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3月19日至22日,郭沫若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了《甲申三百年祭》一文,以科学态度对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的原因、经验教训作了总结。

这一史论结合的雄文,不时的叩问人们,李自成有一统天下、定鼎江山的实力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是有的,李自成手里百万雄兵,麾下战将千员。于是,很多怀有朴素情感的人常常会感叹,假如当时清朝没有入关,也许大顺王朝就真的建立起来了。

历史虽然不能假设,但是却仍然让人忍不住猜想,如若真有这样的情况,清军不入关,大顺政权能够站稳脚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置于历史大环境下,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其实只有灭亡一条路,或是亡于南明、或是亡于内部、或是亡于不知何时再次对他发动进攻的关外清军

总之,大顺政权会绝不会长久,它的灭亡或早或晚,实属历史的必然。

李自成志大才疏、目光短浅

李自成于陕西米脂揭竿而起,历尽艰险,五溃明军,建国大顺,登上胜利高峰。

但统治者的素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政权发展的上限,李自成缺乏的是宏观的视野和战略的格局。

多年来,李自成的大军始终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没有自己巩固的根据地。对此,有明智之士提出:“据洛阳以扫荡中原,据中原以夺取天下”的正确方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遗憾的是,李自成没有被采纳,他满脑子的流寇思想,日后,也尝到了这一苦果。

从陕西出潼关东征后,他又一意孤行,完全没有考虑关外清军可能采取的干涉行动,犯了战略性错误。

取得了几场东征胜利后的李自成,带着盲目的自信进入北京,李自成认为大局已经稳赢,面对迫在眉睫的危险和隐患置若罔闻,视而不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进入北京后,要统战谁、要打击谁,李自成和大顺君臣一概不加辨别,这是多么致命的战略短视。

因此,即使李自成能够统治一段时间,但大顺政权臣将骄奢,眼界短浅,只会一次次失去战略主动。在外有强敌压境的环境下,失败只是迟来早来之别。

大顺政权内部矛盾重重

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运动中,不同武装力量之间的冲突,如李自成与张献忠、罗汝才之间的矛盾重重。

但各路农民起义军时而还能一致携手对付明朝,直到李自成使阴谋杀害罗汝才,彻底分裂了反明阵营。

在李自成军内,农民阶级与知识分子的冲突、起义军与知识分子之间的冲突也愈演愈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顺军内部一直有多个派系,如李自成最初带出来的“老营”等,不同派系彼此之相互对立,互相牵制,一盘散沙,内斗非常厉害。

李自成御下不严,对陕西籍将领十分迁就,致使新降部众“朝秦暮楚”。

这种情况,在局势好时尚可以维持表面的团结。一旦局势不利,立马分崩离析,大顺政权随时有坍塌的危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即使李自成占据北京,但由于他的内部并不安稳,一旦外敌来侵,脆弱的大顺政权随时会一触即溃。

没有施政纲领,缺乏治理人才

大顺政权建立的非常仓促,李自成一直在打江山,无暇考虑定江山,因此身边严重缺乏有开国气象的谋臣智士。

立国后,大顺政权忙于东征,没有系统的治国之策、善政之举,官制、军制尚未推行,且没来得及施行轻徭薄赋、减免赋税这样的仁政,没有施恩于百姓,让李自成无法得到最广泛的认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点,李自成连洪秀全都不如,洪秀全起码在起义之初就有“拜上帝教”的一套思路。

投靠李自成的,多是一些下层知识分子和失意文人,他们长期生活在乡野或江湖之间,不仅缺乏实际经验,只会夸夸其谈,而且视野狭隘,他们的出谋划策,也就不免出现不可挽回的偏差与失误,从而埋下日后败亡的祸根。

从人才和制度上讲,李自成也维持不了这个政权。

大顺政权外有强敌环伺

李自成攻占北京时,关外的顺治皇帝刚刚继位,雄才大略的多尔衮辅政治国。

经过皇太极的治理,清朝统内蒙、降朝鲜,国力日臻强盛,兵强马壮。清朝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南下,一统中原。

虽然京师丢了,但是明朝(南明)在南方仍然具有很强的势力,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区此时仍在明朝(南明)手中。

留都南京的文臣武将拥立藩王继承大统,江南、福建、两广地区没有遭受大规模战乱,无论是人口、赋税等,南明的实力仍在大顺政权之上。

再加上,虎视眈眈、桀骜不驯的张献忠也进入了四川,建立大西政权。而张献忠则一向与李自成不睦。

李自成的军队更多的是顺应形势打进了京城,他不明白攻陷京师仅是在政治上获得了先手,军事上其实并无多大优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下来,即使清军不入关,大概率也会被稳下来的南明反攻、被不怀好意的张献忠反咬一口,单就已经与自己势同水火的吴三桂而言,手中的关宁铁骑,李自成也没有任何把握轻松拿下。

多方鼎足和包夹的态势之下,大顺政权没有超出任何一方的绝对实力,失败为之必然,也有可能导致中国长期陷入军阀割据、政权分立的状态。

昏招频出招致失败

称帝西安后,李自成出现了从“起义英雄”到“封建帝王”的人格转型断裂。

他听纳不进忠言,独断专行,山海关战败以后,他没有固守北京城,而是带着财宝回到了西安。丞相牛金星父子自觉跟着李自成没有好下场,秘密出逃。李自成众叛亲离,早已成孤家寡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安被多铎攻破以后,李自成又带着大部队分兵两路,前往荆襄。然后又“声言欲取南京,水陆并进”,但是却被南下的清军切断其东下去路。

见东下的原计划已无可能,便掉头向西南进军,准备穿过江西转入湖南。最后,命丧湖北通城九宫山麓。

一直被追着打的李自成,早已不知道前路到底在何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这些是真实的历史事件。但是如题假设,清军没有入关,大顺政权面临的险境一样不会少,变化的是历史细节,不变的是历史大势。

因为自己的刚愎自用,李自成活成了原本他自己最讨厌的明朝帝王的样子。

同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农民革命运动归于失败的结局一样,李自成的失败及毁灭具有必然性。

在李自成心中的是根深蒂固的帝王思想,他的理想就是要攻下北京,来一个改朝换代。

李自成每接近胜利一步,也就背叛自己出身及代表的农民起义一步,美好理想最终也将遭到彻底毁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他越是努力地攻城掠地,越是努力地推翻明王朝,实际上就越把自己更快地推向毁灭。

很显然,灭亡李自成的,其实不是清军,而是李自成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