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米勒尔的猫

战后,英法因为自身实力的衰落、国际政治格局的巨变和西非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等因素影响,英法对西非殖民地的非殖民化政策开始发生转变。

英国和法国都是西非的殖民大国,虽然两国在西非的非殖民化政策中存在相似性,但在西非有着各自不同的殖民历史、殖民模式、殖民地政治制度和殖民经验,这都决定了各自的非殖民化政策的差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开明型和保守型

法国在西非的非殖民化政策是属于保守型的,它明显的特征是暴力镇压和同化制度。对西非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采取的一直都是武装暴力镇压,在政治、文化、生活和社会等各个方面采取的是同化政策,强行在西非殖民地推行其统治制度。

二战时,法国的戴高乐政府和英国的丘吉尔政府一样,许诺西非殖民地在战争时同意他们从自治走向国家独立。但是在战争结束后,殖民地人民发现他根本没有遵守其同意独立的承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后初期,由于法国左翼势力领导着法国的发展方向,在法属西非的非殖民化问题上,他们一直主张的是不放弃海外领地,只有法国的共产党主张放弃。所以西非各国在这时和法国的关系尤为紧张,直到戴高乐将军再次出任法国总统时,才开始改变对西非的非殖民化政策。

英国在西非的非殖民化政策是属于开明型的,它明显的特征是平稳。西非各国在独立时都没有和英国发生严重的冲突,通过谈判完成的,并在独立后都选择加入了英联邦,和其保持密切的联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时,丘吉尔政府虽然在《大西洋宪章》里宣布各殖民地都有自治和自主权,但是他们在战后并没有让殖民地真正独立的意愿。这时,就引起了西非殖民地人民的不满,英国在战后由工党执政后,就改变了原先丘吉尔政府对西非的非殖民化政策方向,根据各地情况实现其独立。

1951年工党下台,丘吉尔保守党政府再次上台发现,国际局势的巨变和国内各个方面糟糕的状况,使西非的非殖民化进程已经不能再完全按照原先的方针政策进行了。特别是1956年的英法占领苏伊士运河时,美苏、联合国的压力和国际舆论的声讨,使其不得不撤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保守党政府不得不改变原先的策略,遵循上届工党政府对西非的非殖民化政策的方向。战后,英国从工党政府到保守党政府对西非的非殖民化政策有着“共识”,扶持亲英官员,因为重视其在殖民地的利益,所以对殖民地的内政较少参与,与殖民地的关系相对松散。

对于西非殖民地走向独立的过程,英政府的态度都很温和。在权利移交的过程中也很平稳,因为这不是英国第一次面对这种状况,在英国的其他殖民地诸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业等地都较早的完成了非殖民化历程,所以英国在面对这种情况时采取了更为现实的手法,与其阻止西非的独立进程,不如早早让其去上自治的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既维护了英国在西非殖民地的利益和在独立后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又满足了他们独立的意愿。战后,由于西非殖民地的民族意识觉悟使西非的非殖民化有了长足的发展。英国和法国的西非殖民统治上,所反映的意识形态是不一样的。

英国相对于法国对于西非的民族解放运动采取的镇压方式相对温和,所以英属西非的民族解放运动是英国所默许的。而对比之下,法国在对法属西非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所采取的镇压方式就显得非常暴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殖民地的民族反抗的也非常激烈。英国在面对西非的民族解放浪潮时,认为提前允许其独立,是维护英国在西非殖民地的利益和影响的最好办法。英国在西非统治制度方面,实行的是与殖民地的亲英势力合作进行间接统治,分化反抗力量。

英国对西非的非殖民化政策,在统治制度方面是从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和国内政府态度的变化所表现出来的,他们认为应以维护当地政府的和平统治、减少人民的痛苦和实现自治为目标,并以把西非纳入英联邦为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法国对西非殖民地的非殖民化政策的意识形态和统治制度,一开始强调的就是同化和联合。同化西非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性、社会性、文化性和思想性,在各方面同法国保持一致。联合当地不同的文化特性和生存社会环境,与殖民地当地民众实行联合政策。

法国在经历二战之后,更是认为西非等海外殖民地是法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法国的大国思想和同化政策一直贯穿着其意识形态和统治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法国人的殖民地统治思想,不论在政治或经济上,都是地方集权服从中央的思想。法国政府认为他们国家的宪法和文明是最适合当地殖民地的,强调在各个方面都要与西非殖民地的紧密相连。

战后,法国一直认为西非的民族解放运动在二战结束时已经停止,他们自认为西非殖民地的人民是法国公民。但是在制定非殖民化政策时,却不是这么制定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法属西非的民族解放运动比英属的西非更为激进。在戴高乐重新执权时,对西非国家的独立意愿纳入了西非的非殖民化进程中,并成立了法兰西联邦。

非殖民化策略的差异

英国非殖民化政策的目标,就是引导西非殖民地在联邦内走向自治工党政府。之所以做此决策,实际上也是基于这样一种想法。随着二战的结束和西非民族主义的发展,英国与西非殖民地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

所以,在工党上台以后就调整了对西非的非殖民化政策,通过签订一些条约,英国保持部分军事控制权,使其仍处于英国的战略体系,从而迫使西非国家作出让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英国也在某些方面做出让步,比如,在西非实行宪政改革,通过采取主动的“殖民撤退”,以将其留在英联邦内,还有在西非殖民地推行殖民地的社会发展和福利法。

面对西非的民族解放运动,英国政府也不都是采取怀柔政策,有时为了维护其利益也会使用暴力手段。除了保持其在西非的经济利益外,还与美国合作,恪守西方阵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法国在对西非的非殖民化问题和民族解放运动的态度则是比较顽固的,通常采取暴力手段对西非殖民地进行统治。在西非的民族解放运动问题上则是先发动军事行动,失败后才撤出其殖民地。

因为在二战期间,法国的海外殖民地有力的支撑了法国对抗法西斯的战争,所以在战后,法国也一直保持着大国的思想,认为殖民地没有了,法国就不是法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后,法国欲恢复西非殖民统治,但受到了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影响,并没有达到目标。英属西非的非殖民化主动程可以说大部分是掌握在西非人自己的手里,若不是法属西非工人和学生的奋斗,那么其现今所呈现的就会完全不一样。这就是法国与英国的西非非殖民化策略相比,最大的差异点。

英国在是西非的殖民统治是按计划逐渐地撤出,而法国是由于法属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的激烈的反抗被迫撤离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英国在西非殖民地实行宪政改革,实行自治走向独立。从间接统治到加入英联邦,逐步的转移在殖民地的统治权利,从内陆到沿海的商业中心一步一步地撤出,从侧面培养自己的亲信消灭对自己不利的潜在因素,保护其经济利益。

其中,英国殖民地政府先移交的是教育、医疗和劳工等方面的权利,然后逐步转移政治、法律和军事等方面的权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这种撤退模式就变成了“再殖民”以退为进的新的殖民模式,这即是为了英国培养的精英掌权的需要,也是基于军事、政治和保护其在殖民地利益的考虑。

法国在战后,认为海外的殖民地一直是法国领土的一部分,尤其是实施非殖民化政策的前提是保持法国领土的完整性,包括西非等地的殖民地在内,考虑的不仅仅是法国的利益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二战后初期,虽然受国际社会压力的影响,法国的这种意识还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法国的撤退模式——采用武力镇压的分化策略,来维持其殖民地的统治。

法国在1958年戴高乐将军重新掌握政权后,他从阿尔及利亚的教训中,看出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浪潮已不可逆转,所以对西非的非殖民化政策已经发生改变,开始转变对西非的殖民撤退模式,引导西非各国加入法兰西联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特别是在1945-1965年间,西非殖民地人民通过自己的努力,迫使法国政府在军事方面从殖民地撤出,在政治方面也是和英国一样进行宪政改革,增加西非土著参加议会选举的名额。在1960年法国同意西非殖民地各国独立,虽然法国在军事和政治等方面指退了殖民地,但是经济上的殖民统治还在继续。

政治制度的差异

英国是单一制的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的民主联邦国家,他的这种政治制度在西非殖民地进行宪政改革时,或多或少都影响了西非各国的政治制度,他们在独立之后都选择加入了英联邦。

二战后,英国的工党和保守党在轮流执政时,对西非的非殖民化政策有着相同的认知,因此,政府的殖民大臣在向议会提交的关于西非的非殖民化政策,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其改革阻力也要比法国小的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党制使其在处理西非殖民地问题时,更容易做出反应和拥有较大的选择余地。法国在政治体制上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不同,它实行的政治体制是共和制。

在1945-1965年间经历了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和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实行的是权力分散的多党共和议会制,共和国参议院和国民议会组成议会,国民议会是最高权力中心,国家首脑为总统但不具有实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种制度下,政府党派分分合合,一旦各自党派的意见或者利益不一致,就会发生分裂,最后导致政府垮台。因此,法国政府再也难以产生统一连续的西非非殖民化政策,直到戴高乐将军重新出任法国政府首脑,这种局面才得以改变。

参考文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