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不上毕节熊副所长,群众不答应

殴打记者、包庇副所长、视人命为草芥,毕节到底还有多少秘密?

贵州毕节织金县,几名小学老师因在河道内捡鹅卵石,上游突然开闸放水,导致其中两名老师被冲走溺亡。遇难老师家属说,老师们之所以去捡鹅卵石,是学校要迎接上面检查,为了美化校园,给老师们布置的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校、镇里和警方都否认,说根本没有这回事。这其中肯定有一方说谎了,为了调查真相,极目新闻的记者来到当地深入采访。谁知采访途中,记者被人跟踪并殴打,手机和眼镜被砸毁,记者也被打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发后,当地镇政府工作人员说,他们不清楚相关人员的身份,但肯定和政府部门没有任何关系。但凡有个小学文凭的人都知道这句话自相矛盾,但这句话还是从他们嘴里说了出来。说话没水平不可怕,可怕的是被打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脸来得很快,首先当地各个部门都说教师溺亡和学校为了应付检查没有关系。可记者在采访时被打了是事实,我们都知道,一般人只有在真相即将被拆穿时气急败坏的情况下,才会做出出格的举动,所以织金县当地和遇难教师家属到底谁在说谎一目了然。

其次,当地镇政府工作人员说打人者肯定和政府部门没有任何关系。结果第二天,毕节就通报了打人的三个人分别为织金县公安局马场派出所副所长熊某以及两名警务辅助人员。

一边是信誓旦旦说和政府部门没有关系,一边是证据确凿的副所长和辅警,怎么就没有关系了?难不成当地派出所已经不隶属政府部门了吗?

接下来,我想重点说说当地在舆情处理方面的问题,几乎每一个操作都透露着权力的傲慢。

首先,当地发通报的时间是凌晨三点,深更半夜发通报,是想表达什么呢?是想表达大家都在睡觉,我们还在彻夜调查真相很辛苦吗?可能这只是一点,当然肯定不止这一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当地在通报中用到了“跟随”“扭打”等词汇,而实际上当时应该是“跟踪”“殴打”。这个用词确实很有水平,瞬间将一个性质恶劣的案件变成了“家长里短”一般的邻里争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要用这些词?答案很明显,从当地对打记者的三个人的处理方式上我们就能看出一二。三人全部被行政拘留了,熊副所长被免职,两个辅警被解聘。看似处理得很严重,实际上不痛不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警务人员,知法犯法光天化日之下殴打他人,性质本来就足够严重了。还是三个人一起殴打,这明明已经涉嫌群体作案了,往严重了说是涉黑。最后他们的行为却只换来了行政拘留,居然连刑事拘留都算不上,这是不是有点包庇的嫌疑。

再说免职,公开资料显示,免职一般指的是免去公职人员所担任的职务,不属于政务处分形式。在政务处分形式中,是个中性词。

比如某些官员在晋升后,需要免去原任职务,这就是免职。还有到达法定退休年龄后,也会免职。还有一些情况下的免职,确实带有惩戒性,比如某些涉嫌违纪违法而被查的人员,在对其正式作出政务处分或追责前,一般也会免职。

那这个熊副所长的免职是带有惩戒性的吗?应该是没有,毕竟当地在通报时并没有提到他违纪违法,也没有提到将对他立案调查。

在《政务处分法》中,政务处分包含6类,从轻到重分别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和开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这就很有意思了,熊副所长打了人,闹出那么大动静,最后居然毫发无损。因为从政务处分来看,哪怕他现在这个是带有惩戒性的免职,其性质也不如最低的“警告”,因为免职不在处分的6大种类之内。

好一个刑不上熊副所长,当地可能不知道,这个做法是一种极其不好的示范,它所带来的后果显而易见。

第一,是破窗效应。所谓破窗效应,指的是房子里的一扇窗户玻璃碎了,如果不及时修理,那么用不了多久其他玻璃也会被人打碎。因为大家在潜意识中会觉得这个房子没人住,破坏了也不用担责任。

说得直白点,就是坏榜样作用。一个人如果做了坏事犯了错不被依法打击,那很快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乃至更多的人出来效仿。这个现象是可怕的,所带来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其二是寒蝉效应。意思是人人都感觉自己处于危机中,会思考如果以后自己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从而陷入迷惘。熊副所长和辅警大白天的殴打他人,最后的处理却不痛不痒。这次是记者,但你我都是普通人,你我作为普通人要是在遭遇殴打时,见义勇为或反抗的话,会不会被认定为互殴?被认定成互殴要不要坐牢?坐牢了我们的家人怎么办?老人孩子怎么办?

这种担心是自然而然的,它也会导致我们不敢对公共事件发声,自动放弃了自己的合法权益。这个权益看起来不大,但一定不要小看,因为其最终危害的将是整个社会。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很细思极恐,当地工作人员说,教师出事的那个水电站几乎每年都会淹死几个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年都淹死几个”,这句话说得太风轻云淡了,看来老百姓的命在某些人眼里真的啥也不是?毕节织金县到底还隐瞒了多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