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历经四帝,从秀女逆袭为太后,三次垂帘听政,操纵清朝政权数十载……

慈禧的生平是一部跌宕起伏的个人“传记”,更是晚清政府的半部“史书”。

毫无疑问,慈禧是近代史上绕不开的重要人物,而研究一个人最好的辅助工具当属画像和照片。

美国博物馆珍藏有慈禧的罕见老照片。

透过那些略显斑驳的旧照,似乎能窥探到百年前那个大权在握、骄奢淫逸的帝国掌权者,以及整个江河日落、大厦倾颓的封建王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从秀女到太后的逆袭人生

有关慈禧的身世颇为扑朔迷离,有的说她非旗人出身,有的说她是汉人养女。

更有传说牵扯到了叶赫那拉氏和爱新觉罗氏的世仇:

“我叶赫部就算只剩下最后一个女人,也会灭亡建州女真。”

很多人认为这个预言在慈禧身上得到了应验,她的入宫就是一场蓄谋已久的“复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传说终归只是传说,据现存的史料记载,慈禧出生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母家叶赫那拉氏属于满族镶蓝旗。

她闺名杏贞,小名兰儿,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

虽然出身官宦贵族,慈禧入宫前的日子却也很是艰难。

十二岁那年,她的祖父牵扯到一起户部贪污案中,父亲为了救祖父出狱变卖了资产,自此家中一落千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慈禧自己在晚年时,同贴身女官德龄回忆过这段时光:

“我少女时家贫,也不是父母最宠爱的孩子,为了贴补家中用度时常帮邻居洗补、缝袜底,生活很是不易……”

很难想象慈禧竟然也有过如此艰难困顿的经历,而改变她命运的契机就是咸丰二年(1852年)的选秀。

慈禧被咸丰帝看中,册封为兰贵人,这个位份在一众妃嫔里只能算是垫底的。

可慈禧并不气馁,她凭借着年轻貌美博得了咸丰帝的青眼和宠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从现存的画像和照片来看,大多都是慈禧中老年时期的模样,虽然打扮的雍容华贵,却很难说得上美丑。

为此很多人对慈禧年轻时的美貌持怀疑态度,再加上政治色彩的影响,觉得她面目可憎的也大有人在。

可真正翻阅史书会发现,有关慈禧年轻时的各路记载竟出奇的统一:

“容姿秀丽,警敏机智。”

由此可见,慈禧年轻时应该是个美人,可美色终究只能博得一时的宠爱,在后宫里子嗣才是立身之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咸丰六年(1856年),慈禧诞下一子,也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

作为咸丰帝唯一存活在世的皇子,同治一出生就被寄予厚望。

母凭子贵的慈禧一跃成为了懿贵妃,在后宫彻底站稳跟脚,也让她在政权上有了一展拳脚的机会。

彼时清王朝动荡不断,咸丰帝又身体不佳,到了执政后期更是渐渐厌于政务,便将政务转交给慈禧代为打理。

这一交,让年轻的慈禧感受到了权柄在握的快感,也为她后来三度“垂帘听政”打下了雏形,自此历史舞台上又多了一位女性掌权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慈禧的政治手腕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城,咸丰皇帝携慈禧等一众宫眷仓惶逃往热河避难。

一路颠沛流离,风餐露宿,身体本就不太康健的咸丰帝病情加重,挣扎煎熬了近一年的时间,还是没能等到銮驾回朝。

咸丰十一年(1861年),皇帝在热河驾崩,年仅六岁的同治被扶持登基。

嫡母钮钴禄氏被奉为慈安太后,生母叶赫那拉氏被奉为慈禧太后,也即东太后和西太后。

因同治皇帝年幼,两位皇太后垂帘听政,慈禧自此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个政治高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说是两位太后共同听政,但慈安太后性格仁厚,在大事上也不够杀伐决断,对政治的热衷度不高,所以两位太后中真正做决断的是慈禧。

咸丰驾崩前曾立以怡亲王载垣为首的八大顾命大臣,与两宫太后相互牵制,以稳固儿子的江山。

谁曾想同治刚即位不久,八大顾命大臣不满和两宫太后分庭抗礼,企图专制,欲将两位太后的权力架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慈禧察觉到这一点后,决定先下手为强,联合恭亲王奕䜣发动了政变,迅速荡平了八大臣的势力,下狱的下狱,诛杀的诛杀……

以雷霆手段在这场夺政大权的宫廷政变中取得了胜利,也就是历史书上有名的“辛酉政变”

此次政变之后,大臣联名上书:

“请皇太后亲理大政,恭亲王辅政。”

就这样慈禧顺理成章的垂帘听政,掌握大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至1972年,同治帝年满十七岁,按照规矩可以亲政了。

慈禧迫于形势不得不退政还朝,让位给儿子。

可她早已经习惯了大权在握,不满足做回一个没有实权的太后,所以名义上退政,实际上依旧处处干涉同治的决策。

同治帝初掌权,自然比不过慈禧在朝堂上的势力,处处受亲娘的掣肘,成了有名无实的皇帝,一直郁郁寡欢,以致于英年早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75年,同治帝暴毙,身为生母的慈禧太后悲痛不已。

可悲痛之余,她更在乎的是新一任帝王人选。

按理说同治无子,应当过继子侄继位,慈禧却选择了和同治一辈的堂弟载湉,也就是历史上的光绪帝,过继给了先帝咸丰。

这样一来,慈禧就不用升为太皇太后,还是新帝名义上的母亲,是皇太后。

新帝年幼,慈禧可以光明正大的继续辅政,实现了人生中第二次垂帘听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89年,光绪帝大婚,慈禧按规矩再次还政。

结果和当年一样,朝堂势力皆归慈禧一人。

同治帝好歹是慈禧的亲生儿子,尚且有母子情分在,轮到没有血缘关系的光绪帝,慈禧自然不会心慈手软。

朝堂和宫廷被她全权把控,没有她的旨意光绪帝连一个兵卒都指派不了,成了名副其实的“傀儡皇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从垂帘听政到独裁专制

随着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清政府的无能体现得淋漓尽致,统治阶层的矛盾也越发尖锐。

国内反对的呼声高涨,光绪帝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战争的失败不能由他背负。

再加上受够了慈禧的摆布,他也想要寻求救国救民的新出路。

于是便接见了主张变法的康有为,年轻的光绪帝表示自己坚决不做亡国之君。

为了表示自己支持康有为变法的决心,光绪帝发布“明定国是”诏书,戊戌变法自此拉开序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可惜变法刚开始没多久,便遭到了以慈禧为首的势力反对,迟迟不能推进。

光绪帝忧心如焚,在给杨锐的密诏中说道:

“朕位且不能保,何况其他?”

果不其然,慈禧很快就从颐和园搬回了皇宫,连夜将光绪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

并颁布诏书再次临朝,诛杀了大批变法人士,此次变法在惨烈的血腥中“夭亡”了。

光绪帝被囚,皇帝“名存实亡”,慈禧成了清政府唯一的掌权者,权利达到了最顶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十七岁入宫,二十六岁守寡,四十岁丧子……

如果代入到寻常妇人身上,慈禧的前半生可以算得上“命苦”。

可她不是寻常妇人,丈夫是皇帝,儿子是皇帝。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他们的接连崩逝反而让慈禧在政治身份上得到了晋升,从普通妃嫔一路升为大清朝的圣母皇太后。

这对热衷权柄的慈禧而言,很难说究竟是坏事,还是好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4慈禧的“照片外交”

慈禧当政之后,清政府的颓势步步加重,可她本人却骄奢淫逸,贪图享乐。

她爱美,且对自己的美貌相当自信,流传下来的画像有很多。

彼时相机传入中国,很多清朝贵族视西洋相机为邪物,慈禧却不以为然。

不仅特聘专人摄影师为自己拍照,每每拍了好看的照片,还会令宫廷画师着色再装裱出来。

心情好的时候还会把这些照片赏赐给大臣们,到后来竟然还发展成了“照片外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再次逃亡在外。

等重回北京城后,她意识到了清政府势弱的真相,想和西方政府缓和关系以保住自己的地位。

除了“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她还将自己的画像和照片寄给美国当时的总统以示亲近讨好。

为了让自己看起来年轻和善,一改西方人心中自己专制强横的形象,慈禧还让画师和摄影师另外加工“美颜”了一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彼时已经花甲高龄的慈禧,从画像上来看也就四五十出头,雍容华贵,和蔼可亲。

画像先是被放到世界博览会上展览,后转送给美国总统。

美国总统为表重视,还亲自在白宫举行了接收仪式,可见送画像之举确实讨得了西方国家的欢心。

慈禧紧接着又送去了自己的“精修美颜照”,虽然照片是黑白的,但她专门命画师在照片上涂色修饰,出来的效果很是惊人。

这张照片也得到了美国的重视,被美国博物馆珍藏至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卑躬屈膝和讨好示弱下,慈禧保住了她的富贵和地位,即便当时国民苦不堪言,她依旧过着富贵无极的奢靡生活。

就连人生的最后一个生日,她都在忙着大肆庆贺,席间多喝了几杯酒起了兴致,就在颐和园里扮起了观音。

慈禧装成“龙女”,大太监李莲英扮做身后的护法,主仆乐作一团的场面被相机一一记录了下来。

但慈禧也因为这场享乐受了风寒,病情来势汹汹,本就年迈体弱的身体回天乏术,最后一命呜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驾崩。

这位纵横晚清政府四十余载的掌权者退出历史舞台,留下了风雨飘摇的晚清政府,只剩最后一抹余晖。

可即便是死后的葬礼,依旧不改慈禧铺张奢华之风,当时有一位外国摄影师见证并记录下了那场浩大的皇室葬礼。

慈禧的陵园距离紫禁城有一百多公里,墓地奢华自不必多说,就连抬灵柩的宫人都多达数百人,轮流着抬行。

再加上街道两旁送行跪拜的官员百姓,当真称得上人山人海,浩荡无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灵柩入土,慈禧的一生也将被盖棺定论,功过是非留给后人评说。

美国学者曾这样评价过慈禧:

“她不是恶魔,而是一个富有魅力的女人,有很多显而易见的怪癖,在一个女人被当作痰盂一样对待的帝国里,她只是极力想保住自己的位置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其实从历史的客观角度而言,清朝的灭亡确实不是慈禧一个人的过错,因为身份和眼界的局限,她注定无法和百姓们真正共情。

但不可否认的是,她的所谓所为确确实实加剧了清王朝的腐败和灭亡。

她所谓的变法改革,只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她的享乐和安宁,都是完全建立在民族的屈辱和百姓的苦难之上。

所以让民众客观评价慈禧这个人太难了,她就像一个屈辱的标志,“烙印”着百年前国人的伤痛与悲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连慈禧本人临死前都留言:

“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

是否她也觉得自己昔日干政的行为是错的呢?答案不得而知。

总之随着慈禧的逝世,宣告着一个时代的终结,这个擅长摆弄权柄却令国家饱受耻辱的女人,和她的封建王朝一起走向了没落。

如今再讨论起慈禧太后,透过她留下的那些精美画像和照片,只觉得每一张都充满了历史的沉淀和风霜,可笑可悲又可叹。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