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周只有两美元,每周要工作八十个小时,没有社会保障,没有老年保障,没有女工保障,这是1940年的美国的黑人女工的工作状态。

1930年大萧条之前,美国的黑人问题还是相对比较严重的。

比如一战结束后,美国的黑人已婚妇女就业率,要比同时期的白人已婚妇女高8倍左右。

这段时期的美国,其实算是一个物质富裕的阶段,而且由于移民减少、劳动力匮乏的原因,用工成本也相对要高一些。

但这段时期的美国黑人女工,面临的却是一个劳动条件很差,工作时间长不说,报酬也不算高的尴尬局面。

就以美国劳工部妇女局在一战后对美国九个州17个地方150多个工厂的就业状况调查来看。

这段时期的黑人女工,每周普遍工作60个小时左右,工资从6美元到10美元不等。

还有条件更差,但报酬相对高一点的。

比如弗吉尼亚和马里兰挖螃蟹肉的蟹厂,工厂直接就建在水上,潮湿阴冷不说,女工每天至少要挖蟹肉40磅,也就是18公斤左右,然后能拿到三美元左右的报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一个物质富裕的阶段,美国的黑人女工,尚且面临这样的处境。

那么大家说,大萧条期间,美国的黑人女工,所面临的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

虽然随着罗斯福新政的展开,针对黑人等弱势群体,实施了一系列社会福利政策。

1930年那次大萧条,导致美国社会大量银行倒闭,工厂破产是客观事实。

原本的物质富裕的阶段已然成了过去式。

势必就会对美国各个阶层,尤其是弱势群体造成严重的打击。

就比如1920年,这段时期的美国白人已婚妇女就业率,是3%左右,但到了1930年,这个就业率却飙升到了20%左右。

1930年开始,截至1940年,美国的黑人女工,就业率所呈现的却是一个整体逐步下降的趋势。

不是说黑人女工的生活有多好,需要工作的少了,而是因为白人女工的下场,拉高了黑人女工的就业竞争。

结果就导致这段时期的黑人女工,想要获得一个就业机会,势必就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比如更高的工作时长,更低的薪水,更差的工作环境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1936年,美国一位黑人妇女给罗斯福写信,提到了一名有5个孩子,同时丈夫还不能工作的黑人妇女,也就相当于这个黑人妇女一个人,要供养包括自己在内的七个人的生活。

这个黑人妇女到美国的公共工程管理署要求工作,但是这个部门的白人妇女,却要求她去找洗衣工作。

这段其实是有一定的歧视色彩的,因为在当时的美国社会的认知里,类似于洗衣佣人这样的比较脏累的工作,都是白人妇女不愿意做的工作。

而且以当时的情况来说,这个黑人妇女如果能找到这样的洗衣工作的话,她还会去公共工程管理署要求工作吗?

因为就连洗衣佣人之类的工作,都很难找。

就拿1930年代,南方黑人佣人的平均工作数据来看,每周工作66个小时左右,工资仅有6.17美元。

洗烫衣物这样的活更不用说了,一天下来,往往也就是一顿饭,或者就是一星期50美分的收入。

明摆着根本不足以通过类似的工作来供养家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美国一些比较繁华的街头,催生出了一种比较特殊的求职方式。

很多黑人妇女,甚至包括少数的白人妇女,每天聚集在城市繁华街道的街角,等待工作机会。

因为跟美国南北战争前奴隶拍卖市场的形式差不多,所以当时的人,也称这种求职方式为“奴隶市场”。

说白了,就是利用大的客流量以及方便的交通,来增加一些寻求雇主的机会。

有数据统计,截至1940年,美国光是纽约,就有至少25个这样的求职市场。

但结果依然不是多么理想,就像我开头说的,往往每周只有两美元的收入,但每周要工作八十多个小时,而且没有社会保障,没有老年保障,还没有女工保障。

这还是大萧条期间,美国城市黑人女工的工作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处于美国农村的黑人妇女,处境也好不到哪里去。

农业工作,作为美国黑人妇女的第二大职业,并不像传统的小农经济那样,社会经济再差,只要没有天灾人祸,基本的生活保障还是有的。

美国的传统农业结构属于大地主经营模式。

因为大萧条导致的农业危机,美国联邦为了限制农产品的产量,同时提高农产品价格,在罗斯福新政期间,对美国的农业结构,也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会给减耕减产的农场主,发放一定的补偿金。

但是真正实施到了农场主身上的时候,完全就是两码事。

对美国那些农场主来说,减耕减产这个容易,只要有补偿金就啥都好说。

但是这个补偿金,农场主往往不会用于在农场工作的那些佃农或者农业工人身上。

而是会选择裁员。

同时为了保证利益,会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业机器的更新,也就是用更少的工人来达到更大的效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么一来,不光是从事农业工作的黑人妇女,就连黑人男性,甚至包括一些白人,都面临着一个失业下岗的结局。

而且作为农村,其他的工作机会,也要比城市里少得太多太多。

所以这些失业的美国农村黑人妇女,如果短期内寻找不到工作的话,就只能选择背井离乡,去城市里寻找新的出路。

间接又进一步增加了美国城市黑人妇女的就业竞争。

也得亏罗斯福新政里面,把以工代赈,定义成了新政的重点项目。

要不别的问题暂且不说,光是这个失业问题,就足以让美国走不出大萧条,甚至社会矛盾迅速激化的风险大大增加。

而且大萧条期间,美国黑人女工的工作状态,也暴露出了美国的黑人问题,也就是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一天不解决,那么当未来再次面临类似大萧条这样的危机的时候。

就很容易出现黑人妇女比白人妇女更容易失业的尴尬情况。

而且越是处于社会底层,遭受到的不论是竞争,还是危机伤害,也相对要更高。

包括罗斯福新政在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前面说的那个美国大萧条期间的公共工程管理署,其实就是美国在大萧条期间的以工代赈计划。

但结果呢,因为种族歧视问题的存在,还是有大量的黑人妇女被人为的排除在计划之外。

比如1930年,美国黑人妇女,近90%的就业,局限在家庭或者农场工人等白人眼中所认为的脏活累活范围之内。

发展到1938年,罗斯福新政,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依旧只有10%左右的黑人妇女,受雇于工厂,剩下的绝大多数还是局限于洗衣工作等白人眼中的低级的工作种类范围之内。

从而使得美国应对危机时候的一系列救助计划,能够落实,但未能有效的落实。

甚至因为这种带有歧视色彩的落实,使美国的种族问题,长期保持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不说,社会弱势群体也因为这种状况,长期处于一种被边缘化的状态。

同时还掺杂着严重的经济压力问题以及精神包袱问题。

这种事关生存的问题,可不是通过一些所谓的政治正确就能解决的问题。

也就注定在危机期间,一旦存在类似的种族问题,势必就会迅速的激化社会矛盾。

哪怕度过了危机,也会因为危机期间的不公正待遇而想办法寻求更多的权益,或者想办法维护自身权益。

然后在争取权益的过程中,这个矛盾,又会变相的将这个问题,顶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以至于美国的种族问题经久不衰,也大概率长期存在。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