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规划,宜荆荆都市圈将成为长江中上游重要的产业中心、科技创新高地以及世界级文旅消费目的地。

“今年‘五一’太超预期了,游客量达到了景区承载上限。”

火爆的“五一”黄金周刚结束,湖北清江画廊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小莹仍难掩兴奋。

清江画廊旅游度假区是宜昌市一家5A景区,“五一”小长假共接待了4万名游客,同比增长380%。

“宜荆荆都市圈是我们最重要的客源市场,游客占比最高。”吴小莹在复盘时发现,今年初以来,清江画廊累计接待约8万名省内游客,超过四成来自宜荆荆都市圈。宜荆荆抱团发力,协同融合,旅游产业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2022年6月,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湖北要加快建设以武汉、襄阳、宜昌为中心的三大都市圈。其中,以宜昌为中心的宜荆荆都市圈,涵盖宜昌、荆州、荆门三地。

根据中远期规划,宜荆荆都市圈要聚焦产业协同创新,打造长江中上游重要的产业中心、科技创新高地以及世界级文旅消费目的地。

清江画廊:旅游迎来最大机遇期

共建都市圈,宜昌、荆州、荆门提出的首要任务是加快推进交通同网。

高铁一响,黄金万两。“交通是旅游发展最大的引擎,可以促进人流的快进慢出。”吴小莹说,“以前游客到景区要花很长时间,又想着返程,时间很赶。现在通了高铁、高速公路,游客可以快速到达景区,慢慢地玩。”

宜荆荆都市圈提出的发展目标指出,圈内主要城市之间建成1小时高速公路通勤圈和30分钟轨道交通圈,毗邻县市之间建成30分钟高速公路通勤圈,乡镇30分钟抵达高速路口。

目前,宜荆荆三市已经实现高速公路1小时通达,城际轨道联通项目正在加快实施。宜荆荆都市圈发展联合办公室向支点财经透露,郑万高铁兴山至巴东段通车运营,沿江高铁荆门至宜昌段、荆州至荆门城际铁路、当松枝高速、三峡枢纽多式联运等22个项目正在加速建设,沿江高铁宜昌至涪陵段等三个项目前期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惠及旅游业的利好不只交通,还有人口红利。2021年末,宜荆荆都市圈常住人口889.8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4.7%。到2027年,都市圈核心区常住人口预计达到94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

宜荆荆三座城市旅游资源丰富,各具特色。

宜昌,巴楚文化融合之地,屈原、王昭君等历史名人的故乡,坐拥四家5A景区:三峡大瀑布旅游区、三峡大坝-屈原故里旅游区、三峡人家风景区、清江画廊旅游度假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江画廊景区峡谷风光

荆州,楚文化、三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三国历史及一些脍炙人口的故事,流传至今。万米荆州古城城墙,被国务院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荆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核心地带,楚文化发祥地之一。早在3000多年前,楚国故都纪南城就设立在荆门沙洋县纪山镇境内。如今,这里已开发成为集文化旅游、宗教考古、自然观光于一体的纪山荆楚文化旅游区。

“五一”假期,三地的旅游人数实现了爆发式增长。宜昌接待游客606.66万人次,较2019年增长53.66%;荆州接待游客413.9万人次,较2022年同期增长46.71%;荆门接待游客210.33万人次,较2019年增加65.8%。

旅游资源充足,随着国内消费升级,宜荆荆都市圈旅游产业的后劲更足。作为宜荆荆都市圈的“群主”,宜昌市积极发挥带头作用,实现旅游产业共建共享。

“过去,景区做旅游推介都是各自为政,研学、工会职工四季游也都固定在自己的区域。”吴小莹说,自宜荆荆都市圈推进协同发展以来,三地之间主动融合,打破壁垒。

今年3月,首届宜荆荆都市圈导游大赛在宜昌成功举办,三地共同选拔、培养旅游人才。4月23日,第二届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期间,三地共同举办宜荆荆都市圈文旅推介会。

都市圈合作初具规模,开始向周边辐射。5月25日,2023“宜荆荆都市圈文旅产业发展联盟”会议暨“宜荆荆恩神精品旅游线路”发布会在宜昌举行,宜昌、荆州、荆门、恩施、神农架五地签订《“宜荆荆恩神”区域文旅产业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发布十条《“宜荆荆恩神”精品旅游线路》,共同促进“宜荆荆恩神”区域文旅产业一体化发展。

旅游资源打通,景区旅游产品和线路逐步优化,吸引了更多游客。清江画廊针对省外游客制定了特色鲜明、跨区域的产品和线路。以湖南人为代表的南方游客,可从荆州入境,参观荆州古城,再到松滋饱览洈水自然风光,最后到宜昌游览三峡大坝、清江画廊等。

史丹利:宜荆荆都市圈合作的产物

宜荆荆都市圈,不只有旅游产业。

“我们这个项目是宜荆荆都市圈合作的产物。”作为史丹利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唐有运参与和见证了集团磷化工项目在荆州松滋市落地的全过程。

史丹利是一家专业从事复合肥生产及销售、粮食收储等业务的综合性农业服务商。作为国内大型复合肥生产商之一,史丹利在中端肥料市场位居前列,但苦于没有完整的产业链,发展受限。

2018年,史丹利开始考虑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增加比较优势,向磷化工和新能源材料领域转型升级。据史丹利方面介绍,通过磷化工行业制备净化磷酸生产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磷酸铁,同时配套阻燃消防材料、水溶肥、专用肥,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进新能源材料业务、精细磷化工和新型肥料业务的发展,公司将实现磷化工产业链的战略布局。

史丹利转型磷化工,是有资源基础的。2015年,史丹利董事长高进华通过其个人控股的临沂华丰投资有限公司,收购了宜昌华西矿业有限责任公司51%的股权。这是一家集磷矿石开采、运输、销售为一体的矿企。

唐有运介绍,华西矿业核心矿区磷矿资源储量约1.4亿吨,可以开采70年左右。刚收购时,华西矿业的采矿能力只有30万吨,2022年实现了100万吨,预计今年将达到150万吨。

矿开采出来了,在哪里加工,是个棘手的问题。

最初,史丹利考虑将工厂落户宜昌。华西矿业位于宜昌市夷陵区,建工厂有天然的地理优势。与夷陵区接壤的当阳市政府曾多次邀请史丹利在当地建厂。距离上很近,但当阳的不足之处是交通不便,只有公路和铁路,没有水运。而史丹利的磷化工原材料和产品每年物流量在400万吨以上,要走水运。

后来,机缘巧合下,史丹利将目光锁定在距离华西矿业80公里的松滋临港工业园区。园区里有湖北省长江南岸唯一的县级水运港口——荆州港车阳河港区,车阳河综合码头3000吨级泊位达10个,吞吐能力完全能满足史丹利通江达海的需求。

按照规划,华西矿山开采出来的矿石,从夷陵区运出,经过水运抵达松滋临港工业园区,加工后的产品再沿江而下,通过江海联运,送往全国各地。

交通问题解决了,史丹利的另一个担忧又出现了。项目跨区域落地松滋,是否有地方保护而导致产矿地和生产地衔接不畅?就在史丹利管理层为此犯难的时候,湖北省委提出要加快建设宜荆荆都市圈。

《宜荆荆都市圈发展规划》提出,优化都市圈产业结构,打造世界级绿色化工产业集群,共建国家磷化工产业集群,构建区域绿色化工发展格局。

这一规划把宜昌、荆州、荆门纳入到一个发展圈层,打破了地方保护壁垒,也打消了史丹利的顾虑。

最终,史丹利宜化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落户松滋临港工业园区,项目占地1400亩,一期投资44.7亿元。2022年10月,史丹利宜化举行新能源材料前驱体磷酸铁及配套项目奠基仪式,计划2023年年底开始投产,预计总产值60亿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在施工的史丹利宜化新材料项目生产基地

宜荆荆都市圈不仅助推了史丹利的跨区域建厂,也促成了其与宜昌老牌国企湖北宜化集团的合作。2022年,史丹利通过增资方式获得宜化集团旗下湖北宜化松滋肥业有限公司49%的股权,后又与宜化松滋肥业合资成立史丹利宜化。

都市圈的产业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间的合作探索,为产业融合发展创造了更多可能性。2022年3月11日,“当枝松宜”(当阳、枝江、松滋、宜都)百强县市聚集区协同发展联盟成立暨第一次联席会议在宜都举行。会上签署了《“当枝松宜”百强县市聚集区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及交通设施互联互通、水铁联运互融共进、重点产业互动互促、化工园区互建共优等9个产业项目合作协议。

2022年8月,“当枝松宜”联盟扩大朋友圈,纳入荆门市东宝区为新成员。2023年3月,“当枝松宜东”宜荆荆战略联盟发展论坛在松滋举行,旨在探寻加快区域协同,推动宜荆荆都市圈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的“四化同步”发展。

松滋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委员、副主任易继山对支点财经表示,“这标志着‘当枝松宜东’区域协同一体化发展从全面谋划步入全面实施阶段,进一步加速促进了五地空间联合、交通联运、文旅联动、民生联享,推动区域合作迈向新高度。”

亿纬锂能:“磷”“锂”交好,携手共赢

一家企业带动一条产业链,一条产业链带动一座城。亿纬锂能落子荆门,助推荆门成为“华中锂电之都”。

2012年,亿纬锂能创始人刘金成为回馈桑梓,在荆门成立子公司亿纬动力。10年间,亿纬动力在荆门累计投资超300亿元,规划建设11个厂区、18个工厂,2022年产值突破150亿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亿纬动力二区

亿纬动力在荆门持续扩张,吸引了新宙邦、恩捷、华工科技、埃斯顿、科达利、中泽精密等20多家新能源产业链上的企业落户荆门,涵盖锂电池正极、负极、电解液、隔膜、结构件等产业链上下游。

“宜荆荆三个城市作为一个整体发展,就打破了地方保护壁垒,对磷化工、新能源锂电产业会有更大利好。”对于融入宜荆荆都市圈建设,亿纬动力总裁办李陆荣说。

荆门市高度重视新能源动力电池产业建设,将其纳入到2023年宜荆荆都市圈发展的重点工作任务中,志在打造全国动力储能电池产业示范园区、“华中锂电之都”,力争年内新能源动力电池产业产值突破500亿元。

“通常,企业投资看重三个条件:资源、客户、营商环境。宜昌、荆州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客户,相信随着都市圈的协同发展,我们会迎来更多发展机会。”李陆荣期待宜荆荆都市圈的发展能更快一些、合作更多一些。

协同、互补,是宜荆荆都市圈企业共同的期待。在协同合作中打破障碍,在差异互补中寻找机会。

不论是清江画廊、史丹利,还是亿纬锂能,它们都是宜荆荆都市圈的明珠,也是众多企业发展的缩影。企业兴则城市兴,企业强则城市强。资源流动起来,城市联动起来,企业获得更多赋能,共享都市圈产业腾飞的红利。

编辑丨刘定文 胡馨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浪微博|@支点财经

地址|湖北·武汉·楚天传媒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