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小飞侠

编辑|S

我党在中国近代抗战史上,曾出现很多名非常有名的黄金搭档,比如毛主席与朱德的“朱毛不分家”,还有邓小平与刘伯承组成的“刘邓”等。

在新四军内部,也流传着“陈不离粟,粟不离陈”,“陈”指代“陈毅”,“粟”指代“粟裕”,由此可见陈毅与粟裕也是一对黄金搭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在1946年,两人却在华东战场上对抗国民党军队时,发生了争执。战争关键时刻,两人互不相让,最后还是毛主席出面调停。

陈毅与粟裕为什么会起争执?毛主席又是如何调节两人之间的争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民党撕毁协议,内战爆发

陈毅与粟裕之间的矛盾,源于内战。

中华民族在历经14年抗争后,终于在1945年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长期战乱,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赶走日本人,接下来应该是中国人进入战后修生养息阶段。

应国民党邀请,毛主席在周总理等人的陪同下,前往重庆,与蒋介石等人共商和平大计,经过43天谈判,国共双方达成了《双十协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个多月后,国共双方又签署了《国共停战协议》,该协议规定两党的军队自1月13日午夜起,停止一切军事行动。

为了争夺权力,蒋介石在五个月后撕毁了协议,派兵攻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挑起了内战。

基于这样的形式,毛主席与中央领导同志决定,解放军主力部队离开根据地,向国民党的统治区域进军,让国民党处于,前方战事吃紧,后方兵力空虚的境地,以此逼迫蒋介石主动提出和平谈判。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的,毛主席提出了分南、北两路主力军作战路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线主力部队晋察冀野战军、晋绥野战军攻克“三路四城”。

三路指的是平汉铁路、正太铁路(现在的石太铁路)以及同浦铁路。四城则是指,太原、大同、保定和石家庄等四个城市。

由晋冀鲁豫野战军、山东野战军,各抽调出五万人组成南线部队,攻打津浦铁路沿线在淮河流域沿线的地区,战事结束后,调兵至华中地区,与粟裕率领的五万华中野战军,一起对抗国民党的军队。

陈毅担任山东野战军司令员,粟裕是华中野战军司令员,两人就是在执行南线任务时,起争执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人意见不一,等待毛主席调停

1946年6月26日,粟裕收到毛主席的电报。

次日,他又收到了陈毅发来的电报,内容与毛主席发过来的电报一致,都是要求华中野战军积极配合山东野战军,夺取津浦线的胜利。

粟裕对国民党在华中的军事实力非常了解,因此,在进行周密的军事部署之后,粟裕则认为毛主席提出的外线作战不可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粟裕虽然不赞成毛主席的主张,但是他还是开始执行了,赶到位于淮安的华中野战军驻地,召集各师各纵队前来开会,传达毛主席的军事命令。

在这次会议上,粟裕告诉大家,他不支持毛主席的这次军事部署。

谭震林、邓子恢和张鼎丞等人,赞成粟裕的观点。

粟裕把自己的想法以电报的形式分别发给了毛主席和陈毅。

在电报中,粟裕认为如果华中野战军转战淮南地区,该地地广人稀,军需物资给养是个大问题,到时候还需要从苏中地区运送过去。

苏中地区人口占华中地区总人口的五分之二,粮食产量高,缴纳上来的公粮已经占到了整个华中地区的一半。

另外,一旦华中野战军转移了,那么就给国民党军队可乘之机,到时候,如果出现苏中陷落,淮南战局又不能迅速取胜,那么,整个华中野战军就处于进退两难的地步。

因此,粟裕认为无论是从军事物资供给上来说,还是从军事战略需求上来说,华中野战军都应该继续留守在苏中地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粟裕坚持内线作战,陈毅支持毛主席提出的外线作战,因此,陈、粟二人之间出现了矛盾。

毛主席收到粟裕的电报之后,非常重视,于是在第二天就给粟裕回电,要求华中野战军继续驻扎原地,等候接下来的军事安排。

也就是说,毛主席的这封电报,采纳了粟裕的建议,同意华中野战军按兵不动,不要转移到淮南地区。

6月30日,毛主席再次致电粟裕,华中野战军暂缓调动,等他与陈毅商议之后,根据商议结果行事。

同一天,陈毅也收到了毛主席的电报。毛主席提出,华中野战军留在苏中,让陈毅调动九个团的兵力与国民党对战。

陈毅不同意这个主张,他依旧认为,南线作战计划是整个外线作战计划的重要环节,只要这一仗打得漂亮,那么接下来就有资本逼迫蒋介石求和,实现不战而和的局面。

因此,陈毅在给毛主席的回电中,直接陈述了自己的作战计划,安排王必成和陶勇带领纵队向西,并于7月中旬按时发起进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此可见,陈毅和粟裕两人意见不同,各执己见,谁都不愿意做出退让。

到了7月4日,毛主席在给邓小平、刘伯承、陈毅以及华中野战军的电报中,明确了接下来的作战计划是:从现在的战局来看,先在内线打几场胜仗,之后再转到外线去。

从7月13日开始,粟裕执行毛主席的这个作战计划,先在内线作战,突袭宣家堡、泰州,先发制人,歼灭敌人三千多人;

接着又在如皋地区的东南部采取了运动战,歼灭敌人一万人,俘虏敌人六千多人;继续乘胜追击,在海安采用了运动防御战,伤亡敌人三千多人。

半个月后,粟裕向中央发电,希望中央可以往苏中地区增派兵力,提升我军作战能力,但是鉴于当时战局不明朗,毛主席建议再等等。

原本按兵部队,观察时局的陈毅得知粟裕率领华中野战军在苏中地区接连打了三场胜仗之后,受此影响,山东野战军不愿示弱,作战士气高昂,因此,陈毅决定立即调兵到淮北地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在给毛主席的电报中讲到,国民党在苏中地区接连吃败仗,而淮南和淮北地区的敌人还很猖狂,索性前去打一仗,挫挫他们的锐气。

得到毛主席和中央的允许之后,趁机决定通过首先攻打泗县(安徽省宿州市),打开淮北地区作战的新局面。

根据之前指定的南线作战计划,陈毅发电报,让粟裕率兵向西转移,牵制敌人的火力。

不过,粟裕不仅没有同意这个作战计划,还向毛主席和陈毅讲了内线作战的好处,甚至还提到自己谋划着对国民党展开歼灭战。

粟裕还是坚持内线作战,完全打乱了毛主席之前确定的作战规划,因此,毛主席在给粟裕回电的时候,也分发了一份电报给时任山东野战军,由参谋长宋时轮和司令员陈毅签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毛主席并没有因为粟裕与自己的意见相左而全盘否定他,因此,在回电中,毛主席针对接下来如何打仗,主要做出四点要求:

  1. 山东野战军为第一纵队,山东野战军第1纵队司令员叶飞、政委赖传珠决定南调的决定不再改变;

  2. 针对陈毅提议粟裕军队西调一事,中央还需再做斟酌后决定;

  3. 手上有兵,大家不用心急,一定可以找到歼敌的机会;

  4. 陈毅提出的攻打泗县,需要给出具体的作战方案。

在这封电报中,我们可以看出,毛主席同意陈毅率领山东野战军按照先前计划到达淮北地区作战。

不过,他也没有完全赞成陈毅的决定,考虑到粟裕率领的华中野战军在内线接连取胜,因此,他没有同意陈毅让粟裕立即调兵的决定,而是建议调兵暂缓。

陈毅服从毛主席和中央的指示,不过,当时的形式对陈毅部队非常不利。

陈毅率部赶赴泗县立即参战,将士们非常疲劳,由于敌人的守备力量非常强大,又赶上接连大雨,攻打泗县失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减少伤亡,8月9日晚,陈毅下令停止进攻,全军撤退到睢宁(即江苏省徐州市)以西的地方作休整。

此战之后,陈毅致电粟裕,不再要求粟裕把华中野战军调往西部,而是建议他继续在内线作战。

陈毅这边失利,粟裕那边在李堡(即江苏南通市海安市)战斗中获得胜利。

这一仗之后,毛主席发电报给陈毅,再次向陈毅强调现在坚持内线作战的重要性,让粟裕继续在苏中地区坚持作战,如果位于苏中地区的解放区可以保存下来,那么对将来在淮北地区作战非常有利。

毛主席的这番话,其实就是粟裕最初反对中央、毛主席以及陈毅让华中野战军到外线作战的时讲的理由。此后,粟裕指挥华中野战军又接连取得几次战役的胜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7月13日到8月下旬,粟裕派出华中野战军的三万主力军,对抗国民党五个整编师部十五个旅大约12万兵力,接连取得了七战七捷的好成绩,歼灭了敌人共计五万人。

由于粟裕率领华中野战军在这段时间内,作战的地方都在苏中地区,因此,又被统称为“苏中战役”。

战争结束后,陈毅进行自我反思

次月,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会合,陈毅针对自己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犯下的错误,进行了深刻的自我批评。

毛主席收到陈毅的自我检讨后,在电报中回复“战役指挥权交给粟裕负责”,陈毅则负责军队的总体领导。

回顾整起事件,陈毅与粟裕之间存在的矛盾,只是两人对待战局的看法不同而造成的。

外线作战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给国民党军队造成一定的压迫,逼迫蒋介石停止内战,愿意与中共再次回到谈判桌上进行和谈,但是从实际战局出发,有些欠妥。

粟裕率领华中野战军驻扎在华中地区,相较于陈毅,他更了解国民党在苏中地区的军事情况。因此,他能分析出如果坚持外线作战,对我军并不是非常有利,而如果选择加持内线作战,那么我军接连取胜的可能性很大。

他把内线作战与外线作战作了优劣对比,内线对我军更有利,因此坚持内线作战。

毛主席在调和陈毅与粟裕之间的争执时,没有偏向于哪一方,也没有采取强制命令的方式,让大家执行他的命令,在战局不明朗的情况之下,他选择坚持不断摸索,不断调整战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是因为他的这种做法,给陈毅和粟裕一定的思考空间,让两人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结合真实的战况,提高自身的认知,这也是后来陈毅在泗县失利后,不再下令让粟裕调军的原因。

此次事件之后,毛主席依然还是非常信任陈毅,在电报中提出,大政方针必须要在陈毅的领导下,由陈毅与粟裕、谭震林、邓子恢和曾山等人协商制定,指挥战役则由粟裕负责。

陈毅和粟裕也没有因为此次争执而产生隔阂,在之后的作战中,两人相互配合,依旧是关系非常好的黄金搭档,打了好些场胜仗。

次年,陈毅与粟裕在山东蒙阴县孟良崮,歼灭了国民党高级将领张灵甫率领的国民党“五大主力”之首的部队——国民革命军整编七十四师,成功扭转了我军在整个华东地区的战局。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