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我会在朋友圈发一些小日常(微信mancz001),最近有条点赞很多,是截图了婆婆的一条朋友圈。

她正在云南旅行,母亲节那天发的内容,正好提到了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人说,吉吉,婆媳啊,多敏感的关系,你们咋能处得这么好啊

我也挺感慨,和公婆一起生活,是从老大出生就开始的,到现在都8、9年了。

我和婆婆之间,还真没闹过什么矛盾,相反,我俩共同语言很多、能交心,甚至我的朋友们也都知道她、亲切地叫她“华姐”,有时我也会晃神儿:

对哦,我们是怎么“处”成有空间有亲密、是婆媳也是朋友、相互支持的关系的呢?

我觉得有幸运,也有一些“促成”了好关系的心得吧,就来写写吧

01

有些“天赋”,是“伤痛”换来的

每个人看重的价值观都不一样,这往往和我们自身的经历有关。

我曾经做过盖洛普的优势测试,其中排名比较靠前的一个,叫“和谐”。

连这次去巴厘岛画了个曼陀罗,也被当地的灵性大师,一眼看穿我真的是无比重视“和谐”与“关系”,有“察言观色”和“疗愈”的天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听不少人讲过婆媳之间容易出现的常见问题,钱啊、观念啊、边界不清啊等等,整体来说在我这统统还好,有的话,也都直接小事化无了。

我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在我小的时候,观察到我自己妈妈和奶奶家的关系,不近也不好,至少我爸和亲戚往来、给钱什么的,老得偷偷摸摸的,我能感觉到他很为难,他们也因此有过很多争吵。

上一代的事情不予评论,不过这“间接”带给我的私人逻辑和决定就是:关系的事儿,不至于,嘴甜一点、不计较点,很多事儿没那么难——

而且如果我想要和老公之间是无话不谈、相互支持的关系,婆婆这里该怎么做,也很明确啊,没有人喜欢天天被伴侣叨叨,自己妈怎么怎么不好的:)

所以可能从一开始,我就奔着“和谐”的大方向去,非常明确:都不是事儿!于是还真没什么事儿,让我感觉非得吵一架、告一状,都能沟通啊。

加上这些年不断地在学习成长吧,我会比较容易看见对方好的一面,并去表达、放大;看不惯的必须沟通的 “小毛病”,我也会结合一点幽默、开玩笑的能量去表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慢慢的,家里有看见、被看见的氛围,每个人的付出可以及时被肯定,也都有各自的位置去贡献,我们这婆媳和家庭关系,就真的还行。

02

想要什么,先给出去;

每一次写婆媳关系的文章,都会有人说,那是因为你婆婆是个怎么怎么样的人,你换个****样的试试?

确实,不过那没法解释婆婆也有自己理不顺的关系,不是和所有人都能相处得好;而且我还真有个自信是:换个婆婆,我也能相处地还行,未必有这么好,但肯定不会太差。

因为我非常认可并一直在做的是:“自己想要什么,就先给出去”。

其实跟礼尚往来很像,有个人送了你礼物、在某件小事上特别关照了你,你会不会感觉很温暖、也想找个机会给回去呢?

但问题就在于,如果一个人不先这么对我,我们自己,很难成为那个“先去示好”的人:怕丢面儿、怕对方不领情、怕自己的付出没有回报,还有,凭什么……

于是不给、或者给的是负向的东西,关系当然不可能更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逆人性一些,去打开自己冒冒险,给出去是为自己积攒福报,无关他人作何回应,都是在为自己种下“好种子”。

种子很小、果实很大,利益他人而做的事儿、种下的种子,不一定会在特定的人特定的关系里得到回报,但在更大的层面,我们一定会因为曾经给出去的,而收获到远远丰盛的馈赠

给出倾听,就能被倾听;给出尊重,就能得到更多的尊重;给出支持,就能更多的被支持……

在我的体验里,真的是这样的。

在我无意间践行“给出去”的很多年以后,我听到佛家有“耕种福田”的讲法,说其中一块福田,是“恩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你在公婆身上种下的恩田,其实是比给自己父母的回流,还要大的多得多的

这也让我更加的感恩:

因为好像真的是这样,每次我在婆婆身上去给予的,无论是钱、还是时间、还是爱,其实都更多的回流到了我身上,哪里又有一笔进账了、我又被谁深深的看见了、不可能的事变成了可能……

是我要感谢他们给我机会“种恩田”啊。

而如果你是一个计较得失、很难放下过往的人,我有个小邀请是,也许可以去体验一下超越小我、不计回报的去给予,最大的获益人,其实还是自己。

而即便对方没有理想回应,我们被勾起来的小心思小情绪,也会是一个巨大的礼物:

又是一个新的契机,去疗愈过往的伤痛了,这个伤口绝对不是在遇见婆婆后才有的,是更早的时候就有了。

早些去看见它们、处理它们,不是更好吗?在未来的人生里轻装上阵啊

03

无条件支持对方活出自己

如果说在支持婆婆的功课里,我最看重什么,我觉得是,支持她去体验真正的放松、放下、与自己合一

一个人是给不出TA没有体验过的东西的,而一旦TA体验过,就会变得非常慈悲,知道那对家庭里的其他人,是多么的重要。

这点对于习惯了牺牲奉献的上一代人,是困难的,他们不是不想,而是在该叛逆该完整的年纪里被压抑了这部分,久而久之形成了习惯,不大容易允许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做,甚至很多女性的价值,一直在家庭里,你让她找自己,太难了。

而往往这个信号,会发生在重大的关系或事件之后,比如子女离家、疾病、退休、至亲离世……

像我婆婆,就是在我老公上大学那年,突然失掉了此前多年的“家庭主妇、照顾孩子”的身份认同,不知道自己是谁、还能干什么了,然后大病一场。

但借着这个不大不小的病,她也终于开始寻找自己的圈子了,发展了许多新的爱好。

我的幸运可能在于,在成为一家人之前,她已经在成为自己的路上了,命运送了一个礼物给她,她收下了,选择去当一个“带娃也可以很快乐”的奶奶,而不是苦哈哈地“必须给孩子们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在自我的功课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间表,我们可以发出邀请、创造条件去支持成全,但最终这个功课,还是要由自己去完成的,我们并不是拯救者,也并不高人一等。

如果真的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拉扯、没办法在同一个屋檐下,我会清晰边界、适当远离、并让自己有经济实力和选择权去构建其他支持网络——

无论怎么做,都好,不一定就非得婆媳和谐。只是千万千万,不要把自己放在一个“受害者”的位置,而是去直面真相:

一段不舒服我却还能“忍”的关系,带给我什么好处了呢?没有我的允许,谁又能伤害我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写到这儿吧,人越大,我越相信生命中出现的人事物,都是有意义的,只不过有的礼物披着非常美的包装纸,有的脏兮兮又锋利划手——

拉长时间看,能有交集,都是缘分,都是前世几百次的回眸,哈哈。

送上我深深的祝福

作者:吉吉。微信公众号「慢成长」联合创始人,二宝妈,美国注册正面管教家长/学校讲师,前香港资深传媒人,现居深圳。追求细水长流,也爱勇猛精进,爱唱歌爱生活爱自我管理,愿与娃一起慢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