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成本的自我投资就是阅读——

受到生活触发,激起创作欲望,开始了创作构思,但文学形象还不一定立即成形。要创造文学形象,还必须在一些全局性、整体性的问题上进行具体的艺术酝酿,使题材、主题、人物、情节、环境等等都能成竹在胸。所谓"袖手于前,始能疾书于后”,就是说在下笔之前,需要经过精心构思,对生活进行艺术的概括。形象的孕育是艺术构思的极其重要的阶段,是作者对生活进行艺术再创造的集中表现。

在文学形象的孕育过程中,作者的思维活动 活跃而复杂,诸如:感性与理性相交织,历史与现实相联系,虚想与实感相结合,触发点与生活面的融化等等,都会在形象孕育中体现出来。这阶段的构思活动,大体上包含着以下一些环节。

(1) 思考生活,提炼材料

文学作品植根于生活,又不束缚于真人真事,它必须对生活材料作典型化的艺术处理。生活中许多事物、许多人物的言行既是具体可感的,为形象创造提供了依据,又不都是值得表现的,不都具有典型性,所以又要对创作材料进行提炼。

作者在孕育形象时,必然要思考生活,对材料作分析、综合、比较,把实际生活中的粗糙的、分散而不系统的材料化为作品中有用的、集中的、系统的东西,从而揭示生活的本质,而对那些无关要旨的材料,即使生动,也得割爱,决不能罗列现象,精芜混杂。正像高尔基所说,文学创作决不能“把鸡和鸡毛一块煮”。

再以《一只木屐》的构思为例。冰心离开日本时,首先发现海面上漂着的那只木屐的是她的女儿,她的女儿在东京也很喜欢木展。对这个生活材料,作者在构思这篇散文时,是经过一番提炼的,作者有一个思考的过程。她说:“我想从我的女儿怎样喜欢木屐开始,但是我后来感到这样写没有意思,因为我的失眠跟我女儿没有关系,所以我就写我一个人看到了这只木屐”。这只普通的木屐给了她以深刻的启示,感到它就是日本劳动者——“我苦难中的朋友”的形象,“万里迢迢地在船边护送着我”,“替我踏出了一条平坦坚实的大道”。在这里,原有的材料经过了改造,通过作者对生活的思考,揭示了材料的内在涵义。

现实生活中的现成形象,不论是人物、事件,或是具体的细节,都只能是提供给作者思索的依据。孕育形象中的思索,必然是对客观材料进行分析综合的过程。这种思索,不仅要考虑形象的构成,还要考虑形象所包含的思想,考虑具体事物所显现的社会生活的含义。

我们强调要有丰富深厚的生活积累,是十分必要的;但从艺术构思的规律来看,仅有积累还不能造成文学形象,还必须要经过作者对生活材料的咀嚼消化,就是说,提炼材料必须要有作者的思想,要有对生活的理解。可以说,文学形象的孕育就是作者对自己所体验的社会生活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的过程。

未完待续……

本号是一个传播优秀文学传承传统文化的平台。阅读是一件重要的小事,关注本号,一起来读书养性、终身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