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76年,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暴毙去世,赵匡胤在位十六年,他去世的时候长子赵德昭已经25岁,可令人费解的是,他生前既没有册立长子赵德昭为太子,去世后却还由弟弟赵光义继位,下面就来说说赵匡胤在位十六年之久,为何不把长子赵德昭册立为皇太子,最后却使得皇位到了弟弟赵光义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朝建立之时五代十国的乱世并没有被终结,赵匡胤保证不了是政权的长远

在公元960年时,赵匡胤发动了陈桥驿兵变,当时还是后周殿前都检点的他在部下和所部将士的拥戴下“被迫”黄袍加身,最终率军回攻后周都城开封,逼迫年仅7岁的后周皇帝柴宗训让位。

其实在赵匡胤取代后周建立宋朝时,只是标志着五代十国中的五代被终结了,十国并没有被平定,宋朝建立时还有南唐、后蜀、南汉、南平、吴越以及北汉这六个政权同时并存,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地方军阀割据的情况,可以说赵匡胤建立宋朝时,天下还处于乱世,赵匡胤的宋朝和五代十国其他的政权没有太大区别,他能否最终统一天下还是未知数。

赵匡胤这一生共有四个儿子,抛去夭折的两个儿子,实际上他只有两个儿子,分别是长子赵德昭和小儿子赵德芳,宋朝建立时,赵德昭年仅9岁,赵德芳年仅1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当时所处的五代十国是一个极为混乱的时期,赵匡胤之前其他皇帝几乎是每三年就要换一任皇帝,很多皇帝都不能善终。再加上像赵匡胤的老上司后周世宗柴荣这样都算是五代十国中较少得以善终的皇帝,却才活了39岁,算是英年早逝了。

所以赵匡胤在建立宋朝后,他还要平定很多政权,他也不能保证自己的政权能持续多久,再者他也担心自己会像老上司柴荣那样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操劳过度而导致英年早逝,如果他要是英年早逝了,让年幼的赵德昭继位,谁能保证日后不会再在他的儿子赵德昭身上来一出黄袍加身的戏码,毕竟黄袍加身的把戏也不是他赵匡胤首创,历史上第一个玩黄袍加身的人可是柴荣的姑父后周太祖郭威。

因此赵匡胤在建立宋朝后并没有册立长子赵德昭为皇太子,他就是如果万一自己有何不测,赵德昭年幼继位,那结局就和柴宗训一样了,他赵匡胤不就和柴荣一样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就白白便宜了外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初后周太祖郭威的子嗣全部被后汉隐帝刘承祐所杀,郭威在没有子嗣的情况下,才收养妻侄柴荣为养子,不过郭威的四女婿张永德也很有才能,因此郭威十分犹豫是传位给女婿还是传位给妻侄,最终郭威认为柴荣的才能更胜张永德,于是决定传位给柴荣。

柴荣在北伐期间罹患重病不得已班师回朝,柴荣在回开封的半路捡到了一个写着检点当天子的竹片,这让柴荣十分厌恶,当时的殿前都检点正是张永德,因此柴荣怀疑自己如果去世,张永德会威胁到自己的儿子柴宗训的皇位,于是柴荣临终前下诏罢免了张永德殿前都检点的职务,由赵匡胤代替张永德成为殿前都检点。

更有意思的是,柴荣在临终前还殷殷叮嘱一定要辅佐好儿子柴宗训,结果柴荣前脚去世刚下葬,赵匡胤就学着黄袍加身把柴宗训的皇位篡了过来。

这些事赵匡胤可都是历历在目,都是他所亲身经历的事情,所以很担心万一自己和柴荣一样英年早逝,那儿子赵德昭的结局就得和柴宗训一样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赵匡胤选择让弟弟赵光义成为继承人也是有原因的,首先陈桥驿兵变就是赵光义参与谋划,可以说赵匡胤继位赵光义出了很大的力。

再有就是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的建议,在建立宋朝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961年,杜太后病重将死,在临死前杜太后告诉赵匡胤他之所以能取得天下,都是因为后周皇帝柴宗训年幼,才让他有机可乘,所以杜太后建议赵匡胤应该立年长的人为继承人,不可让幼子继位,于是赵匡胤和母亲杜太后订立了盟约,不传幼子继位,宰相赵普为见证人,而这件事史称“金匮之盟”。

在《宋史》中记载: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太后病,太祖始终在旁服侍不离左右。太后自知命已不长,召宰相赵普入宫。太后问太祖:“你知道怎样得天下的吗?”太祖曰:“我所以得天下者,皆祖先及太后之积庆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统治天下耳。假如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所拥有乎?汝死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能立长君,国家之福也。”太祖顿首泣道:“敢不如教诲!”太后转过身对赵普说:“尔同记吾言,不可违背也。”赵普于床前写成誓书,普于纸尾写“臣普书”。藏在金匮(同柜),命谨慎小心的宫人掌之。

按照赵匡胤与母亲杜太后的“金匮之盟”约定,赵匡胤去世后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而赵光义去世后皇位则传给最小的弟弟赵廷美,等赵廷美去世后,皇位再传回给赵匡胤的长子赵德昭,实际上杜太后是希望赵匡胤的两个弟弟赵光义和赵廷美先替赵德昭稳定江山局势,等最后稳定下来再由赵德昭继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关于“金匮之盟”的真实性历史上一直颇有争议,不过不管真与假,“金匮之盟”都比较符合当时的局势背景。

假如“金匮之盟”是真的,杜太后考虑的没有错,要知道杜太后去世时,赵德昭年仅10岁,杜太后吸取了后周亡国的教训也是合情合理。

就算“金匮之盟”不是真的,赵匡胤本人在当时那种局势下也不会想着册立儿子赵德昭为太子,而且赵匡胤确实在杜太后去世后,是把赵光义培养成继承人的。

所以在赵匡胤建立宋朝时,由于天下局势未定,再加上吸取后周亡国的教训,赵匡胤没有选择让儿子赵德昭成为继承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赵匡胤没有明确册立赵光义为皇储而是采用了隐皇储的办法

虽然赵匡胤与杜太后定下了“金匮之盟”,决定立弟弟赵光义为皇储,可是赵匡胤并没有明确赐予赵光义皇储身份,而是采用了五代十国时期普遍的隐皇储办法。

隐皇储的制度主要就出现在五代十国的混乱时期,在五代十国时期经常出现太子儿子弑父篡位的事情,因为明确册立太子之后,会使得太子身边形成较强的势力,对皇帝的威胁很大,在局势动乱之时甚至出现弑父篡位的事情,所以到了五代后期就出现了隐皇储的办法。

所谓隐皇储就是让其拥有皇储的实权,但不给皇储明确的名号,通常在五代十国后期但凡是以亲王爵位兼京兆尹,还明确其地位在宰相之上,那这就是皇储了。

想当初郭威建立后周时,把柴荣收为养子,就晋封柴荣为晋王兼京兆尹,位在宰相之上,后来郭威去世,柴荣就以此身份继承了皇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赵匡胤继位之后不久,就任命赵光义为京兆尹,在杜太后去世后不久,又晋封赵光义为晋王,特意明确赵光义的地位在宰相赵普之上,还赐予了赵光义比亲王更高级别的护卫仪仗,这些都说明赵匡胤是以隐皇储的办法确立赵光义为皇储了。

再看赵德昭,在赵匡胤在位十六年中,赵德昭没有被晋封王爵,最高官职也只是检校太傅,因此从这些封爵待遇上来看,赵匡胤并没有想过册立儿子赵德昭为皇储。

但是赵德昭毕竟是赵匡胤的亲儿子,当父亲的人没有不想把自己的基业留给儿子继承的,赵匡胤也不例外。

实际上赵匡胤采用隐皇储的办法不过是过渡性的办法,他在位后期,先后攻灭了南汉和南唐,当时只剩下北汉和吴越还没有归附,可以说天下大局基本已经掌控在了赵匡胤的手中。因此在这时候赵匡胤就打算改立赵德昭为皇储,毕竟当时的赵德昭已经20来岁,也不再是孩子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赵匡胤这时候却发现弟弟赵光义的势力已经形成,他不能轻易撼动了。最能说明的就是赵匡胤曾想迁都到洛阳,但是这个想法遭到了很多朝臣的反对,而带头反对的就是赵光义,赵匡胤连迁都都受到了如此阻碍,因此他就明白了这些反对迁都的人都是受到了赵光义的指使,所以他也明白了赵光义的政治地位不易撼动了。

这也就使得赵匡胤不敢轻易换掉赵光义,虽然赵匡胤有信心在换掉赵光义之后,他还能稳住局面,但强行换掉赵光义肯定会造成宋朝内斗,他即便稳住局面也会元气大伤。虽然当时赵匡胤已经掌控了中原局势,可是北方还有北汉和契丹人的辽国联手对宋朝图谋不轨,如果赵匡胤为了皇位继承人的问题在内部掀起腥风血雨,那最后得利的很可能就是北汉和大辽。

所以赵匡胤没敢对赵光义轻举妄动,他本是打算慢慢削除赵光义身边的势力,再让赵德昭接替赵光义,只是他也没想到他的大限将至,在攻灭南唐不到一年时,赵匡胤就暴毙而亡。

也就是说赵匡胤是没来得及扶持儿子赵德昭上位就去世了,主要在于赵匡胤去世时,赵光义羽翼丰满,赵匡胤无法立刻撼动他的位置,这才使得赵光义最终继位。当然,也给后世留下了“斧声烛影”的猜测,怀疑是赵光义弑兄篡位,至于“斧声烛影”的真实性,那恐怕只有赵匡胤和赵光义兄弟二人才知道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德昭最后也没能继承皇位

赵光义继位后,按照“金匮之盟”的约定,他应该让幼弟赵廷美成为继承人,而赵光义继位之初也确实是用隐皇储的办法晋封赵廷美为齐王兼京兆尹,同时还加封赵德昭为武功郡王兼检校太尉,并明确规定二人位在宰相之上,也就是说赵光义继位后确实遵循了“金匮之盟”的约定,把赵廷美册立为隐皇储,把赵德昭册立为后备隐皇储。

可是都知道赵光义死后是由他的儿子宋真宗赵恒继位,那么赵廷美和赵德昭哪去了?这就是到嘴的鸭子谁也不想让它飞了,赵光义通过两件事彻底让赵廷美和赵德昭消失了。

第一件事就是让赵德昭消失,公元979年,赵光义攻灭了北汉,之后他想乘胜北伐从辽国手中收回幽云十六州,赵德昭也跟随他北伐。

攻打幽州时,某夜大战期间,赵光义所统率的御营军队与主力部队失联,一时之间军中无主,很多朝臣认为赵光义很可能遭遇不测了,都建议赵德昭以太祖之子身份在军中继位,好能继续指挥战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果赵光义平安无事归来,他知道这件事之后自然很生气,但是他没有发作。最后北伐以失败告终,赵光义在战场上还被射中了一箭,因此赵光义很郁闷,班师回朝之后迟迟没有奖励攻灭北汉的功臣将士,赵德昭就为此与赵光义争论起来。

在争论时,赵光义很生气,说了一句“等将来你当皇帝以后再来对他们封赏也不迟”的话,本来赵光义就是吓唬赵德昭,但是这句话很刺激赵德昭,他在回家之后认为受到皇帝猜忌,于是就悬梁自缢了,年仅29岁。

赵德昭去世后不久,他的小弟赵德芳也在睡梦中猝死,年仅22岁。

赵光义对赵德昭兄弟俩去世表现得十分悲痛,但是他却是两个侄子去世后获利最大的人,所以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英年早逝与赵光义有没有关系就不太好说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件事也就是得让赵廷美消失,按照史书记载,赵廷美与兵部尚书卢多逊勾结,二人企图逼迫赵光义退位,让赵廷美提前继位,事情败露之后,赵光义很不客气的就把二人流放,赵廷美被褫夺齐王爵位,贬为涪陵县公,举家迁往房州。被发配到偏远地区的赵廷美十分抑郁,很快就在房州抑郁而亡,年仅38岁。

就这样“金匮之盟”中约定的皇位继承人全都意外消失了,赵光义在没有继承人可选的情况下,只能“被迫”选择让自己的亲儿子赵恒继位了,所以北宋的皇位自此之后都是在赵光义一系的后人中传承。

直到宋高宗赵构南逃建立南宋之后,由于赵构在逃亡时受惊过度失去了生育能力,因此没有子嗣的赵构只能把皇位传给了赵德芳的后人赵昚,后来南宋的皇位一直在赵德昭和赵德芳兄弟的后人中传承,所以在南宋时期,皇位又回到了赵匡胤后人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赵匡胤在位十六年一直没有册立儿子赵德昭为太子,先是因为局势不稳,不敢册立其为太子,后来局势稳定了,但赵光义的势力已经形成,赵匡胤不能轻易撼动,再加上他的生命值余额不足,这就使得赵光义最后继承了皇位。

因此赵匡胤如果寿命再长个一两年,估计他就能从容的收拾掉赵光义,扶持儿子赵德昭上位了,只不过很可惜老天不给他机会了,当然,正因如此才给后世增加了赵光义弑兄篡位的疑云。