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问题:
为什么每次进小区电梯
我妈总能跟别人滔滔不绝?
“哎呀,这娃儿好乖哟”
“今天这天好热噶”
“出去耍哇”
站在一旁的我
只能默默玩手机、一言不发

就在这短短的等电梯的十几秒钟,我妈知道了楼上嬢嬢爱跳广场舞,最近刚退休在家带小孙孙;对门家里住了一个高三生,最近学习任务非常重;隔壁叔叔爱搓麻将……
当“社恐”女儿遇上“社牛”妈妈,出门一趟要经历无数遍脚趾抠地的尴尬。
但是,不要慌!“社牛”的人总体会比孤僻的人更长寿!

最近,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两篇文章论证了这一观点。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何森、王自琼团队在权威期刊《流行病学与社区卫生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指出:社交频率越高,越可能活得长久。

▲何森、王自琼团队发表的论文

爱社交是一种长寿优势
在华西团队的此次研究中,分析了中国纵向健康长寿调查队列(CLHLS)中的28563名参与者。
根据社交活跃度不同,参与者被分为5组:几乎每天社交、至少每周1次、至少每月1次、偶尔、永不。所有参与者平均随访时间5年,或直至死亡。
在五年随访期间得出如下数据:
不参加任何社交活动的人,死亡率为18.4%,
偶尔参加活动的人为8.8%,
至少每月1次的人为8.3%,
至少每周1次的人为7.5%,
几乎每天都参与活动的人为7.3%。
从社交活跃度对死亡时间的影响上看,5年随访期内,与从不参加社交活动的人相比:
偶尔社交的人死亡时间延迟了42%,
至少每月社交的人延迟了48%,
至少每周社交的人延迟了110%,
几乎每天都社交的人延迟了87%。
■ 也就是说,这项研究表明更频繁的社交活动与更长的生存期相关,频率越高,长寿的可能性越大。
■ 当研究人员调整干扰因素后,社会活跃度与总体生存率之间的关联仍然存在,意味着社交活动独立影响总体生存率。

哪些社交活动有助于长寿?
1
主动联系老朋友
老年人退休在家,时间充裕,可以保持和老朋友、老同事之间的联系。一起出去钓鱼、旅游,可以减少孤独感,增加生活乐趣。

2
担任公益活动志愿者
积极主动参与一些社区事务,比如卫生环境监督员、社区治安稳定的巡逻员等。这样不仅能让自己有被尊重和需要的感觉,还能丰富日常生活。
3
加入兴趣团队或老年大学
积极学习能让人一直保有积极向上的精气神,参加兴趣小组,学打太极、学音乐、跳广场舞等,都能给日常生活增加色彩,也可以向周围传递正能量。

4
利用自身经验做一名业余导游
如果老年人喜欢旅游并且对当地历史文化有一定的了解,那可以考虑成为一名导游。发挥余热的同时,还能结交新朋友。
5
积极拥抱互联网生活
通过社交软件记录、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学习用智能手机买菜、出行、购物等,积极融入数字时代的大潮。

经常社交还有哪些好处?
1
有助于降低痴呆风险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神经科专家指出,55岁以上人群,要保持良好记忆,就要多参与社交活动以及新颖的认知活动。
2
有助于降低抑郁风险
发表在《美国精神病学》上的一项研究,系统考察了与抑郁症相关的各种风险因素,包括社交、睡眠、饮食、运动等100多个领域,结果显示,社交互动预防抑郁的效果最显著。

3
有助于降低心脏病风险
2022年,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研究团队发现,社交不足会使心脏病发作风险增加29%,中风风险增加32%。
4
有助于减压
和信任的人倾诉、沟通,能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变得平静,血压也可以恢复到基线水平。如果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下,会产生应激模式逐渐破坏我们的身体。

如何舒服地拓展社交?
社交能力是人作为社会动物很重要的一种技能,不怕和陌生人交流是很多“社恐”向往的状态。

当焦虑超过一定的界限,产生负面影响,就需要及时调整和想办法克服。
1
幽默、嘴甜是社交破冰工具
日常看到的一些笑话、有趣故事可以多跟周围人分享。不熟悉的人可以先从夸赞对方开始,比如,今天的穿着、发型等等。但恭维的话要有分寸,不必过分讨好。
2
树立自信
多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比如:我很美、我可以、我又进步了……可以增加信心。也要注意适当降低要求,不要和他人攀比,做真实的自己就好。
3
提高适应力
可以模拟发生社交焦虑时的场景,鼓励自己勇敢面对,在假想中适应环境;也可以主动去接触人,暴露在社交环境中,逐步“脱敏”。
4
寻求帮助
可以找“社牛”的朋友带带自己,逐步打开社交圈子。

编辑 | 慢慢
来源 | 综合成都发布、生命时报
监制 | 黄利琴
审核 | 蓝岚
图片来源 | 摄图网
*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图片内容不授权转载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