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人口红利”;不少毕业生以这样的自嘲方式,在艰辛的生存环境下苦中作乐。这个时代似乎无论高学历者还是成绩差的人,都很难对生活处境满意。

不少博主提醒大家,现在出门在外一定要学习克制情绪,因为人们的戾气越来越重。说不定一件小事就能触发别人的底线。这种背景下,大家对于“再生一个”的想法,多半就剩吐槽了。

“为了祖国多生娃”?俞敏洪直言,这样劝年轻人没有用

“为祖国的强大而奋斗”,这句话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在老一辈,确实出现了很多平凡的人,在岗位上付出青春,做出令人钦佩的业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现在,无论家长还是学生,听到类似的口号,可能即使不反驳也难以感受到明显的激励作用。放在职场和生育率的问题上,这样的引导到底能否影响适龄中青年的价值观呢?

我们来听听俞敏洪老师的真实想法,他出身农村家庭,很清楚底层群体的感受,或许比那些从小长在教授家庭里的专业人士更有发言权。

俞老师对话梁建章教授的过程中给出这样的结论:为了祖国生娃?这样劝年轻人是没有用的。原因很简单,在现实压力面前,情怀显得不堪一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上有这样一个知名段子,有人提问为何当代人生娃的欲望越来越低,其中一个高赞回答,说出了很多普通家庭的心声。

“你花几十万、近百万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毕业后月薪三四千、还贷30年,还要为保住这份工作接受领导的打压。国家感谢你、资本感谢你,可唯独你的子女不感激你”。

正如很多毕业生所说,高考时在试卷上写下的“廉价劳动力”,本以为只要拼命读书就可以改变。没想到最后自己就是那个人口红利,所以家境有限,不想再让后代重复自己的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谨慎地对待生育,明明是进步,为何有人看不惯

生育率跌破红线,其实换一种角度讲,这是进步的表现。但凡了解一下发达国家的规律,就会知道这几乎是发展的必然步骤。

当代年轻人更谨慎地对待生育,在不具备良好条件下,不轻易把后代带到人间。这本来是更文明、受教育程度更高的表现,可是为何常常有人看不惯呢?

上至高学历的“专家”,下至小学没读完的七大姑、八大姨,总是拿“不愿生娃”当成缺点进行批评。笔者看来,其实后者这样想,倒是可以理解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毕竟这种群体的受教育水平非常有限、自己的生活圈子也仅仅局限在“一亩三分地”。她们的视角里,女人的生育功能,几乎是存在的唯一价值。

所以看到有年轻女子不愿为家庭放弃事业,还有人直接丁克她们有限的世界观得到彻底颠覆,必须通过诋毁这些现象来寻找一丝安全感和平衡感。

但是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某些“专业人士”,竟然可以理直气壮地将“娃”说成工具,这更令人感到惊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之前某女学者,直言“生娃是为晚年投资,子女是耐用消费品”。不少网友感慨:这是用来形容人的词汇吗?不得不说,其实很多长辈跟这位女学者有一致的想法。

这就很难不让笔者感到奇怪。有些家长,一面说自己“伟大”,一面又把“防老”这么功利的理由说得理直气壮,自己没感觉矛盾吗?如果想假装伟大,至少嘴上装装样子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教授表态,国内的养育成本位居“第二”,大城市更高

梁建章教授的想法,跟俞敏洪老师相似,他也认为,如果经济条件、生存压力等困难不得到妥善解决,那么只靠几百元的补助或者建设祖国的情怀,去要求大家生娃,不现实。

教授提到,根据数据国内的养育成本,位列世界第二。而且这还仅仅是计算平均值,大城市的话要翻倍。刨除个人因素,整体环境下这代人的生育率降低,跟上代人的超生,本质是一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前倡导独生子女方案时,有些家庭宁可罚钱也要多生。因为那时真的“稳赚不赔”。但是以现在的抚养成本,几乎大多数家庭考虑经济利益的话,几乎都要亏本。

而且,后代越养越精贵,本来也是一种进步。老人的标准是“喂大”就行,那跟投喂鸡饲料有何区别呢?这代父母普遍更重视学生的培养和精神需求,这才是把娃当成人对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