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自古以来都城都是国家权力的象征,也是王朝兴替的头等大事。不仅仅是城市的选择,这里汇聚了经济,军事,政治资源。

一般来说都城的选择都是慎之又慎,对于政权的稳定有着重要意义,不会随意变更,除非遭遇重大事故,而都城的迁徙更是一项浩大的工程,稍有不慎就会被敌人趁虚而入,甚至会导致国家的灭亡。

但是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朝代,却频繁的迁移都城,这就是商朝。

那么,到底是为什么让一代王朝有这样随意的反常之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夏灭商兴,朝代更替

要想了解这段历史,还应该从夏朝晚期,商人逐步南下,实力扩张,地盘也在不断扩大。

随着王一代不如一代,发展趋于落后,而王公贵族生活奢靡,百姓们怨声载道,已经达到了不堪负重和无法忍受的地步。这样的王朝岌岌可危。

夏朝的气数将尽,夏朝最后一个国王荒淫无度,逐渐失去了民心和统治,而与此同时,东边的一个王国逐渐发展。这就是商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是一个既有雄心抱负,也有仁德的领袖,他爱护生灵,心系百姓,部落崛起的很快。商汤顺应天意在良臣的辅佐下,团结民心,开始攻城拔寨,与他的步步为营形成强烈反差的,就是夏朝的节节败退。

此消彼长之间,商朝被逐渐取代,直到鸣条之战,彻底覆没。商汤成为天子,建立商朝。历史的演化,是人为也是自然。王朝灭亡无不是因为当朝者的暴政,出现君主不仁,民怨四起。

或者是统治者的软弱无能,被邻国吞并,这是从内部和外因来看。

而自然灾害覆灭一个国家,几乎是没有的,但是在夏朝时期,文明还没有高度发达的时候,还是仍以部落为单位原始群居生活的农耕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居住地就成为一个部落的兴衰重要的参考,为什么要争夺土地?

也无非出于两个原因。一方面是为了争夺更加适宜的土壤,用来劳作,解决吃饭问题,其二就是迫于自然灾害,原有家园不再适宜生存,那么只能放下锄头,拿起武器,去争夺资源。

这些可能是战争的最初由来,而随着战争的胜利,地盘的扩张,人口势必增加,原有的居住地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他们就必须抢别的部落的。

小小的商朝,也是从最初的偏安一隅逐渐扩大开来,从这片龙兴之地沿河而走,不断繁衍壮大,渐渐深入中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在这里他们遇到了强劲的敌人,虽说此时的夏朝不胜当年,但是对此时还尚未成气候的商汤来说仍然是一大挑战。

对于商朝来说,此时民心向背就显得尤为关键,这是一切力量的来源,这是战争的主体,星星之火也逐渐成为燎原态势,殊不知他们已经一路跨过黄河,来到了心仪已久的中原。

直到看到了这里充沛的水源,辽阔的土地,聚集的人群,也让他们看到了希望,一个新王朝崛起的可能,经过最后一波,他们战胜了这个曾经强盛的夏王朝,他们的都城也一并被取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显然一座亡国之都,并不能满足这支四处征伐的部落。于是就开始了迁都,在历经几代统治者之后,迁都计划也就被提上了日程。

其实纵观历朝历代,都有迁都的行为或者说是设想,但是原因也各有不同,唐朝时都城由长安迁到了洛阳,同样开启了盛世。
宋朝时,历经数次迁都,由汴京开封再到金陵南京,但这是面对强大的对手做出的妥协和退让,也见证王朝的落寞和耻辱,将半壁江山拱手让人,商朝也已历经数百年。

但是在这数百年间却历经十几次迁都,这中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频频迁都,究竟为何

不防将商朝的历史一分为二,分为先商和建国之后,灭夏之前有八次迁移都城,灭夏之后建立商国有五次迁都,这些都有着真实的历史考据。

然而,根据出土的记录来看,也许这都已经低估了迁移的次数,文武发掘出来的甲骨卜辞以及相关遗存,证明这一猜疑,历史上商朝迁都远比文献记载要多。那么在商城建立以前,为何有八次迁移呢?

最初商部落主要集中于我国东北一带,这是根据后代文物出土的商朝贵族墓葬所得出的,在墓葬中很多的规格和习俗依然保持着东北的丧葬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关键证据是虎形青铜器的出土,以及殷墟所发现的东北虎造型青铜器,这些都是有力的佐证。

而从人类活动的角度来说,东北辽西一带在远古时期气候寒冷双足不老,为了更好的生存,势必会逐渐南下。

随着发展的壮大,活动的地盘也越来越广阔,渐渐深入这中原,中原地区有着适宜的气候、肥沃的土壤、充沛的粮食作物,这些都是一个部落壮大的有利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这一条活动轨迹也为我们清晰地呈现出商朝的蜕变和发展,经过考古证明在河北,漳河流域、郑州偃师、安阳殷墟,都发现了商朝的文化依存。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二里岗和殷墟,不过这里已经是商朝建国后。

在地下发掘出来结构复杂的建筑群,形态精美的器具,吴不在彰显了一个更先进更具文化的新王朝。

公元前1560年左右,此时的二里头已不再是都城,这些文物也佐证了这一事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之替代的是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而这一历史事件就是夏商革鼎。我们不难发现,此时的商汤已经占据了中原核心,这里就是他们的地盘。

那么既然这里已经成为新的都城,而如此大规模的建设,又需要多长时间呢?

据考古学家初步估算,少则七八年时间。

这个新都城也是方圆7平方公里,土量100多万立方,规模如此之庞大,也进一步说明了商朝早已为剑指中原做好了准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商朝趋于稳定,进入到第十任君主仲丁,历史记载仲丁继位后,再次迁移都城,跨过了黄河,来到了安阳殷墟,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能让他放弃中原腹地?跑到这偏僻的豫北。

尽管气候证明,郑州偃师的地理位置、土壤环境显然更适合那个农耕时代。最起码要比北边儿的殷墟更适合。

这样的建都并不符合群居生活,而此时的商朝已经趋于稳定,并没有什么大的战争或者变故。这些都牵动了历史学家的好奇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商朝的迁都变得扑朔迷离,在翻阅了大量的古籍后,终于找到了答案,在东晋的一本记载中解释是水患的缘故。

看来洪水最有可能的原因,这也不难理解,在当时从地理位置上说,临近黄河的郑州地区,处于黄河的中下游,且地势较低。

如果黄河泛滥,洪水肆虐,必然导致群居生活的分崩离析。

而古人往往择水而居,水更是生存必备的条件。但是令人不解的事,早在商朝建立以前,他们就有意建都于中原,难道他们不知道这里频繁遭遇水患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早在盘亘提议迁都时,数次遭遇王公大臣的抵制,难道这些人不害怕水患吗?

而在此之前已经经历了频繁的迁都,总不能每一次都是因为洪水,这中间一定有着其他原因。

三、对话历史,揭开疑团

为了探寻历史的真相,不得不重新研究二里头文化,经过考古研究发现那段时间并没有遭遇洪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洪水的说法一定有来由,终于在百年前的君主祖乙时代发现了关于黄河泛滥洪水冲毁农田的记载,但是他在位期间并没有迁都,反而是相隔三代之后,水患早已平息,他的孙子继位才开始迁都。

那么水患到底是不是商朝频繁迁都的原因?

在殷墟出土的武丁时期,通过甲骨文翻译而来,可以看到,他在位时期河水泛滥,破坏了新建的殷墟都城,但是殷墟安阳并没有因此再次变迁,于是得到一个结论:商朝的频繁迁都,并不是因为洪水,或者说洪水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历代君主频繁的迁徙都城,直到伟大史学家司马迁揭开了这样一个谜团。

商朝的王位继承,是兄终弟继和父子相传相结合,不同于我们传统所认知的父死子继,也正是这样的王位继承混乱,导致了商朝的发展出现波动。

历经数百年,始终在强盛和衰落之间反复变换,也就出现了后世的所谓九世之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这样的说法很快又被打破,商朝的王位传承表现的很有秩序,并没有出现因王位的争夺产生了战争或者朝政动乱。

这样的说法是靠不住的,并不是因为王位继承而频繁迁徙,那么只有让文物开口说话,重回郑州和偃师都城出土的文物中,发现在青铜器中,兵器占比15%。礼器占比80%,而殷墟的情况正好相反。

不仅如此,还在殷墟遗址中发现大量的外来人种,甚至还有黑人,白人。可见此时的殷墟王朝十分的强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在郑州并没有发现这样的证据,也就是说商朝在不断的拓展疆域,发动战争,那么他们频繁迁徙是否也因此有关?

在近些年的研究中,详细的记载了商朝后期时代东征西讨。

那么终于理解了,也正是在商朝不断的扩张地盘,向外发展,军队频繁的远征,为了保证战争的供应,后方的补给,加上人员也在不断的扩大,就需要频繁的建立补给点或者说指挥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数次迁移,方便他们不断的征伐,所以说迁都是军事的必要谋划。

在反向例证,商朝时期繁荣富裕,各地往来贸易频繁,中原地区的遗址遍布,这中间有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因素,更加解释了迁都不仅仅是为了躲避洪水,而是更深层次的考量。

是源于一个王朝发展的需求。而每次迁都,他们也并不是盲目的选择一个新地点,都充分的考虑了地理位置、资源、气候以及周边敌人,进行军事扩张的策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说商朝君主多次迁都,在发展中不断的吞并周边小国,树立权威,加强控制。

历史就是如此有趣,兴亡交替从考古中可以发现,随着周朝的崛起,商朝迁都频率也是相应减少,也意味着商朝进入了发展的末期。

他们不再对周边有更大的影响力,政治和经济日趋下滑,一进一退之间,商逐渐走向灭亡,随着来的是一个新的王朝——周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