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发菩提心的因缘很多,古往今来,学佛的人,甚至过去、现在的诸佛菩萨,最初发菩提心,皆各有其不同的因缘经论中关于发菩提心的因缘所说的,也多有不同。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在《劝发菩提心文》中,将发菩提心的因缘,约略分有共有十种。

念佛重恩故

人生于世,父母有养育之恩,师长有教导之恩,朋友有提携之恩,众人有互助之恩,但都不及佛平等大悲,拔苦与乐之恩。

众恩,仅惠我于一时,佛恩,却惠我于永劫。众生恩仅助我生活所需,解决我现实的困苦;佛恩却能除我烦恼逼迫,断我生死忧患,令我享受无上菩提正法乐于永恒。

故佛恩高如须弥,深如巨海,诚应发菩提心,修菩萨行,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以图报佛恩于万一。所谓“若不说法度众生,毕竟无能报佛恩”。因此,为报佛重恩故,我们应发菩提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念父母恩故

欲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必须凭借现前四大色身,所谓“借假修真”,此色身是父母所生,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父母不但生我,且养我育我,教导我,此恩此德,岂可不报?

佛经说“大孝释迦佛,累劫报亲恩。”佛教报恩,不止于今生父母,同时念及过去,甚至未来父母。今生父母,固应孝敬,过去父母,甚至未来父母,亦应孝敬。人道中父母应该孝敬,其他五道中的父母,亦应孝敬。

欲孝敬三世父母,尽报六道父母的恩德,非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不可。因此,念报父母恩,为发菩提心的第二种因缘。

念师长恩故

父母仅能生我色身,师长能生我慧命。如果没有世间师长的教导,怎么会知道做人的道理,又如何充实知识,何来谋生技能?

如果没有佛教师长的开示与接引,如何懂得佛法,如何明白真理?又如何据理起行,断惑证真?

因此,亲恩当报,师恩更要报,我们为念报师长的恩德,应当发菩提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念施主恩故

此是就出家僧众而言,出家人既不务农,亦不经商,生活所需,全凭施主供给。如无施主供养,如何解决生活所需?又怎能安心办道?

今能万缘放下,专心修行,皆拜施主所赐。是以念报施主恩,应当发菩提心。

念众生恩故

众生恩有两重关系,一是无量劫来,在六道中轮回受生,皆有父母,因此一切众生,可能是我们过去生的父母,皆有恩于我。

其次是人不可能独立生存,必须彼此互相依赖,互相供给,虽说士农工商,各司其职,似不相关,实则彼此互相协助,互有恩惠,故为念报众生恩,应当发菩提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五种发菩提心的因缘,是由外境而发。以下五种,是个人内在的切身问题,若不发菩提心,不独无法出离苦海,且辜负自己本具灵性。因此,为了解脱生死苦,为了尊重己灵,回复真性,觉悟成佛,自当忏悔业障,求生净土以自利,令正法久性以利他。无论为求自利,抑或利他,皆应发菩提心,行菩萨道。

念生死苦故

众生之苦虽多,其中最甚的莫过于流浪生死,求出无由。一切众生,轮转六道,此死彼生,彼死此生,生生死死,无有了期。尤其苦恼的是受业力所牵,时而牛胎,时而马腹,一失人身,永劫沉沦,实在可悲。

现今既已幸得人身,又得闻佛法,自当精进,勤求佛道,以谋解脱生死苦,出离六道轮回。是以为念生死苦,当发菩提心。

尊重己灵故

己灵,是指众生自己本具的灵性。众生本具的灵性,即是佛性,与佛无异。如《华严经》言“善哉!善哉!大地众生,皆具有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

昔因无知,随逐颠倒妄想,作业流转,致使灵性隐没,枉受生死痛苦;今既得闻佛性平等之理,自当珍惜,自当尊重,不该再自暴自弃,自甘堕落。应该力争上游,进修佛道,积功聚德,使灵性显现,佛性抬头。因此,为尊重己灵,当发菩提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忏悔业障

忏是忏其前愆,悔是悔思其后过。业,是指我们身、口、意三业;业障,则包括烦恼障,业障和报障。因烦恼而作业,因业而受报。

众生由于无始时来,不知本具灵性,用诸妄想,起惑做业,因业感果,流转三界六道,障生善处,障学善法,障出生死,障成佛道。

今既求出轮回,希望拾回灵性,觉悟成佛,自当忏悔往昔所作种种罪业,誓不再造,以解除菩萨道上的一切障碍,希望顺利进趣菩提。因此,我们为忏悔业障,应当发菩提心。

求生净土故

娑婆世界,属于五浊恶世,虽然忏悔宿业,内障消除,但外在环境逼迫,恶友牵连,未证无生,难免为境所转,故当求生净土,见佛闻法,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学习进修觉道的方便,学习利益众生的技巧,直至证无生忍,得不退转,然后再来娑婆,广度众生,满菩提愿。因此,为求生净土故,应当发菩提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念正法久住故

正法,指佛的正法,亦即是佛所说的教、理、行、果。如果佛所说的教理行果,能久住于世间,令善根众生,因信得解,依解起行,因行而证。如是辗转传受,何止有益于个人身心,更可改善社会,建立人间净土,促进世界永久的和平。因此,为令法久住,应当发菩提心。

学佛人必须借助前五种外助因缘,才可以专心修行,成就道业。但学佛的目的,志在了生脱死,欲了生死,又当自尊自重,忏悔业障,改往修来,求证无生,续佛慧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版权声明:

○ 本文为网络采集文章,由玉泉寺编校发布,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 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谢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文 | 玉泉寺数据中心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当阳玉泉寺

© 公众号:dy-yuquanchansi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