境重镇兴和(今内蒙古兴和县)。

朱棣率军来到宣府(今河北宣化)东南的鸡鸣山时,阿鲁台得知明军来袭,逃离了兴和,避而不战。朱棣无法搜寻到阿鲁台的踪迹,只好班师回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423年,朱棣第四次征蒙古。此次征讨的目标仍是鞑靼。阿鲁台屡次侵犯明朝边境让朱棣不胜其烦,朱棣决定再次率军亲征。

当时阿鲁台被瓦剌击败,无力阻挡明军,鞑靼部落军心涣散。朱棣率军到达沙城(今河北张北以北)时,阿鲁台的部下阿失贴木儿率部投降明军。

鞑靼王子也先土干(察合台汗国大汗也先不花的六世孙)率部降明。朱棣封也先土干为“忠勇王”,随后便班师回京。

1424年,朱棣第五次征蒙古。此前阿鲁台率军进犯明山西大同、开平(今内蒙古正兰旗东北)等地。

朱棣率军北征。明军行至隰宁(今河北沽源南)时,朱棣得知阿鲁台逃往了答兰纳木儿河(今蒙古境内之哈剌哈河下游),下令全军急速追击。

然而明军到了答兰纳木儿河后,还是未能找到阿鲁台的踪迹,朱棣遂下令班师。朱棣在回师途中病死于榆木川(今内蒙古多伦西北)。

后果

瓦剌兴起:1434年,瓦剌首领脱欢统一东西蒙古。

结论:朱棣五征蒙古削弱了蒙古的力量,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蒙古对明朝北部边境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