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渊笔记

|文渊笔记

水下大鱼成群结队

近日有一位航拍爱好者,本想着拍一下三峡大坝的景色,却无意之间拍到令人啧啧称奇的一幕,只见水面上涌现出大群的鱼群,体型巨大,种类繁多,在水中成群结队,热闹非凡,这也引发了无数人网友的围观。

鳡鱼与鲢鳙成群结队

从网友拍下的画面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见,一大群几十斤重的鲢鳙漂浮在水面,其中还掺杂着不少百十斤重的鳡鱼,作为“四大家鱼”的鲢鳙我们大家都熟知,生活在淡水之中,分布比较广,又被称为胖头鱼,大头鱼等等,那么鳡鱼有的小伙伴可能就不是很熟悉了,接下来就为大家介绍一下。

鳡鱼又被称为水老虎,大口鳡等,以其他小鱼为食,体像梭子一样,一般生活在江河湖泊的中上层,生性非常凶猛,行动敏捷,属于掠食性鱼类,最大可以长到2米左右,体重达到60公斤,如果养殖塘里出现这东西,基本上一塘鱼都会被他吃个干干净净,损失惨重,那么从照片上来看,出现这么多鳡鱼会不会对破坏生态环境呢?

答案是否定的,随着十年禁渔期的政策落实,长江流域的鱼群种类明显增多,那么这群鳡鱼就有了丰富的食物,这也恰恰证明了这是长江生态系统恢复的一个信号,这也不需要人为干预,鳡鱼增多只是暂时性的,等到繁殖期结束,生态链修复,最终也会达到物种之间的平衡。

三峡大坝的存在会不会阻碍鱼儿的正常繁殖?

自古以来,长江中游附近的百姓,就深受洪涝的侵害,在天灾面前,人类显得如此渺小,一旦洪灾来临,瞬间就是房倒屋塌,人财两失,所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决定修建三峡大坝。

三峡大坝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从建立之初就争议不断,但是国家还是力排众议,事实证明,这确实是利国利民的千秋功业,不得不佩服国家领导人的魄力和决断。

作为世界第一的水利工程,三峡大坝的蓄水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393亿立方米,蓄水量足够一整个北京市十年的全部用水量,如此巨大的蓄水量也导致了三峡大坝内的水资源丰富,鱼群种类繁多,而且其内部浮游生物非常多,让鱼类的觅食变得简单了许多。

为了三峡大坝不阻碍鱼类的正常繁衍,设计师也是绞尽脑汁,专门设置了“鱼道”以此来解决鱼类洄游产卵的问题,鱼群可以通过这条“鱼道”畅行无阻的穿梭三峡大坝,同时也更好的保护了生态环境。

十年禁渔期

长江作为我国第一大河,不仅哺育的无数人口,还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又被称作母亲河,其渔业又被视作淡水渔业的摇篮,在我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长江历史上捕捞最高的记录高达45万吨,占据全国淡水捕捞产量的60%

据统计,长江流域中的鱼类多达400多种,其中更是有像白鳍豚、中华鲟、达氏鲟、白鲟(已灭绝)、长江江豚等等这类重点保护对象。

根据数据统计,自1956年之后,捕捞量呈直线下滑,到2003年捕捞量只有10万吨,并不是人们大发善心,实际上则是长江“无鱼可捕”,由于人们的过度开发和过度捕捞,长江也一度面临“资源枯竭”的现象。

长江中游的鱼类从原来的97种减少到36种,特有物种从原来的38种减少到16种,长江珍稀物种也在持续衰退,明明在1999年还有400位的白鲟,自从2003年过后再也没见到了。

还有被民间誉为长江女神的白鳍豚,它生活在长江流域,非常温顺漂亮,它出现的时间甚至比大熊猫都要古老,是名副其实的活化石,白鳍豚的智商也是非常高的,它甚至可以和类人猿相媲美。

白鳍豚是属于长江流域食物链顶端的存在,他唯一的威胁只有人类,白鳍豚和白鲟不一样,它不需要洄游,生活在长江中下游以及洞庭湖,潘阳湖一带。

它的灭绝主要有三个原因,其一是它只吃鲜活的鱼,但是由于长江的过度捕捞,白鳍豚很难找到食物,其次,过度开发造成水体污染,严重破坏了长江的生态,白鳍豚受到的影响非常大,其三则是因为白鳍豚的繁殖困难,每两年才繁殖一次,一次一胎,而且存活率非常低。

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至少还有着400头的白鳍豚,渔民经常可以看到白鳍豚越出水面觅食,到了90年代,白鳍豚的数量直接锐减到不足15头,直到2003年,最后一只白鳍豚因为搁浅死亡,在短短的30年的时间里走向灭绝。

在2007年白鳍豚被宣告功能性灭绝,它也是我国第一个被认定灭绝的生物,这种种的数据都在表明,长江禁鱼势在必行。

在2002年的时候,农业部就曾经实施春季禁渔期制度,在2016年的时候延长了禁渔时长并且扩大了禁渔的范围,但是效果甚微,原因就是随着科技和捕捞手段的不断进步,禁渔期一旦结束,渔民马上就会将河里的捕捞殆尽,为了不有“漏网之鱼”有些渔民不惜下毒,用电,迷魂阵,绝户网等等一系列的手段,这也导致了鱼类没有充分的修养时间,严重的破坏了生态环境。

曾经有一位渔民反映道,自己家里几代人都是靠着捕鱼为生,在小时候,在水面上随便撒上一网,就能捕到四五十斤的鱼,甚至捕到百十斤重的鱼也是常有的事情,但是现在,即便是在旺季的时候,也只能捕到六七斤的鱼,几十斤的鱼都很少见到了,前后相差非常大,从这位渔民的言语中,我们了解到,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已经刻不容缓。

为了能够让长江中流域中的鱼群休养生息,我国在2020年1月1日起,正式发布长达十年的禁渔令。

禁渔期的渔民应该何去何从呢

在禁渔计划开启之前,为了保证渔民的正常生活,国家对地方的补偿资金高达250亿,所有回收捕鱼器具和捕鱼证的渔民都可以获得一定数额的补偿,对于一些巨大的渔船,最高的补偿金额更是高达30万元。

除此之外,渔民们之后15年的养老保险全部由政府负责缴纳,甚至还会给他们进行专业的培训,完成培训之后的人员甚至还会被介绍到相关企业工作,解决了渔民的就业问题。

随着禁渔令的实施,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得到大幅度的改善,鱼群也得到了充分的喘息时间,根据有关数据统计,长江鲤鱼从2011年产卵不到2亿粒到如今已经超过88亿粒,长江的鲤鱼现在可以说是肥的像“猪”一样,这也足以说明禁渔令的成效。

现如今,长江禁渔已经三年了,禁渔的效果自然是显而易见的,据数据统计截止到2021年的时候长江流域的鱼类已经增加至8.8亿以上,总重量约为12.48万吨,直到现在这个数量仍在在持续上涨。

那些曾经以为灭绝的鱼类,现如今又一次活跃在人们的视线当中,消失20年之久的鳤鱼也再度出现,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信号。

那么长江鱼多了会不会造成生态的破坏呢

俗话说物极必反,长江中的鱼类太多了,也并非是好事,就拿“四大家鱼”中的草鱼来说,在禁渔期间内,有的甚至可以繁衍三四代,一条草鱼一次可以产卵30万枚到138万枚粒卵每年可以产卵2到3次,而且草鱼的适应环境非常强,只吃水草就能存活,那么时间长了之后,就会消耗大量的水草,导致生态失去平衡。

这时候就需要人为的干预了,我国会针对一些鱼种进行适度的捕捞,减少一种鱼类的数量以达到维持整个水下生态链的平衡。

生物入侵

长江流域除了自然繁衍的鱼类之外,还有另外一种外来的鱼类,也会对长江流域的水下生态系统造成破坏,根据资料显示,2017年到2021年长江中的外来鱼种就多达30多种,其中相信大家最熟悉的,最臭名昭著的就是“食蚊鱼”和下口鲇俗称“清道夫”了。

食蚊鱼原本是产自于中美洲一带,我国最开始引进食蚊鱼是因为看中了它一天可以吃掉2000多只蚊子以及蚊子幼虫,但是引进之后发现,食蚊鱼生性狡猾,当水中有鱼卵的时候,它就会不吃蚊子转而吃掉鱼卵,以至于给其他的鱼类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食蚊鱼的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非常强,而且它个头非常小,基本上没有什么食用价值,所以导致了它现在泛滥成灾。

引进下口鲇俗称“清道夫”则是因为观赏,其次是因为清道夫的生存能力十分强,基本上是水就能活,但是它在我国基本上没有天敌,以至于现在不光是长江流域,甚至是江河湖泊到处都有它们的身影。

清道夫主要靠吃其他鱼的鱼卵,它能够让其他的鱼“断子绝孙”,它的出现使得不少当地鱼都近乎绝迹。

无知放生

导致外来物种泛滥成灾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则是人们无知的放生,很多人相信万物皆有灵,放生实际上是在积攒功德,这也导致了放生慢慢的开始走向了商业化。

很多不良商家为了利益,不惜从国外引进某些鱼类,也不管放生之后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为了赚钱,就各种忽悠人放生,本来是做一件善事,结果却导致了环境被破坏,妄造杀孽,在这里也是希望大家能够在做善事之前,弄清楚所做的事情会不会对其他事物造成伤害,能够保持理性。

随着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在去年的专项监测中,几乎每天都能捕捉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岩原鲤,要知道这在以前几乎是很难见到的东西。

2006年就被列入极危保护动物的江豚也再度出现在人们的眼前,2017年,江豚的数量不足1000头,而2023年江豚的数量达到了1249头,仅仅是禁鱼两年多的时间就增加了200多头,鱼群数量的恢复也促进了顶级食肉动物数量的增加。

现如今禁渔期已经过了两三年的时间了,全国各地都传来喜讯,湖北宜昌,重庆万州,安徽池州等各个地方的鱼群已经将河里的水都“染黑”了,更有大爷表示,这种情况60多年都没有见过了。

当然也有许多钓友看到这种情况忍不住心痒难耐的,虽然禁止大规模的捕鱼,但是在一些支流的地方,休闲垂钓还是被允许的,,但是也有严格的要求,一个人只允许一个杆,不可以一个人下几支杆,这样休闲钓鱼不会对生态造成什么损伤。

相信十年禁渔期结束之后,那些曾经被宣告灭绝的生物能够重新出现在我们面前,除了国家的监督外,我们自己也要意识到,我们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自然环境的健康和稳定。

保护自然环境不仅仅是政府和组织的责任,也是每个人的责任,只有每个人都行动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