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郭学军

在济南市莱芜区张家洼街道办事处长兴路,有一家著名的矿山企业——鲁中矿业有限公司。其前身为冶金工业部张家洼矿山公司,1970年创始初期为张家洼工程指挥部。这家矿山企业,位于莱芜盆地中部平原区,地势平坦,面积约6平方千米,距离济南市约116公里,莱芜至章丘公路通过矿区,矿区专用铁路线在蔺家楼车站接轨京沪线。在50多年的生产历史中,企业保留下大批珍贵的建筑遗存,堪称济南地区保存基本完好、规模最为宏大的工业遗产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0年国家计委同意建设张家洼矿山

现在,走进鲁中矿业有限公司的生产生活区,仿佛穿越到几十年前。老矿井、老烟囱、老仓库、老车间、老礼堂、老医院、老办公楼,成排的宿舍楼、职工俱乐部、老食堂、老澡堂……连片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工业建筑,一座座矗立在那里,再加上堆积在外面的退役老设备,充满着历史沧桑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些老建筑、老设备,见证了鲁中矿业有限公司的发展史,是弥足珍贵的工业遗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企业初创时的张家洼工程,是根据国家计委1970年5号会议纪要和国家计委(70)计计字96号文件,即《同意张家洼钢铁厂建设问题的报告》进行建设的。张家洼工程原定为上海在山东建设的年产铁100万吨的炼铁基地,后来改为只建矿山采选工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0年6月初,上海市工交组成立了“上海山东莱芜炼铁基地筹建组”。1970年6月15日筹建组前来山东开展工作,山东省委主要领导就开矿建厂事宜,召集有关部门与筹建组多次进行研究,并抽调新汶矿务局党委书记武振圣等参加筹建工作。筹建组在鲁工作期间,为选择铁厂的建厂位置先后考察了莱芜市的谷堆山、老牛山、金牛山、枣园、南山阳、北山阳、万福山等地,并考察了张家洼、小官庄、港里三个铁矿的位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三个月的调查,筹建组在给上海市、山东省和冶金部的报告中指出:“在张家洼矿区为上海建设100万吨的炼铁基地,条件是具备的。在这个基础上再为山东建设100万吨铁、80万吨钢、60万吨钢材的钢铁基地是可能的。整个工程建设可分二期考虑,一期工程规模可按250万吨矿石、100万吨生铁考虑,以上海为主,山东为辅;二期工程建设规模可按100万吨生铁、80万吨钢、60万吨钢材和相应的铁矿石考虑,以山东为主,上海为辅。”后来,根据各种因素变化,并没有按照一期、二期的规划建设,只建设了小官庄矿250万吨规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0年9月,筹建组带着上海、山东联合开矿建厂分期建设的初步意见,前往北京向冶金部汇报。冶金部常务副部长杨殿奎及有关部门的领导听取了汇报,接着又向国家计委、国家建委提出《关于张家洼钢铁基地建设问题的报告》。10月6日国家计委(70)96号文件,同意冶金部报告提出的:由上海、山东共同负责组成张家洼现场指挥部,实行一元化领导,同意一期工程建设规模为250万吨矿石,100万吨生铁。要求在1970年第四季度内开始小官庄矿及矿山机修厂等辅助设施的建设,1972年建成小官庄铁矿。至此,开发建设张家洼矿山的项目被正式确定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赶在毛主席诞辰之日开工建井

张家洼矿山项目获准建设后,1970年9月,由上海冶金设计院、工业设计院、规划设计院、民用建筑设计院、市政设计院、建工局等单位组成的“上海设计队”会同山东省有关设计部门到达莱芜。在当时的莱芜县革委会配合支持下,对张家洼矿区周围地区进行现场设计考察,选择铁厂厂址。与此同时,大规模施工建设的准备工作全面展开。首先从莱钢的莱芜铁矿调进一批干部,借住于莱芜铁矿的曹村矿旧址开始办公,接着从山东省煤炭局、地质局和华东局“五七”干校、梅山铁厂指挥部等单位陆续调进一批干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参加张家洼矿山项目会战的兄弟单位也开始调进,所需设备、材料也从全国各地运到工地。1970年11月中旬,正式宣布成立张家洼工程指挥部,下设三部一室二组(生产建设部、政治部、后勤部、办公室、铁厂筹建组、上海办事组)。11月17日,指挥部机关从曹村搬到张家洼矿区现场办公,人员分散住在张家洼村、白龙村的农民家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遵照冶金部的指示,依据山东省冶金地质勘探公司第二勘探队的原始地质资料,鞍山矿山设计研究院于1970年12月编制了《张家洼铁矿一期采矿方案设计》,即小官庄矿体开采方案设计,确定了井位。当时遵照“边勘探、边设计、边施工”的方针,为赶在毛主席诞辰之日破土建井,张家洼工程在无水、无电和场地不平的条件下,于1970年12月26日隆重地举行了小官庄矿主井工程开工典礼,拉开了张家洼矿山建设会战序幕。随后,机修广、选矿厂、公用辅助等项目也相继开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5年基本建成张家洼矿山一期工程

张家洼矿区总储量2.7亿吨,平均地质品位46.05%。1973年,根据冶金部1045号文件批准,张家洼工程总建设规模为铁矿石400万吨,建设项目为“三矿二厂”,即小官庄矿、张家洼矿、港里矿、选矿厂、机修厂以及公用生产、辅助设施等系统。1974年9月,设计规模为年机加工2000吨的矿山机修厂兴建,1982年一期工程建成并交付使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9年7月,为贯彻中央“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冶金部基本建设在建项目清理会议重新确定:“张家洼矿山工程分二期进行建设,一期工程内容为先建成小官庄矿250万吨/年生产能力及与此相适应的选矿、机修、公用设施”。建设的原则是“能分建的争取分建,不易分建的项目一次建成,张家洼矿暂时缓建”,当年撤销铁厂筹建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1年9月11日,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以(81)建发重字第394号文,同意张家洼工程指挥部及其所属单位划归冶金部和上海市双重领导,以部为主,改变隶属关系后称“冶金工业部张家洼工程指挥部”。1984年12月19日,冶金部(84)冶劳函字第471号文批复指挥部更名为“冶金工业部张家洼矿山公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2年6月,设计规模为年处理原矿189万吨的选矿厂开工兴建。张家洼矿山公司一期工程在十几年的建设中,做到采矿和选矿同步建设,主体工程同配套工程同步建设,生产和生活设施同步建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家洼矿山一期采选工程,从1970年12月26日兴建,到1985年11月底已基本建成投产,累计完成投资3.49亿元。先后兴建了小官庄矿、选矿厂、机修厂及配套的水源工程、供电工程、通讯工程、内外部运输等公用生产辅助设施和生活辅助设施,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生产指挥系统和后勤服务系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官庄矿当时共建有五口竖井、四个水平巷道,以及地表配套建筑。选矿厂建设厂房31929㎡,安装设备2586台,建有溢流塔4座,溢流管656.71m。矿山机修厂有金工、风动工具、铆焊、铸造、热处理、电修等主要车间及相应的生产生活设施。水源工程敷设输水干管和井群管线16.8km,架设输电线路28.317km,安装设备387台。矿区供电工程,一期建有一座总降压变电所,安装了-台容量为31500千伏安的变压器,架设了两路110千伏电源。通讯工程,1983年建成面积为726㎡电话站一座,安装800门纵横制自动电话机交换一台,形成了行政指挥、生产调度、服务生活的通讯网路。运输方面,张家洼矿区外部运输采用准轨铁路,从辛泰线蔺家楼站接轨。矿区内设有矿山站,铁路专用线、站线、进厂线竣工共20.24km,站场、电务、机务等工程均按设计建完,并经济南铁路局验收。其它生产辅助设施还有:总仓库、炸药库及炸药加工厂、柴油库、汽车大修车间、动力维修、公路养护维修、环保监测站、上海办事处中转仓库、总办公室、外部工业供排水管线等十二个项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前,这些工程设施大部分得以保留,有的还在使用,是宝贵的工业遗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部分工业遗产至今保存完好

在生产发展的同时,张家洼矿山公司的教育、卫生、文化、生活、绿化等方面也逐步得到发展和完善。截至1985年,陆续建设了各类学校5所,即:青岛冶金矿山职工大学(代管)、电大分校、技工学校、中学、小学。建有职工医院、职业病疗养所、防疫站各1个。至今,职工医院的老办公楼、老门诊楼、老食堂、老车库等保存基本完好,仍然是几十年前的历史风貌,外观充满沧桑。文化体育设施方面,建设了简易影院、图书馆、游泳池、旱冰场各1个。之后又建设了职工俱乐部,该建筑至今保存完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活设施方面,建设了西生活区和东生活区,共有家属住房60栋,建筑面积102581㎡,安排双职工及带眷户1789户。另外建设了单身住房32栋,建筑面积51069㎡,安排单身职工5255人。现在,这些老住宅楼有的已经腾空,有的还有人居住,大部分职工已经搬到新社区。1980年代后期建设的小官庄铁矿办公室,鲁中矿业有限公司办公楼和鲁矿宾馆,也都保存完好,依旧在使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为方便职工和家属生活,公司还建设了10个门市部、综合厂、职工粮店、冷库、食堂、浴室、理发店、煤场等设施,地方政府还在生活区内设立了银行、邮局、书店、粮店、公安派出所等机构。现在,这些老建筑分布在矿区不同的生活区,大部分依旧完好地矗立在那里。走在老矿区的马路上,两旁几十年树龄的高大法桐树遮天蔽日,简直把道路装扮成了一个绿色走廊,让人心生无限的感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年的张家洼矿山公司演变成鲁中矿业有限公司,企业隶属关系也几经变化,现在划归中国五矿集团旗下管理。没有改变的是,当年建设的一座座浸透着历史沧桑的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依旧静静地矗立在那里,成为见证这家矿山企业发展变迁的珍贵工业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