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物标志物已被广泛用于心力衰竭的预测、早期诊断、预后评估和治疗指导等各个方面。其中,利钠肽(NP)是心衰诊疗中应用最广泛的生物标志物,常用的包括B 型利钠肽(BNP)和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那么,BNP/NT-proBNP在临床中应用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在第二十六届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暨第十二届中国胸痛中心大会(CCIF&CCPCC2023)上,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张庆教授从5个方面对此进行了讲解。

BNP or NT-proBNP?

BNP与NT-proBNP的区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BNP与NT-proBNP对预后有相似的预测价值

  • 来自荷兰的一项头对头比较心衰患者(n=563)出院前BNP与NT-proBNP的多中心研究显示,直接比较BNP和NT-proBNP的预后价值未发现显著差异,二者均为全因死亡和心衰再住院强有力且独立的预测因子。

  • 另外,来自中国的一项头对头比较住院心衰患者(n=1464)BNP与NT-proBNP的单中心研究也发现,二者对患者预后有相似的预测价值。

问题1

BNP还是NT-proBNP?

  • BNP和NT-proBNP均被指南推荐;

  • 二者在心衰诊断、预后预测的价值相似;

  • 同时测量BNP和NT-proBNP,并未显示出预测效力增加;

  • 二者测量值不同,若前后混用,则难以比较疗效;

  • 应注意药物(如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沙库巴曲缬沙坦)对BNP测量值的影响,正确解读,尤其在用药早期。

在心衰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应用

BNP/NT-proBNP对心衰诊断/排除界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注:考虑将肥胖患者临界值降低50%。

引起BNP/NT-proBNP升高的疾病

  • 心脏疾病:心衰、急性冠脉综合征、房颤、心肌病、心肌炎、心脏复律后、左室肥厚。

  • 非心脏疾病:肾功能不全、肺栓塞、全身性感染(如败血症)、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危重症、严重烧伤、肿瘤化疗、中毒与代谢疾病。

患者人口学特征对BNP/NT-proBNP的影响

患者人口学特征,如性别(女性高于男性)、年龄(正相关)、肥胖(负相关)、非白人(负相关)等,会影响BNP/NT-proBNP指标。

心衰患者低BNP的影响因素

日本的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纳入185例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和239例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rEF)患者。研究发现,低BNP(<200pg/mL)患者比例HFrEF组高于HFpEF组(22.2% vs 10.9%)。低BNP与HFrEF患者预后良好相关,与HFpEF患者预后良好无关。

NT-proBNP区分HFrEF与HFpEF

一项荟萃分析显示,相较于其他生物标志物,NT-proBNP在区分正常人、HFrEF与HFpEF方面更有优势。

问题2

BNP/NT-proBNP正常,能否诊断心衰?

  • 存在NP不高的心衰患者,需结合病史、临床、影像学进行判断;

  • 肥胖、一过性肺水肿、缩窄性心包炎等患者可能出现BNP正常或升高的情况。

BNP/NT-proBNP能否区分不同类型的心衰?

  • HFrEF患者BNP/NT-proBNP水平高于HFpEF患者,急性心衰>慢性心衰>新发心衰。

性别、年龄、房颤、BMI影响可否量化为相应临界值?

  • ICON研究表明,无论患者年龄多大,NT-proBNP<300 pg/mL是排除急性心衰的最佳界值。使用年龄分层的NT-proBNP界值可提高急性心衰诊断的准确性:NT-proBNP>450 pg/mL(<50岁)、900 pg/mL(50-75岁)、1800 pg/mL(>75岁)应考虑心衰的诊断。

  • 除年龄外,其它尚无公认临界值。

在心衰筛查与预防中的应用

➤Framingham Offspring队列研究平均随访5.2年,研究结果发现,BNP水平与死亡风险和新发心衰风险显著相关。

➤PEACE研究事后分析探索了基线BNP/NT-proBNP和心血管死亡、心梗、心衰和卒中发生风险的关系。研究发现,在LVEF正常的低危稳定型冠心病患者中,NP可提供额外的预后预测和危险分层价值。

➤STOP-HF研究纳入了1374例存在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参与者,并随机分配至干预组(BNP+协同护理)和常规治疗组,平均随访4.2年。结果显示,对心衰高危患者,基于BNP筛查进行的心脏专科强化干预降低了左室收缩功能不全、舒张功能不全和心衰的复合发生率。

➤基于STOP-HF的研究结果,2022 AHA指南推荐在有心衰发生风险的患者中行BNP或NT-proBNP检查,继而转诊至治疗团队,有利于防止左室功能不全或新发心衰。

但仍存在问题:①不同患者群体中危险因素存在异质性,心衰的标准化筛查仍然具有挑战性;②需要研究来评估筛查的成本效益和风险;③筛查对生活质量和死亡风险的影响仍需研究数据;④可能漏诊结构异常的B期心衰。

问题3

在高危人群中的患者筛查采用什么临界值?

  • 不同人群的临界值可能不一致,需兼顾敏感性与特异性;

NP筛查是否具有预后预测价值?

  • 是;

如何干预?干预是否有效?

  • 不同人群需要不同策略,还需要更多证据来证实干预有效。

在心衰预后与危险分层中的应用

➤近期一项包括41708例HFpEF住院患者的中国心脏联盟心衰中心注册研究发现,住院期间NT-proBNP>1800pg/mL是出院后1年内心衰再入院和心血管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既往一项包括1266例急性心衰住院患者的研究发现,出院时NT-proBNP绝对值以及出院时NT-proBNP较入院时的下降程度,均能呈现出院后6个月死亡风险的分层价值。

➤一项对1987年至2013年间完成的16项III期慢性心衰试验进行试验水平分析的研究(n=48844)发现,NP治疗相关变化与因心衰住院风险相关,但与全因死亡率无关。

问题4

治疗后BNP/NT-proBNP变化能否作为远期预后的中间指标?

  • 可以,在随机对照试验中多使用;与心衰再入院相关,与死亡率无关。

以出院时BNP/NT-proBNP低于某一水平或下降一定程度为出院标准,能否改善预后?成本效益如何?

  • 尚未得到证实,需进一步研究。

对于未能降低至某一水平或下降幅度不足的患者,能否相应地制定随访时间、频率?

  • 应分析原因,强化治疗,加强随访,但具体流程尚不明确。

在心衰治疗与优化治疗中的应用

➤荟萃分析结果显示NP指导的治疗可使死亡风险降低20%-25%。但由于目前的研究样本量小,研究纳入标准、治疗策略、临界值之间的强异质性,成本效益尚不可知,指南未据此作出推荐。

➤GUIDE-IT研究是目前最大的生物标志物(NT-proBNP)指导心衰治疗的研究,比较了NT-proBNP指导的治疗方案与常规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在干预组中,较滴定利尿剂,更强调优先滴定神经内分泌拮抗剂,除非有显著临床淤血或 NT-proBNP 明显升高(>5000 pg/mL)。研究结果显示,与常规治疗相比,NT-proBNP指导治疗并未降低首次入院或心血管死亡风险。

尽管该研究结果不支持NT-proBNP用于指导心衰治疗,但带来很多思考。

问题5

以BNP/NT-proBNP降低为目标的指南指导的药物治疗(GDMT)滴定策略能否改善预后?

追求GDMT种类/剂量达标,还是GDMT+NP双达标?

BNP/NT-proBNP降低为目标的利尿剂使用策略,能否改善预后?

  • 以上目前均没有确切答案,仍需进一步探索。

小结

BNP/NT-proBNP作为重要的生物标志物,在心衰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筛查与预防、预后与危险分层、治疗与优化治疗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但用于指导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及成本效益等方面,目前尚无一致的结果,仍需进一步研究探索。

专家简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庆 教授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

  • 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

  • 四川省卫健委学术技术带头人

  •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专委会心衰学组委员

  • 中国医师协会心衰专委会常务委员

  •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病专委会心衰学组委员

  • 中国心衰中心联盟秘书长

  • 四川省医学会心血管病专委会常务委员

  • 成都医学会心血管专委会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