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引言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朝代更迭变换中,无论是政权的巩固还是开疆辟土,战争都是必要的手段。

在历史上有非常多出名的战争,在许多史书记载的“奇迹战役”里,以少胜多的案例最为后人推崇。

图/古代战争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古代战争图片

这种战役,除了自身对士兵素质要求高之外,领兵者的正确策略也很重要,能熟练使用兵法,以奇取胜,则能四两拔千斤,达到以一敌百的效果。

1275年6月淮安战役,其中的杨子桥之战,十三蒙古骑兵突发奇袭2万南宋精兵,令其溃散而败逃。就是经典的奇兵出击案例。

大战的起因

大战的起因

公元1233年,经过深思熟虑的南宋朝廷,形势所迫,终于决定了一项重要的军事外交决策,就是联合当时强大的蒙古帝国,以南北夹攻的方式,最终将金国灭国。

得以一报血仇,洗雪“靖康之耻”。

图/草原上行军的金国士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草原上行军的金国士兵

此时应该是举国欢庆的南宋王朝,却高兴不起来。宋蒙盟约原定灭金之后的地域划分,黄河以南归南宋所有。

然而蒙古窝阔台可汗却在战后撕毁了这一协议,改为陈、蔡以南为界。这一举动,为往后的宋蒙之战埋下了导火线。

此时的宋理宗因权臣史弥远病逝,重新掌握朝政。新上任的宋理宗颇有雄心,想做一番祖先未能实现的大业,来增长自己的威望。

因其得位不正,时常感叹因丢失中原三京,没办法公开祭祖,以昭示天下他的正统地位。这时南宋政权尚未完全稳定,此举对皇权的巩固很重要。

图/ 宋理宗画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宋理宗画像

新进大臣赵范、赵葵窥得皇上心思,因而进谏要率兵收复三京,此言一出满朝哗然。此时朝廷刚定,民生未安,不是出兵的好时机。

但此举正中宋理宗下怀,他命赵葵为收复“三京”的主帅,兴师北伐,与蒙古军队撕破盟约,正式宣战。史称“端平入洛”。

图/ 清明上河图的部分汴京景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清明上河图的部分汴京景色

“端平入洛”让南宋朝廷受到了重大的挫败感,其过程也是体现了将领间的智慧较量。不过这次智慧参差非常明显。

彼时已经入夏,蒙古士兵不适应中原地区酷热天气,大部分兵力北撤回草原避暑,中原地区所剩兵力并不多。

蒙古将领塔蔡儿在收到南宋出兵消息后,并不正面应对,反倒是撤到黄河南岸,以退为进。

同时让士兵掘开河堤,这样一来河水泛滥成灾,淹没沿岸城市,用以阻挡宋军的进程,同时毁灭良田民产,断了宋兵的粮食补给。

粮草不足在行军中是最致命的,可惜此时急功近利心切的宋军统领赵葵并未察觉到。

图/ 古代行军影视图片资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古代行军影视图片资料

日夜赶路加上军粮不足,士兵疲惫不堪士气低沉,加上赵葵领军毫无经验,将六万将士分批进洛阳城。

第一批进城的宋兵毫不了解情况,给了早已埋伏此地的蒙古塔察儿军队逐个击破的机会。

赵葵未了解军情,盲目强令第二批宋军入城,在城外又遭受蒙古军队的袭击,几乎全军覆没。

剩余的宋军只能退入洛阳城内死守,然而此时洛阳城内早已饿殍遍野,缺粮断水。城下是蒙古军队围城,自家援军踪影却渺无音讯。

英勇的守城将士只能奋起一战,这一役伤亡惨重,几千人的队伍,逃出生天的不足百人。

图/ 古代战争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古代战争图片

而远在前线外围的赵葵听到溃败消息,惶然不知如何处置。居然急令余下士兵启程南撤,不战而屈人之兵。

一路上士气低迷,军心涣散,士兵沿途丢盔弃甲,置辎重于路边不顾,狼狈不堪。

这一仗,宋军六万将士被蒙古一只机动部队打得损失过半,损失粮草无数。让南宋至此安心偏安一隅。

这次将领间的智慧较量,很明显蒙古国技高一筹,也是以奇兵出胜的出色战役。然而更精彩的奇兵取胜战役,还要看扬子桥大战。那是一场将领才能势均力敌的较量,强者对强者的决斗。

二、南宋失败的“端平入洛”

二、南宋失败的“端平入洛”

“端平入洛”给了蒙古王国一个进攻的借口。

1235年,蒙古大汗窝阔台兵分三路,南下攻打南宋。蒙宋大战爆发。

然而蒙古大军的进攻并非一路畅通无阻,他们遭到了宋朝士兵的顽强抵抗,在南宋名将孟珙、余玠等的带领下,屡次击退蒙军的进攻。

而蒙古国此时也经历了政治动荡,大汗一换再换。本是胶着状态,最后在南宋奸臣贾似道的破坏下,五年的襄樊之战终以失败告终。

图/ 襄樊之战 后人画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襄樊之战 后人画作

1275年,荆湖失守导致了全国陷入一片恐慌之中,长江一线天然屏障的失去,让整个南宋暴露无遗。

朝廷任命张世杰为将领守卫江淮一带,在他的领导下,多次跟蒙古军队的对决中取得胜利,局面不再是被动挨打。这让军民看到一线希望,士气大振。

在淮安保卫战里,想乘胜追击的张世杰任命抗元名将李庭芝、姜才在扬州附近迎击蒙军

图/ 宋朝军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宋朝军民

此时正是6月,长江风浪正盛,忽然刮起的大风让李庭芝为配合其他部队的步伐,任命战功赫赫的姜才提前率领20000精锐部队,从扬州出发。

目的为了袭击在扬子桥附近的蒙古军队,趁他们援兵未到,打得一个措手不及。

这本也是一次奇袭的思路,可惜天不遂人愿,强中更有强中手,在扬子桥头,胜仗无数的爱国将领姜才,遇到了一次滑铁卢。

蒙古军队驻扎的地方,周围有着深深的战壕,为了能顺利攻入内部,姜才命令士兵们趁着天黑一边抱着柴火石头一边进攻,目的就为了填平战壕。

这一举措,被蒙古军队中的汉人士兵识破,顿时飞箭铺天盖地,阻止了冲锋的宋兵的攻势。

面对敌人强大的火力压制,死亡惨重,姜才不得不停止进攻,收兵回营准备第二天天亮再战,也就是此时,失去了奇袭的机会,也给蒙古军队得以等到援兵。

第二天凌晨,阿术放弃了围攻真州,迅速赶到了扬子桥边的营地,与姜才的部队正面对决。

面对敌人的增多,姜才不得不采取了宋军最著名的三叠阵来应敌。

蒙古以骑兵为主,骑兵速度快而灵活,但宋兵大多以步兵为主,步兵在行动上就不如骑兵迅速,这也是蒙古国征战的优势。

针对于这一点,南宋将领发明了三叠阵,目的就是为了对付骑兵。

所谓三叠阵,顾名思义,就是将士兵分为几拨。前面士兵手持盾牌,铸成盾墙,后面士兵手持拒马枪,以抵抗骑兵的冲击,刺杀马腹。

后面的士兵分别是拿强弩,神臂弓,用来射杀中远距离的敌人或者是百步之外的骑兵。两侧是骑兵,等待敌军冲入阵中,步兵退,骑兵进而厮杀。

图/ 后人恢复的三叠阵示意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后人恢复的三叠阵示意图

在战马缺乏的中原地区,对付骑兵骁勇的游牧民族,这个阵法能很有效地杀敌。曾在攻打金国的战役里,以此阵法打破金国不可破的神话。

手下兵将都是精兵,设备也齐全精良,再加上阵法严谨,姜才本以为此战十拿九稳定能告捷。但是对方却来个不按照套路出牌。

蒙古军中的汉将张弘范,虽是汉人,却是投降蒙古的汉人世侯后人,思想上忠于蒙古王朝,从小就参与行兵打仗,熟读兵法,临阵经验丰富。

此时两军将领才华旗鼓相当,就看谁的方法能出彩。

图/张弘范画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张弘范画像

蒙古国将领阿术首先迎战,与宋兵短兵相接,宋兵严阵以待士气如虹。一鼓作气将阿术军队抵挡得滴水不漏,阿术按照战术佯装战败而逃。将宋军的军队引至扬子桥。

两军隔着邗河对峙,双方正相持不下时。蒙古军中又冲出了将领张弘范,只见他带着十三骑兵如入无人之境,渡过河面直奔宋军而来。

面对如此少的敌人嚣张挑衅,宋军当然不会放在眼里,让其插入军中队伍,准备将其一举歼灭,让对方看看什么是不自量力。

常年行军打仗经验满值的张弘范怎会不知晓这其中的奥秘,他也不会坐以待毙。率领十三骑假装逃走。

宋军不会白白放过这眼前的行走军功,派出了军中将领和一队士兵在后面追击,准备来个漂亮的击杀以大振军心。

追到一定距离,张弘范忽然调转马头,直直朝宋朝追军赶了过来,一个利落的回马枪直接击杀了追杀他的宋军将领。

这一举,让在后方原以为胜券在握的宋军大吃一惊,又看着剩余战友被击杀殆尽,蒙军的凶残让他们产生了动摇。

而此时,在不远处的阿术配合张弘范的成功击杀,一声令下,万箭齐发。一旁的元兵也纷纷出来。

一时间,本已军心有点动摇的宋军更是大慌,一方面不清楚来敌数量,只听到杀声四起,另一方面,在箭雨里本能躲避,便都选择了往后跑逃命。

前排厚重的盾墙,拒马枪,因其沉重而灵活性差,在这种逃亡中,起到了反作用。

调转不灵活又牵绊了脚步,误伤无数同胞。而后排持箭弩的士兵因为看不清前面情况,又因为拥挤箭弩无法派上用场,没办法及时迎敌,手里武器都成了累赘。

一时间践踏推挤,死伤无数。骑兵速度快,为了逃回城中,因前面步兵太多遮挡了路途,不得不践踏逃亡士兵,甚至砍杀挡路的人,为自己谋得一线生机。

同时也有很多人,在逃亡的时候,慌不择路,直奔河面跌入水中溺亡。

图/ 古代战争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古代战争图片

蒙古军队仅用十三骑,加上将领的出色指挥,采用奇兵出击的方法扰乱对方军心,和后方士兵造势配合,就让宋军的两万兵马自乱阵脚,逃亡中溃不成军,还自相残杀,一瞬间成为了人间地狱。

此战过后,宋军损失惨重,伤亡过半。而将领姜才,也在战斗中了流矢,不得不负伤退入城中。

三、扬子桥之战,让宋军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挫败感

三、扬子桥之战,让宋军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挫败感

宋军由主动出击改为了死守城池,开启了一场可歌可泣的保卫战。

让久经沙场战功赫赫的姜才最难堪的扬子桥之战,居然对方仅有13骑,配合后方的袭击,出其不意地就打败了人数如此之多的宋军。

本来信心满满要收复失地的南宋,此时再次遭受到了打击。不得不由将主动出击的策略,改为了保守的守城抵抗。

而蒙古将领阿术也同时筑起了长长的包围圈,双方展开了持久的守城战。

让人佩服的是,战败了的姜才、李庭芝,却有着宁死不屈的崇高民族精神,为了坚守城池,坚定不动摇甚至不惜一切代价。

他们的才能深得蒙古国统治者的钦佩,几次想劝降。两位将领却不为所动,甚至杀掉蒙方派来劝降的人,以展示其宁死不降的决心。

蒙军在攻城过程中,抓来李庭芝家属为要挟,李庭芝仍不为所动。

可惜南宋朝廷的腐败已经无可救药,最终扬州城破,而两位将领因不愿归顺蒙古而被杀。但那场智慧较量的扬子桥之战,却流传于世。

图/ 后人为李庭芝、姜才立的雕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后人为李庭芝、姜才立的雕像

总结

总结

宋朝自建立起,一直推崇“重文抑武”,对武将的压制,用文官管理武将,很多时候是不懂的外行来指导内行,决策上的错误也是导致其实力受到压制。

在政权上加强兵权的集中,虽能避免拥兵自重的可能性发生,但是在管理方面对武将和军队过于严格,导致了军队将领虽有实战经验,但缺乏了灵活应变的能力。

相对于由天性奔放的游牧民族崛起的辽国、金国、夏国、蒙古国这些。一方面以步兵为主的宋朝,应对起灵活骑兵确有其短板,另一方面太依赖阵法而缺少灵动变化,才会让敌方有机可趁。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史记》

《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