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因城聚,城以人兴。三岛各行各业的无数奋斗者,为了崇明发展而精耕细作,我们陆续推出“我在崇明,蛮好的”系列人物专访,邀请这些奋斗者,讲述属于他们和崇明的故事,敬献每一位参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平凡英雄。

今年78岁的袁人孝在崇明建设镇经营着一家民宿,取名“一棵香樟树”。走进大门,民宿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干净、整洁、生机勃勃,而听了袁人孝的介绍,你会发现这是一家满载着爷叔一生岁月印迹与回忆的宝藏民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见证崇明通讯发展

的宝藏爷叔

1965年至1969年期间,袁人孝在当时的南汇大团镇当了4年兵,主要负责通讯事务,退伍后进入崇明电信局工作。从最开始的铅丝通电话、手摇电话机,到需要话务员转接的共线电话,再到1千门自动交换机,可以说,袁人孝见证了崇明通讯的发展与变迁。

“现在南门分局那边的回拨天线塔就是我运过来的。”袁人孝回忆道,那时候崇明的通讯设备都要从市区运输过来,从前期准备、组织、沟通到提货、运输,是一项非常繁杂且艰巨的工作,袁人孝每次一去就是半个多月,每去一次总会瘦一大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吃苦不要紧,只要能完成任务就好。”袁人孝在刚开始接手这项工作时,差点把一船的设备滞留在市区。当时,在最后的运输环节中因为运输单内容填写不全,他直接被窗口的工作人员没收单子并“劝退”:“连单子都不会填,你回去吧,叫会的人来。”初出茅庐的袁人孝一下子懵了,尴尬又窘迫,但为了完成任务,只能硬着头皮向窗口人员道歉并虚心请教,才顺利把设备运回崇明。自此以后,袁人孝身边总会带个小本子,把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记下来,不断精进自己的业务能力。

02

盖起了村里的

第一座小楼房

1984年,袁人孝盖起了村里的第一座小楼房,也就是“一棵香樟树”的前身。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很多人疑惑,他家的楼房是怎么盖起来的?“当时我一个月工资只有37块,泥水匠一天工钱两块五,我就想办法省钱。”下了班,袁人孝自己浇水泥板;去施翘河化肥厂,拣剩下的钢渣灰,再运到窑厂加工粉碎,当黄沙用。靠着这样的精打细算,40年前,袁人孝一家就住上了小楼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6年,袁人孝退休以后一直在市区帮女儿带孩子,老房子也就一直闲置着。后来,孩子渐渐长大,袁人孝也得空回到崇明,回到老房子。

退休生活虽然清闲,却也稍显无趣。于是,“闲不住”的袁人孝在2018年将老房子改造成农家乐,2021年又再次转型升级,打造成精品民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民宿基本都是袁人孝自己在打理,“院子里种什么花”“今天给客人做什么早饭”,这些都是袁人孝要考虑的。为此,他还专门跑去老年大学学习烹饪,买各种书钻研养花的门道。“有客人来了以后和我说,住在这里就像在自己爷叔家,很自在很舒服。”“很多客人住了以后回去还会介绍别人来。”袁人孝感慨,要把民宿做好不容易,实实在在要花心思在上面,但每次听到这样的评价,都会觉得付出的辛苦都值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要做有文化内涵的民宿

今年“五一”假期,“一棵香樟树”每天都是满房状态。在岛内外民宿业竞争日益白热化的当下,为什么这里仍能保持100%的入住率?目前,民宿除了8间客房,还有书吧、茶室、小酒吧、儿童木屋等娱乐设施,能够满足老中青三代群体的休闲需求。但是,袁人孝认为,环境整洁、设施齐全只是最基础的,真正能留住客人的,是民宿的内涵。

民宿的名字源于院子里栽种的一棵香樟树,有美好的寓意。“粗壮的根茎代表我们老夫妻,上面三根分叉的树干代表我的三个子女,繁茂的树叶代表我们的子子孙孙。” 瞧,多浪漫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民宿里还有随处可见的“老古董”。盐缸头、淘米筲箕、“坐穿”…… “这两只木板箱是我老伴的嫁妆;这盏拉线灯是我们结婚时用的,我保留了拉线开灯的设置;这块钎花板是我母亲的床板上遗留下来的……”爷叔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这辆幸福牌摩托车是我花了3700元买回来的,当时为了增收还做些家庭副业,养了300多只鸡,我就骑着这辆摩托车运鸡饲料回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酒吧里面故事多,老式花板来装饰,爱情嫁妆来展示,祖传百年木板箱,里面有部摩托车,家庭副业全靠它,运粮送货真方便,勤劳致富创家业。”爷叔还把这些故事编成了快板,经常表演给客人看,分享自己的峥嵘岁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儿女们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爷叔守着这座房子,守着这些回忆,他说:“我觉得这样蛮好的!”

记者:黄汝钰;摄影:黄汝钰

编辑:朱怡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