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4月,泰戈尔访华,徐志摩等为其举办生日宴,邀京城400多位文化界名人参加,鲁迅也应邀出席。

宴会上,泰戈尔与大家交流甚欢,没成想,鲁迅却丢下一句:“一塌糊涂”,拍案而起,愤然离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泰戈尔,出生于印度的名门望族,家境优渥。他是家中幼子,被宠爱长大。由于接受良好教育,知识面广,文笔好,13岁便写出《野花》、《诗人的故事》等长篇诗歌。
1878年,泰戈尔被家人送到英国读法律。但他并不喜欢,最终放弃法律从事文学创作,这一点和鲁迅很像。

泰戈尔虽然出身高贵,但他将目光聚焦到印度底层民众,写作品揭露百姓疾苦及社会百态,同时他也倡导男女平等。

他用笔来鼓励印度民众爱国、追求自 由。他敢于挑战权威,揭露事实,但自己却遭遇人生至暗时刻。

他的父亲、妻子、女儿相继去世,给他带来沉痛打击,便将无以言表的苦痛写进《吉檀迦利》里。1913年,这部作品获得了亚洲首个诺贝尔文学奖,名声享誉世界文坛。

同一时期,各国先进文学代表及爱国青年纷纷拜读他的作品,先进和抗争的思想给大家补给了精神营养。

1924年4月,泰戈尔应邀访华,徐志摩、林徽因、梁思成等人热情接待。徐志摩安排泰戈尔一行所有事务,林徽因精通外语当翻译。

5月,正逢泰戈尔63岁生日,徐志摩等人为其安排了一场轰动京城的生日宴,邀请了京城400多位文化界名人参加。

为了庆祝,徐志摩、林徽因等表演了改编泰戈尔诗歌的舞台剧,梅兰芳也前来助兴。宴会上,觥筹交错、寒暄交流好不热闹。

泰戈尔与大家交流时,旁边摆放着熏香和古琴,所到之处,前呼后拥,鲜花掌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席间,大家都在夸泰戈尔,有的频频点头,有的竖起大拇指。没成想,鲁迅却丢出一句:“一塌糊涂”,愤然离席。鲁迅的这一行为被媒体和很多人误读,说他是因为嫉妒。

鲁迅和泰戈尔有很多相似之处,均出身名门望族,曾弃医/法从文,都用笔与封建势力抗争,唤醒底层民众的觉醒。他们本是相惜的,鲁迅更是将泰戈尔当成老师。

在鲁迅的眼中,泰戈尔是伟大的,他用笔发声,将印度文化传向世界。他多么希望中国出现和他一样有影响力的人物,将声音传播出去,就不会被世界误解了。

以鲁迅的格局和胸襟怎么会是嫉妒?

离席的真正原因当然不是嫉妒,而是对“卑躬屈膝”国人的“恨”。他认为邀请泰戈尔来华,应将重心放在文学交流上,而不是搞盲目崇拜。

泰戈尔讲话时会点熏香,不时会有古琴伴奏,还举办隆重的生日宴,大费周章,铺张浪费。这些在鲁迅的眼里都是“不干正经事儿”,好好的文化交流变成了大型追星会现场,大力吹捧、盲目崇拜,把泰戈尔供奉成神一样。

鲁迅笔锋犀利,脾气也直来直去,看不惯就会说出来。徐志摩等人的做法看怒了鲁迅,便丢下一句话愤然离席。之后更是犀利地写出《骂杀和捧杀》批判泰戈尔访华之旅。

归根结底,鲁迅是恨透了当时国人的“奴性”和民族不自信。

只可惜,太少人能理解鲁迅,误解他嫉妒,是多么愚昧。

清秋说

清秋说

鲁迅这一行为,让他原本伟大形象更加高大了。

试问有几人有胆子在众人面前,说实话,做真实的自己?

如我等遇到这种宴会,即便看不惯,也会“逢场作戏”,违心的寒暄赞美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鲁迅不一样,他不在乎众人对他的误解和偏见,有话就说,即便扫了大家的兴致,也要表现真实的自己,这源于他骨子里真正的自信。

活出真我真性情,“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 穿”,这样的气魄和洒脱,与君共勉!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